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史前文化的启示与感召

童猫35116419

<h1><b>作者:孙庆芳<br></b><b>自然神话与英雄神话在长治也都具足。<br></b><b>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和医药。长治现在还有神农尝百谷的百谷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也都发端于此。<br></b><b>长治文化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这个地方的山水是我国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景区地质、地貌齐全,生态植被优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自然形态,各个地质时期的岩石出露明晰,被地质学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这里汲取着大自然的赐予,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创造出了文明的时代,成为中原文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br></b><b>这里插上一曲。关于愚公的故里,现在大多认为是在河南省济源的王屋山王屋镇的愚公村。河南与山西都在进行讨论,其实在《列子•汤问》里记述的非常清楚。“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太行、王屋是两个山。现在我们借助于地图和经纬经看一下,哪个山在南面,哪个山在北面。长治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6.11东经113.06,济源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5.04东经112.35。显然长治居北、济源在南。长治周围环绕着太行和太岳。其实王屋山本身就是太行山脉的成员之一。《列子》里说的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晋冀以太行为界,河阳属豫。太行山北起北京、南达豫南。愚公是在北边的这个山下住,所以称北山愚公。即北面是太行,南面是王屋。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惩山北之塞”,“北”是“背”字的古写,通背。是苦于住在对面山的背面,出入不方便,所以下定决心要率子孙移山开路。那么愚公就是住在太行山,但是南面还有一座王屋山,挡住了去豫南的道路。因为这里明明白白的说到他移山的目的是要“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我们知道太行山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太行的山阴越走越低,行路与运输相对比较方便,甚至可以将挖山挖出来的土石通过山阴运送到渤海之尾。愚公家的交通不便是指的去豫南和汉阴的不便,愚公挖山不止的事迹后来被山神操蛇之神知道了,担心这样挖下去,破坏了山体的灵脉惧怕惧恨,生怕伤及他的利益,告诉天帝这件事,天帝采取了既顺乎民意,又维护天条威严,保持三界和谐和山脉的灵性,以结果用整体迁移的办法,将山挪了挪地方,给愚公去豫南、汉阴让出路来。愚公挖山是为了不捨家园,虽然夸蛾氏二子把山给挪了挪地方,但是愚公却没有搬家。更何况山被厝置,“冀之南,汉之北无陇断焉”了,想去豫南和汉阴已经不是问题了,愚公一家更不会举家在迁到王屋山去了,所以说愚公的故里还是应该在太行不在王屋。对于古代的文献由于时过境迁,其字形字义都随着时代而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利用典籍时一定要留心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变化。否则就会用现代人的理解导致望文生义。愚公故里在王屋的现象正是这种表现。<br></b><b>综上所述,万派归源,万法归宗。上党长治是中国神话的摇篮,是树之根、水之源、人之源,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有限,人文精神永远。就如愚公移山一样,精神资源可以子孙相继“无穷匮也”,而物质资源如“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比如长治的原煤尽管储量丰富,但是子子孙孙的开采也是终有一竭,而愚公的精神,神话的智慧却是越采越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相互促进,是长治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发展之路。以心灵与山神沟通,用一生去超越前人。“发扬新愚公精神,打造太行山海经文化之乡”,是打造民族文化的脊梁,是强县美县、强市美市、强国美国、强人美人之策,是长治人民的福祉,是中国人民的福祉,是全人类的福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使中华民族永耸世界之林的重要根基。<br></b><b>2010年6月于北京</b></h1> <h1><b>参考资料<br></b><b>长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治县志》中华书局2002年<br></b><b>姜愃修 于公胤《长治县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br></b><b>吴九龄《长治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br></b><b>李桢等《长治县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br></b><b>《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br> </b><b>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br> </b><b>袁柯《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br></b><b>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br></b><b>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年<br></b><b>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br></b><b>默茨著 崔岩峙译《几近退色的记录》海洋出版社1993年<br></b><b>路择权《用史学视角读<四库全书总目>》安徽大学历史系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br></b><b>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山西人民出版2008年<br></b><b>张时禹《女娲补天--从神话到科学》台湾中央大学综合教育馆2009年<br></b><b>崔寿克《〈愚公移山〉与民族精神》《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6期<br></b><b>田兆元 邱硕《愚公移山:20世纪的民族精神建构及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br></b><b>齐盼盼《应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小说阅读网<br></b><b>段喜中《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理论版2010年05月31日<br></b><b>杨山民《五行时空定位系统与女娲补天》百度杨山民时空<br></b><b>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br></b><b>马书歧《魅力长治文化丛书•山水寻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br></b><b>《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