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年,如一朵灿烂绚丽的花,永远盛开在童年遥远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乡下,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大人们盼望着春耕,禾苗插进了水田,就播种下了一年的希望。孩子们却盼着过年,有各种美食。</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年关将近,村子里开始炒瓜子、炒花生、炒山芋干,炸圆子,磨豆腐。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炊烟袅袅,村子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甜蜜的馨香。乡亲们把自己家的年货总是用盆装着,送到左邻右舍,一边分享丰收的快乐,一边炫耀自己的手艺。</span></h1> <h1> 村子里的农户平时不做豆腐的,而一到年关,很多人家都自己磨豆腐,豆腐意味着“都福”,过年图个吉利。记得小时候,腊月二十五,母亲和乡亲们一起,开始磨豆腐了。</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将整桶的干黄豆用清水泡着,泡上一两天,等豆子软了,家里闲置很久的石磨便被抬出来,放进厅堂。那时候已经普遍使用电磨了,但是母亲却衷情于石磨,认为这样才是纯手工,难得过年磨一次豆腐,母亲还是习惯她年轻时的传统。母亲咿咿呀呀地推着石磨,我或者姐姐坐在矮凳上,用瓢将浸泡好的黄豆倒进磨盘上方的孔里,白花花的豆汁从石磨的合缝处流出来,滴到摆放在地上的木盆里。</span></h1> <h1> 豆汁磨好后,母亲和父亲开始过滤,一米见方的纱布四角系在十字形木架两端圆孔中,十字架吊在屋檐下的房梁上,做成一个很大的网兜,豆汁倒进去后,一边加入清水,一边摇晃木架,豆汁便从纱布里流进下面半人高的青瓦缸中,变成了豆浆。<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过滤掉豆渣后,豆浆被倒进灶上的大铁锅中煮沸,热腾腾的豆浆倒进干净的青瓦缸后,就开始点卤了。卤水是用石灰石在灶膛里烧熟后,变成卤粉调制而成的。豆腐的好坏,点卤最关键。</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外公家是开豆腐作坊的,母亲因为家教,点卤的功夫特别好,每次做出的豆腐又香又嫩,村里邻居就经常请母亲帮忙给自家点卤。</span></h1> <h1> 点好卤后,很快,就看见豆浆慢慢凝结成白白的豆花。这时候,母亲总是将第一碗豆花舀出来,放上一勺白糖,端给我们几个孩子。母亲点的豆花又白又嫩,豆香四溢,热腾腾地冒着热气,喝一口在嘴中,齿颊生香,说不出的美味,无以言表。<br> 很快,缸里的豆花被舀进木质的长方形模具中,用纱布包裹住,压上木板青石,等水沥干,新鲜的豆腐就出笼了。母亲将豆腐划成小方块,浸入放着清水的木桶中,这样,可以保存到正月。<br></h1> <h1>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过年村子里很少有人自己磨豆腐了,都是委托给豆腐作坊,偶尔有一户两户难得磨一次,和手工爆米花一样,纯属怀念一下,都变成孩子们眼里的新鲜事了。而母亲也早已离去。在求学工作的日子里,早餐经常喝豆花,午餐晚餐也经常吃豆腐,但是再也没有儿时那种味道,童年时母亲做的豆花豆腐就像一个梦,一直悬浮在岁月记忆的上空,久未消散。</h1>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br>图片/来自网络<br><font color="#ed2308"><b>原创不易,感谢遇见。<br>感谢点赞,感谢评论、<br>感谢关注,感谢分享。</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