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过年,应邀到老董家作客。老董退休后和老伴常驻北京,儿子一家在北京工作生活,他俩去帮忙。我们难得见上一面。春节,儿子一家去了山西老丈人家。他夫妻俩人才抽空返回了马鞍山。望着谈笑风生的老董,品着从北京带回的小吃,我不禁想起老董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初识老董,他还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1976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在新马桥公社一知青屋里留下看守返城到同一个单位知识青年的行李,说好的厂里来汽车接运,左等右等却不见踪影。忽闻屋外响起轰轰隆隆的拖拉机声音,以为单位来人了,我急忙奔出,见一拖拉机载着与我们相同的行李,便知来人八成也是招工回城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来人似乎不善言辞,只道:“我姓董,磨盘张公社的知青。”此外再无多言。彼时我们心情欠佳,也就无话可说。那盏煤油灯也快没油了,便未点亮。小董见状,自顾自摸黑打开一个行李被子,寻一角落钻进去便休息了,次日一早他便离开。彼此之间都未曾看清面容。</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我们彼此成为朋友,问起小董当年为何那么晚才送行李来?小董慢腾腾地说道:“说来话长。”</p><p class="ql-block"> 原来招工伊始,小董因踏实肯干,为人憨厚,第一批便获推荐。拿到招工表格需填写时,同组一位姓江的同学死缠烂打央求小董将名额让给他。不让给小江,小董心里又觉过意不去。但这毕竟是天大的事,小董不敢擅自做主,便返回马鞍山询问父亲。父亲在矿山工作,有顶职的条件(即父母提前办理退休,由子女顶职入厂)。父亲听完小董所述之事,并未表明态度,小董有些茫然地返回了农村。思来想去,把招工表让给了可怜兮兮的小江。</p><p class="ql-block"> 小董送别小江后,便准备继续在农村好好表现,等待下次招工或者顶职。</p><p class="ql-block"> 然而,机缘巧合,磨盘张公社一名知青因政治审查未通过,多出一个名额。这张招工表峰回路转又摆在小董面前。这次小董未有犹豫,立刻填好表,连体检都免了,赶忙将行李急匆匆送到我们新马桥公社知青行李集中点,返回了马鞍山,进了马钢铁合金厂。</p><p class="ql-block"> 听完老董的招工趣事,我惊得目瞪口呆。当年知青们为了早一天拿到招工表,可谓使出浑身解数,而他竟能如此轻松地将名额让与他人,这也唯有憨憨的老董能够做得出来。老董的这份善良与憨厚,在那个充满竞争与渴望的时代,显得如此珍贵而独特,也让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