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真正开始文学艺术创作的。在此之前,虽然也写过、发表过一些作品和文章,但因为不具有老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所以缺少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更缺少前瞻意识。初出茅庐,文笔稚嫩,把能发表当作最高追求,只要作品变成了铅字,便充满丰收的喜悦。回过头去看,那真是一种“幼稚的蒙昧”!</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让我们古老的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迁。八十年代,是狂飙突进的时代,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梦醒的时代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愈来愈不喜欢以明代三杨(杨寓,字士奇;杨荣,字勉仁;杨溥,字弘济)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与其严格划清了界限,而把“心系蓬门写百姓,声出肺腑唱众生”作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人民性,高高矗立起“爱的大纛,憎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文人,要有风骨。作家、艺术家,脖子上要长着自己的脑袋,不能盲目地追名逐利。惟如此,作品才会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