《丁山》地名的由来

君子兰(潘永明)

<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故乡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p> <p class="ql-block">宜兴县旧志卷首全境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丁山,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境内,得名于山的形状与特点。这小山头,形状独特呈现明显的地貌持征。</span> “丁山” 地名,历来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早在 2016年 - 01 - 12 ,我到丁山山头上用华为手机,拍摄了不同方位上山头的路线,制作了美篇,得到了好评。今天,我将重复走过的路,拍摄编辑这一美篇,各位亲听我一一道来 ...... </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丁蜀全貌 :</p><p class="ql-block"> 丁山陶都,三面环山,东临太湖,不但轮廓秀丽,而且色彩缤纷。那些白的、紫的、绿的、彩色的山群,环绕着鼎蜀镇,像是陶都的五彩花环。碧清透明的画溪河,安安静静地从陶都七里长街的街中心直穿过去。使人感到,这不是河,倒像是一条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 ......</p><p class="ql-block"> 丁山 . 蜀山,体现的是一种地理空间 ;大浦、涧众,体现的是一种地理特征;唐贡、白泥场,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汤渡、蠡庄渡,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美德 ......</p><p class="ql-block">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反映了历史的演变,传递着文明的信息,饱含着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丁山之所以叫丁山,有以下几个原因 :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 . 丁山地名,最早出现于北宋,因丁山大河北岸有座小山叫丁山(俗称山头上),以此山而得名。北宋孙觌曾作《舟过湖洑泊丁山》.《湖洑上冢系舟丁山田舍小憩》诗二首;清乾隆年间邑人瞿源洙过丁山作诗曰《丁山》;嘉庆年间《重刊宜兴旧县志》“ 宜兴全景图 ” 也写作“丁山",道光间《荆溪县志》记载:“均上区五图,羔字号,丁山、白荡、古塔、周墅。″ </p><p class="ql-block"> 2 . 关于丁山的得名,还流传着一个历史传说,相传在古代,山头上曾有一位名叫 “丁公” 的先民在此居住,并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为了表达对这位先民的教意,人们就将此山命名为 “丁山” 。</p><p class="ql-block"> 3 .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三座山 : 青龙山 . 黄龙山 . 乌龟山,三座山形似 “鼎” 的三只脚,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均写作“鼎山″。</p><p class="ql-block"> 4 . 建国初期,为了书写方便,恢复了 “丁山”之地名。至于“鼎"与“丁",原本意并结构均为不同的二个汉字,并非简体繁写之说。</p><p class="ql-block"> 关于丁山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都没有最确切的依据。本人认为依丁山窑场历史,习惯将丁山大木桥北堍山头上形容成装窑时常用的一颗“泥丁子"唤作丁山,而古时大木桥历来为丁山政治、经济、文化及商贾中心,四乡八邻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今天,这大概就是丁山地名的缘来吧。</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拍摄于 2016年秋,丁山大河从汤渡一路经过红光桥 . 民主桥 . 紫荆桥来到这儿,只见前面有一座小山头挡住了它的去路,急中生智的河流来了个 90度的大转弯,这才来到万安步行桥 . 丁山大木桥 (这两座桥是改造前的模样)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丁山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  据《丁蜀镇志》记载,丁山,明代属清泉乡。清雍正四年 (1726)年后,丁山属荆溪县均山乡。清光绪九年 (1883) 始设为乡级行政建制,为荆溪东南八乡之丁山乡。直至民国 18年 2月 1日,宜兴设立区级行政建制,丁山乡属第五区 (乌溪区) 。民国 22年 1月,设蜀山区,丁山改属蜀山区。之后逐渐繁荣起来,商业经济中心也逐渐由蜀山转移至丁山。民国 23年 11月,改原第五区为第八区,丁山晋为镇,第八区区公所设于丁山镇。民国 33年 3月,改第八区为丁蜀区,且是区公所所在地。1954年 6月 7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蜀山镇 . 汤渡乡的陶业划归丁山镇统一管理。1955年 4月 22日,经宜兴县人民政府批准,撤消丁山镇 . 蜀山镇 . 汤渡乡建制,正式成立丁蜀镇 (区属镇) 。1956年 2月 9日,宜兴县人民政府发出通告,丁蜀镇改为县属镇。同年,宜兴陶瓷公司成立。1958年前后,又曾先后设立陶都人民公社及其行政办公地。1986年6月30月,实行乡镇合并,撤消周墅乡建制,并入丁蜀镇。</p><p class="ql-block"> 最早是以半农半陶为主的自然村落,明初丁山陶业逐渐兴起,随之发展成为农工商贸集镇。清末民国初,丁山工商业兴旺,形成了以大中街为主的丁山商业街。自民国以来,丁山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逐步成为丁蜀区 . 丁蜀镇的政治机构驻地 . 文化活动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为丁山大中街</p> <p class="ql-block">丁山大木桥畔</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为扩建街道,拆除丁山东贤街 . 大中街等治河的民房店面。这一工程历时一年多,直至1980年后,丁山的东贤街及大中街沿河才逐步建成新的店面,形成新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 “备战备荒为人民” 需要,当年疏峻河道时拆除 “蛤蟆墩”上的丁山大王庙 . 大王庙桥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改造前大中药店前面的休闲亭</p> <p class="ql-block">混堂弄 </p><p class="ql-block"> 原来丁山大中街的街沿天子长石条,当年街道改造时,有见识的人士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安放在老混堂弄以作留念。但据家住这儿的市民说,街沿石随着这次城区污水管道铺垫可能丧失,建议我多拍摄几张好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改造前大木桥北堍左边的凉亭,时光留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18年 10月起,丁蜀镇对丁山老街进行整治改造,丁山大河北堍部分原有河浜以及亭子 . 老景观带全部拆除,原来的大木桥 . 万安步行桥也彻底拆除,重新建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山大木桥照片,我拍摄于 2016年。</p> <p class="ql-block">改造前的丁山供销合作社土杂商店。</p> <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西侧的2016年开始,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一 “脏 . 乱 . 杂” 的老 “三角地块 ” 的居民住宅进行现金收购。大部分居民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陆续办理相关搬迁手续,并兴高釆烈地搬进了新房,彻底告别了 “外头落下雨,家里头落大雨 ” 那担心害怕的受罪日脚。</p> <p class="ql-block"> 中央楼浴室和月亮湾旅馆之间就是鲍家弄,向前走有二个通道到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中央楼浴室边上的鲍家弄</p> <p class="ql-block">一 . 从鲍家弄走上来第一个弯拾级梯而上就可上到山头上,下坡直向西就是金融大楼和邮电大楼了。</p> <p class="ql-block">富有陶乡特色的掇罐围墙</p> <p class="ql-block">  二,从鲍家弄上来第二个弯有条上山坡路可以走到山头上。小时候这里山头上有四座龙窑 : ① 又新窑 . ② 协兴窑 . ③ 孙家窑 . ④ 自新窑。</p> <p class="ql-block">  参天大树是我 2016年初学时用最普通的华为手机拍摄的,现在这里面貌大变样了,原来大树周围一大片空地,也被建造了住房,看到大树雄风不再。</p> <p class="ql-block">  山头上大树边全景拍摄酱园背后和混堂弄尚保留的老宅民居。</p> <p class="ql-block">  从这儿向北可以走到原丁建宿舍处,过了马路对面就是大操场了。</p> <p class="ql-block"> 三 . 中央楼浴室西侧回收香烟处隔弄走上去,也可以到达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  这幢建筑为砖混结构的平顶二层楼房,下面经商 . 上面住人。</p> <p class="ql-block">  四 . 走过这幢商业楼,在自行车行与 “三江通讯” 手机店之间有一小巷弄可以上到山头上,记得小时候从隔弄上去中间段西面开有朝东方向的腰门,这儿是 “湖山医院” 医师叶公懋的家,他是我小学同学叶玲玲父亲。</p> <p class="ql-block">  仰慕已久的郑荣老师,出生于宜兴丁蜀镇蠡墅村,9岁随父母搬到山头上居住。上世纪 90年代城市拆除,安置在 “三江通讯” 店面大楼上。到他家只见满眼书画 . 紫砂壶等艺术作品充满书香气。阳台上眺望远处,悠然见南山。阳光明媚朝南房,楼下就是有名的丁山老街,居住环境真好!</p><p class="ql-block"> 他先后毕业于宜兴陶校美术专业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擅长书画及紫砂器创新,作品风格不俗。画承传统,器师法陈曼生 . 玉成窑等文人风格。</p><p class="ql-block"> 他的中国画和花鸟人物书墨画,通过泼辣 . 细腻的笔墨,体现与自然相处 . 相融的意境。而紫砂器作品则古朴素面,设计独特,有文人壶之风格,不仅在我国陶艺界受到认可,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  五 . 圆通堂口头,兆糕店东侧有一隐蔽通道,也可转曲上山头,虽然我也是老丁山人,也从不知道这儿竟然也可以上到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  从路边重阳糕店西边走上去,就是吴冠南故居。</p> <p class="ql-block">吴冠南故居,现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六 . 从圆通堂上来经过吳冠南故居,往北走到这儿再右拐有一条上山石阶路,可以走到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  七 . 从丁山邮电大楼与金融大楼间,往东有路可以上到山头上。围好重新整修的建筑物处,就是当年的大新旅社。</p> <h3>上去正是当初的[大新旅社],现早己歇业。</h3>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上来,走到原大新旅社下面再左转向北,这儿有一小路可以拐到丁建宿舍处。</p> <p class="ql-block">  八 . 大统华边上嘉华菀 (东区) 与丁建宿舍大楼处往南一陡坡可以上到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 儿时我经常陪伴母亲做夜作,抟泥、打泥条 . 泥片 . 做小罐头。就算是搓根泥条,也要像模像样 . 圆浑通直一样粗细,以方便母亲捏制泥丁。</p> <p class="ql-block">留存的掇罐瓮头围墙,不失原汁原味的陶乡味!</p> <h3>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缸爿屋和掇罐墙己不多见了,不过,它们可是时尚的建筑元素。西为建筑设计师喜欢到宜兴淘些缸啊、瓮啊和罐啊,越土越文明,拉回家随意组合成各种阻断,那才叫东方陶韵!</h3>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丁山的得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体现了地形 . 地貌特征,又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丁山作为一个地名,既具有地理特征,又承载着当地人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文化上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丁山不仅是宜兴的制陶重镇,还与紫砂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中黄龙山的 “富贵五色土” ,造福一方。此外,丁山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也使其成为文人墨客探幽 . 寻趣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了解宜兴丁山的由来。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 甲辰年腊月廿 作者潘永明编辑于[东贤居室]。</span></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编辑制作参考资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 《 丁蜀镇志》。</p><p class="ql-block">② 《宜兴老街》。</p><p class="ql-block">③ 《丁蜀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版权归原创所有。若有侵权请告之即删。点赞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鼓励。喜欢我美篇的您,阅毕请在页尾点赞我哦!</p> <h3>  </h3><h1> ( 完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