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豆苗奶奶

<p class="ql-block">文字:豆苗奶奶</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中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并以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发行九亿余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1995年10月被中国建行以605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是建国以来创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的美术作品。</p><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刘春华先生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进行了再次创作。</p> <p class="ql-block">该画长220厘米,宽180厘米。青年毛泽东身穿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在山路上,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前往安源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安源煤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始建于1898年,是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企业,也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这里,诞生了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走出了10余位开国将军。</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于1921年秋第一次来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一师附小主事(即校长)。1921年秋,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在八方井四十四号住了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在安源考察期间,毛主席深入洗煤台、锅炉房、餐宿处等工作处,下到矿井最艰苦的工作面和工人促膝谈心,与工人同吸竹脑壳烟,广泛地接触工人,进行调查研究。从谈家常入手,了解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阶级状况。</p><p class="ql-block">1922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当年9月初,毛主席第3次来到安源,果断决定举行大罢工。</p> <p class="ql-block">1927年秋天,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主席,风尘仆仆从他家乡湖南赶到安源张家湾,这是他第7次来到安源。当天,他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即安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安源、萍乡、莲花、醴陵、浏阳等地的党和军事负责人。在这里,毛主席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作了部署,庄严地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兵分三路,直插潇湘,进攻长沙。</p><p class="ql-block">时隔3年后的秋天,毛主席第8次来到安源,号召安源工农群众踊跃参加红军。“跟着毛委员当红军”成为当时安源工人的迫切愿望。看着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矿工们,毛主席顿时眼前掠过一道亮光:这些受苦受难的穷兄弟,能打眼、会放炮,不正是部队眼下正急需的工兵吗!很快,148名安源矿工经过政治教育和简短整训后,高唱着《当兵要当红军》,组建了工农红军第一个工兵连。毛主席到场作动员,朱德亲自把一面战旗授予工兵连。这个连从此跟随毛主席,军旗闪耀在每一个战场,为革命胜利立下了卓越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油画作者刘春华先生,男,汉族。194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国家一级美术师。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1967年夏,北京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读书的刘春华先生,被选派参加展览的 筹备工作,他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刘春华先生当时只有24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而且没有专门学过油画。</p> <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于这年7月初来到安源矿体验生活,采访老工人了解毛泽东多次来安源的情况,加深对毛泽东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刘春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群众欣赏的习惯,利用油画表现力丰富的特长和中国传统绘画细致的优点,大胆尝试,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前夕,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萍乡市红色文化和党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仂先生回忆这段历史说:</p><p class="ql-block">“这是建党后,毛泽东最早开展群众工作和调查研究的实践地,从现实层面推进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党组织在安源和安源工人中的扎根与发展,作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当年历史选择了安源,安源书写出了辉煌的历史。伟人毛主席亲手组建的我党第一支工农武装队伍从这里出发,开上井冈,转战南北,浴血奋战,不负使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安源矿井里先后走出了杨得志、萧劲光、吴烈、吴运铎、熊飞等国家和军队的 栋梁。🇨🇳</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