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之际,回顾我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历程,有一种艰辛和自豪的感受。我的一生很是平淡,但其中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那就是享受着大学生、兵团战士、知识青年为一体的生活。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只有我们还在大学里就读的64级、65级的学生们了。</h1><h1> 一、奔赴兵团</h1><h1> 1968年12月上旬,在江西的大学就读的学生们奔赴到省城周围的一些厂矿、农场所组建的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各团进行锻炼。1968年12月4日,我们共大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64级、65级的在读的部分大学生背起行装乘船从南昌到当时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三团、珠湖农场这两块牌子一个场所的地方。经过一个白天的颠波慢程,傍晚才到达目的地,并临时安置在刚刚新建的大监獄里。这里的每个监舍约有30平米左右,安有上下通铺。在这里的几天里,我们集中学习有关文件、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讨论交流心得体来武装头脑。除此之外,我还与江西大学的周德坤(同乡、同高中)参加了团部的欢迎晚会演出。我拉京胡,他唱《沙家浜》中的选段,他的一个怪动作让大家轰堂大笑,这是一个许久没有过的欢乐时光。就这样,我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投身到这段学生、战士和知青特样的生活。</h1><h1> 我们共大总校林学系65一1班在分别前的最后一张合影</h1><p><br></p> <h1> 二、当上管教</h1><h1> 几天后,我们20几位各校来的大学生分配到离团部十余里的九连(当时的八大队),同样是学习啦,交流啦武装头脑几天,我与几位大学生被分配担任管理犯人改造的獄警,其他的则被安排在农业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这个所谓的黑五类担任这项工作。我算不上是红五类,但也决不是黑五类,我只有“认真踏实地干"!</h1><h1> 八大队共有四个中队。 原八大队的管教干部有不少山东籍的人,在我的记忆里蔡银华瘦高个,说话幽默,是大队负责人;张恒德中胖个,说话大咧;郭xx中瘦个,话语不多;陈开泰矮胖个,说话严肃 ……。这些同志们中有一部分与家属都住在本大队里。他们抽烟均为省钱和方便,买些烟丝,放个切好的苹果等简制一下来提香,想抽便用纸卷起来抽上一支,可惜四十年过去了,我未曾见过他们。 </h1><h1> 这里的监狱是一个四合院,正面是大门,正后方是高墙,左右两旁是监舍。每一个中队的犯人住一个大间,监铺分在两边,是一个分为上下两层的通铺,中间一个通道。</h1><h1> 连队将我安排在陈开泰负责的一中队。记得第一个晚上去监舍时,我特别的紧张,经过多次地去监舍,这种状况才被消除。</h1><h1> 大部分时间,我们管教都要带犯人出工,出工前或收工时都要报数清点人数,无误后方可出发。正常的情况下吃了早饭再出工,下午按时收工。农忙时节就得天一亮便出工,完成当天任务再收工。而我们则在田头上来回的巡视着,农忙时我偶尔也进行劳动,当然是在安全的情况下。虽然看起来我们的工作轻松自在,不象农业排的战士们艰辛地劳作着,但我们的工作时间跨度大,而且总是在单调、严肃而又紧张的状态下度过。</h1><h1> 在田间执行任务时所挎的军用水壶</h1> <h1> 我的师傅陈开泰又是一个有心计、管理有条理的人。对我要求很严格,也很关心我。在他的领导下,我这个没经过专业学习的学生,多少掌握了对犯人“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文化教育相结合”、“依法严格管理与教育感化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和“约束、矫治、教育、养成、惩戒和激励”改造犯人的原则。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了管理改造犯人的实际经验:耐心、细心和诚心。因此,我们负责的工作均未出过差错,分管的中队极少有事故发生,团部和场部分配的任务总是完成得不错。在担任管教期间,我负责重建了原工地上的工棚,这是犯人放杂物和休息的土屋;利用空地田坎种上些瓜果、红薯、豆类,也让犯人得到一点享用;组织几个犯人挑选好的优良稻种,可惜我们来不及来年试种便离开被分配工作了。日后,连部和队部又安排我与省委党校来的江鉴庭管理枪枝和犯人档案。同时,连、队部又从中学生中调入刘民新、周伯承等学生来我们中队带任管教。</h1><h1> 当年任管教时我与其他中队的学生干部在本队部的圩堤上合影(左起江鉴庭、肖刚、刘火夫、于金生、胡柳明)</h1> <h1> 犯人除了接受劳动改造外,还要接受思想改造。我们利用晚上或不出工的日子组织他们学习时事政治和有关政策、学习毛主席有关著作;组织他们谈体会、写心得;当然也少不了进行犯人间的揭发捡举不法行为并召开批斗会;我们还找他们谈心,关心他们基本生活和痛痒。因此,绝大多数的犯人能服从管教,按受改造重新做人的。</h1><h1> 但也有极个别犯人想逃跑的,就有那么一个犯人曾逃离过场部后在其老家被抓获。连、队部安排我与另一名同志由场部一鄱阳一乐平一鹰潭一杭州绕了很多的地方才到余姚执行任务。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有模有样地穿着警服,配戴手枪外出潇洒走了一回。但回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从余姚回队部坐火车转汽车再乘小轮船颠簸几天不算,还没很好合过眼,因为生怕再出事,这算是我一生最累的旅程了。</h1><h1> 执行任务时外出通信证</h1> <h1> 执行任务路过杭州时的留影</h1> <h1> 管教工作是我在兵团锻炼时难忘的一刻,因为毕竟是我一个非专业人才而又未毕业的大学生所做的新鲜事。今天,当我看到中央一道播出《特赦1959》电视连续剧时,我感到有一种亲和力和自豪感。</h1> <h1> 三、连队生活</h1><h1> 刚分到三团九连(珠湖农场八大队),我们就住在一幢有十几个小间的二层楼房子里,每间都有3、4张上下铺的双人架子床,后又来了景德镇籍和上海籍的中学生。因管理犯人档案和枪枝的原因,我便与江鑑庭俩人搬到一楼右侧一间小套的房子里直至被分配工作而离开。</h1><h3> </h3><h3><br></h3> <h1> 2001年7月,部分战友在我当年居住的房子前合影</h1> <h1> 初到连队人不算多,我们就在原八大队的小食堂用餐,隨着来人的增多,连队搭建了一个草竹木的掤子,解决了用餐和开会学习的场所。当时,吃饭是定量的,不象现在菜好,饭吃得少。好在开有菜地,除购买些菜外,再从菜地里补充一些。我们有个养猪班养了猪,但大部是要上交大集体的。平时能吃到一点点的猪肉,但没有大块的。只有过节才能享受到一点鱼鸭肉的滋味。有时,还吃红薯叶之类“忆苦思甜"饭。我们也有零用的6块钱生活费,主要用在购置日用品、难得的零食或购置点香烟。在连队的20个月里我记得花二元七角钱托人买过一次场部生产的"南康"板鸭解解馋。就这样,我们几乎是在“青菜萝卜,干活不累"的情况下度过艰苦的日子。</h1><h1> 那时的三团(珠湖农场)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通往鄱阳县城的水路和一条通往余干县城的简易土公路。而我们的连队通往外地就更加不方便了,当然,我们外出的机会也少。</h1> <h1> 但我还是外出过两次。一次是I969年初,我父亲病危,连、队部批了几天假回家再乘货车冒着风寒去景德镇医院陪伴他。这是最后的一次见面了,回到连队后不久的2月13日我父亲病故了。待母亲在同事的帮助下安葬后,我才知道,但没再请假回家了。另一次就是押解被抓逃犯了。</h1> <h1> 既然是兵团,就得有部队的建制和要求。团、营、连的主要负责人是现役军人。我们连队的石连长是一位直爽果断的军人;副连长黄贵祥是一位从江西医学院带队来的行管人员,他严谨幽默;另一位副连长蔡银华是本八大队的负责人,他严肃幽默,指导员陈永福则是一位正直隨和的军人;副指导员王敬忠也是一位沉稳和谐的军人;另一位副指导员刘亨清是一位从省委党校带队来的行管人员,他寡语稳重。而各班、排长则是由大学生和中学生来担任。我们是一群穿着军装而不戴帽徽领章的兵团战士,大家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每天早上准时出操进行军训和锻炼,晚上按时就寝。我还担任九连的士兵委会副主任。我们在这所革命大熔炉里进行着军人般的锻炼。</h1><h1> 既然是知青战士,就少不了劳作,我们这里有种田的、养猪的、种菜的和做饭的。种田的战士农忙时节都很辛苦,要起早贪黑地出工,初来时还要战胜害怕蚂蟥和血吸虫的心理。我们在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进行着意志上的磨练。</h1><h3> </h3> <h1> 既然是处在文革时期,就少不了每天学习毛主席著作或语录;少不了开讲用会(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和斗私批修;进行结对子谈心活动;就连每天三餐前也要进行“餐敬"(即学习1一2段毛主席语录后,挥动着拿有语录本的手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h1> <h1>既便是在农田里劳动,大家也要利用空余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语录。我们在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进行着思想改造。</h1> <h1> 业余时,大家组织打打球唱唱歌,看看报纸和杂志,到团部或其他连队会会友等等,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还算是多彩的。</h1><h1> 当我全神贯注地观看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播出的《沙海老兵》,我同样感受到亲和力和自豪感。</h1> <h1> 我与连队的战友们合影</h1> <h1> 那时,有些连队还有7、8个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我们连队建得较早,初建时有我、江鉴庭、周焰林(省委党校)、郭风英、钟源霞(江西工学院)及周晓翔、汪礼华、娄葵葵几个南昌来的中学生。鉴庭、焰林兼创作,郭、钟兼编导,我与晓翔、汪、娄兼器乐。宣传的是毛泽东思想和连队的好人好事,形式多为快扳、活报剧、对口词、朗诵、清唱、小歌舞等。虽是简单但还是活跃了连队的生活,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和斗志。不要说,我连的小分队在团里还有点小名气哟,时不时到团部或其他连队演出,临场把他们的好人好事插进固有摸式的节目中去,很受战友们的欢迎和喜爱,给他们也带去了美的享受。我曾调入团部宣传队排练、演出过一段时间。</h1> <h1> 这是在连队使用过的京胡和自制的琴盒</h1> <h1> 2017年11月,战友们在景德镇、婺源相聚时,原部分小分队成员合影</h1> <h1> 2001年7月,原战友相聚三团九连时,小分队的大学生们在队部楼前合影</h1> <h1> 2018年4月,战友们在南昌相聚时部分小分队成员合影</h1> <h1> 我们就在这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锻炼成长。虽然当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中期,但与社会上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红五类与黑五类之分,没有派性和派别组织的斗争。大家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帮助,也正因为有一个好的连队领导,有一群积极向上的知青战士,才使得我们有一个优秀的队风队纪,我们的优良行为和任务的努力完成,使我们获得“五好连队"的光荣称号,我个人也被评为连部和团部的“五好战士"。</h1> <h1>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五十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我们感到荣光和自豪,更加增添了我们兵团战士的情意,坚定了“不忘初心”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h1><h1> 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将它辉煌的一页载入史册,它“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的精神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及后辈的继续乘胜前进。</h1><h1> </h1><h1> 撰稿:肖刚</h1><h1> 图片:肖刚及部分战友提供</h1><h1> 2019年8月20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