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用过早餐后继续第二天的环岛游,今天的第一站—展南亭,亭子建在云隆公路中段临海的山坡上。始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一个简陋的雨亭,供过往行人遮风避雨,后于2005年重建。“展南亭”是一个观海听涛、欣赏海豚出没的好地方。站在这里远眺勒门列岛和候鸟天堂,感受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的空气。遗憾的是此亭正在维修中,周围拦了起来无法登亭欣赏,只好在围栏边上拍了照片留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环岛公路上,每一次转弯都能带来新的美景和惊喜。第二站——宋井风景区,位于云澳镇澳前村,这里是南澳岛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方,见证了南宋末年的一段传奇故事。来到景区就被造型独特的大门所吸引。大门由“宋井”二字构成,巨大的“宋”字与小巧的“井”字相映成趣,别具一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入“宋井”风景区,一幅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南逃至福州后继续南撤至南澳岛,在澳前村东面修建了行宫,即“太子楼”。登上一座小山坡就来到了宋帝及其随从的行宫——太子楼,楼已不复存在,只有古代行宫的遗迹和刻字。右侧为“太子楼”摩崖石刻,困年代久远石刻字缺,多以为是隐藏金银财富的纤伟之言,使宋皇室藏宝成了传说。山前还有一块石头像一匹卧马,传说这是赵昰与赵昺乘座的马。环顾四周,绿意盎然,树木繁茂,一片凉爽的避风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子楼遗址”周围环境优美,高大根深的大榕树、太子玩耍的蛙池、马皇后与赵昰、赵昺以及大臣众相的雕塑,南宋帝室雕塑文一一闪现在眼前。这里的自然生态宛如绿野仙踪,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美。久远的历史故事,令人有种跨越时空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古色古香的步行小道向海边走去,这里海景优美,因海滩边有一口“神奇宋井”而闻名。据南澳县志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宋少帝避元兵追击,退经南澳,驻跸澳前村。随从们在东南面的沙滩上挖了三口井,分别是供皇室饮用的“龙井”、供大臣饮用的“虎井”和供士兵饮用的“马井”。其中,“马井”是唯一现存并对外开放的古井,被称为“神奇宋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井”之奇,在于700多年来,古井时隐时现,虽离波浪滔滔的大海仅10来米,但清泉不绝,水质甘甜,久藏而不变质,成为南澳的一大奇迹。“宋井”虽然地处海滩,常被海潮掩没,但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照样甘清甜美。据科学考证后认为,当时三口井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又正对泉眼,所以泉水源源不断而将海水冲淡。而且由于井的底部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部的石岩又挡住了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进井后,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宋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科学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边的“九曲桥”连接了各个景点,它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观赏海景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波浪拍打礁石的美景,感受海风习习的惬意。九曲桥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桥体九折,桥亭栏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桥上设有凉亭,亭分一大二小,主亭屋顶为二层琉璃瓦,古香古色,尽显江南园林的神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宋井”来到了第三站——三囱崖灯塔,这座红白相间的双子塔最为引人注目,是南澳岛上著名的三座灯塔之一。虽然只能在观景台上远距离欣赏,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与独特。三囱崖是南澳岛上的一处险峻之地,而这座灯塔就屹立在崖顶之上。灯塔高耸入云,仿佛在与天空对话。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到整个海岛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大海的深邃与灯塔的坚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十点多钟来到了第四站—北回归线广场,这是南澳岛上最神奇之地,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其标志性的雕塑“自然之门”是我国内陆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此塔设计采用汉字“门”进行演变造型,因此名字极其浪漫。这座巍峨的标志塔就像一扇通往天文学奥秘的大门矗立在广场中央,与蓝天白云、碧波荡漾的大海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然之门”将四个最有代表性节气日期化为建筑语言存于“门洞”里面。“门”型雕塑由两根上部有悬臂的立柱夹着地球仪组成,前柱高而悬臂短,后柱低而悬臂长,短臂悬挑3.21m对应春分的日期、长臂悬挑6.22 m对应夏至的日期、两柱的距离是9.23m对应秋分的日期、而地球仪的底部距离地面是12.22m刚好是对应冬至的日期。另外两根立柱并非平行而是形成23.5度的夹角,正好是对应北回归线的纬度。而最关键的是夏至日,当太阳光线垂直射向北回归线的时候,光线在夏至日的中午12时左右直穿地球仪中心的圆筒孔落到地面,浮现出“立杆不见影”的自然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然之门”由基座、立柱和地球仪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角度欣赏雕塑,会有不同的形状变化,在不同的光影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远远望去,仿佛一双柔和却不失力度的双手,用力地将地球高高托起。两柱一高一低,高柱短臂,低柱长臂,体现一种动感而又平衡之美。细看“自然之门”,独特的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简洁的构造中不乏大气,雕塑整体呈“门”字造型,两边门柱在任何角度观察下,以移步换景的效果呈现出“一直一斜交错”的视觉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然之门”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太初有道,道法自然”的古训,之所以将太极文化运用到“自然之门”中,其涵义更多地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与价值。“自然之门”,既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记录,更是提醒着人们,用一种尊重、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回归大自然,从而珍惜生态环境,爱惜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然之门前方的广场,姹紫嫣红,绿草如茵,白色的雕塑群环绕其中,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漫步在广场上,感受着海风的吹拂,倾听着海浪的声音,仿佛置身于一个天文与地理的交汇点,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令人享受无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然之门的后方就是青澳湾海滩,它以其独特的月眉形状和2.4公里的全长而闻名。湾内沙滩洁白细腻,沙质柔软,仿佛一条绵延的白色锦带,是广东省内不可多得的天然浴场,是游客们向往的度假胜地。青澳湾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海滩,它还是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海洋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包括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被海内外游客誉为“东方夏威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广东省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日出尤为壮观。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天边泛起红晕,太阳奋力跃出海平面,万道金光洒向大地,整个海湾都被笼罩在金色的光辉中。这种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珍贵,心灵得到极大的震撼和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到达第五站——“南澳总兵府”,这是中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由于南澳岛地处东南沿海要冲,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上的重要之地。“总兵府”作为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对于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海疆安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总兵府”,广场中央立有一块“闽粤界”石碑,标志着两省共治的历史,粤、闽两省的帅旗在“界石碑”两侧迎风飘扬。西辕墙上的浮雕展示了南澳镇知名的总兵形象,白翰纪、晏继芳、陈璘、杨嘉瑞、黄龙、赖恩爵和刘永福等,留下了众多英雄的足迹。东辕墙上镶嵌着23块历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和税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府门前还有两棵大榕树,据传已有4百多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相传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这棵树后来被称为“招兵树”。树下还有一块 1l9公斤的花岗岩“练武石”,招募新兵时常以这种石器测试应征者的体力。靠近正门有一个双炮台,放置了8千斤和6千斤的清朝土炮各一尊,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军事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建筑是明清时期南澳总兵的衙署,最初建于明朝万历4年(1576年),由当时的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后在1918年的大地震中倒塌,现存建筑为后人仿照明清风格重新设计复建而成。“总兵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军事防御和行政办公功能。其主体建筑包括主座、两厢、前座、门埕、两廊、帅旗座、钟鼓楼、东辕门和西辕门等部分,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总兵府”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南澳岛上的一处知名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兵府内设有“闽粤南澳镇总兵史料陈列”,展示了明清时期南澳总兵府的军事历史、海防建设以及重要战役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珍贵的史料和文物展示了历史的变迁、那时的军事氛围和历史的厚重。走进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里面的建筑就是主座——帅堂,是明清时期总兵的办公场所。“帅堂”的设计和装饰都体现了古代衙门的庄严肃穆,上有“东南砥桎”匾额,猛虎图与狮形图案相映成趣,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韵味。此外,“帅堂”内还展示了当时的冷兵器,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战争与将士,感叹和平的来之不易。历史的痕迹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感,值得后人探索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一站来到了“雄镇关”,此关位于云澳和深澳交界处一个地势险要的山脊上,东倚金山,西连马鞍山,自南而北,唯此路可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旧时总兵府南面之屏障,是云深两澳的古隘要冲,是南澳古八景之一的雄关雨蹬所在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军事关隘,是华南名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镇关”门前这棵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榕树,树干粗壮,树冠有极佳的遮荫效果。榕树的旁边是十来级阶梯,阶梯的尽头是一小段城墙,关的正门朝北,门顶横书“雄镇关”三字,笔力苍劲,据说是清光绪年间修复关隘时深澳镇拔元贡生康世奇手书。门上有对联:“雄跨南北双方脊,镇摄云深两澳关”,如实地描绘了雄镇关的险要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料记载, 明万历13年(1585),南澳副总兵刘大勋于此建关。然而岁月无情,关隘曾经被毁;清康熙28年(公元1689年),总兵杨嘉瑞重建了这座“雄镇关”,关高约10米,围约350米。站在关上仿佛能听见古老的历史在耳边低语,让人感叹不已。他如一位历史的画家,用笔尖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又如一位古老的诗人,用韵律书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镇关内西侧山上,清代有一佛寺一真武庙。真武庙额镌威镇南天,后毁于地震,尚存石匾。佛寺亦毁,及至近年重建,额镌“云深古寺”。古寺的建筑风格为潮汕传统特色,屋顶黄琉璃色,墙壁由砖块砌成,呈灰色,正对大门的首尊佛像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佛,中间的殿宇是大雄宝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镇关”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一处风景如画的胜地。踏上山巅,只见群峰苍翠,古木参天;俯瞰深谷,流泉飞溅,气象万千;南北海云,缠绵悱恻;山风轻拂,胸怀坦荡。“雄镇关”的景色美不胜收,雄关漫道是与日本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同款的森林隧道,在此仿佛置身于动漫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雄镇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镇守着这里的云山深处,是南澳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南澳岛,美丽的“粤东海上明珠”,可谓人间仙境。两天一夜的环岛游收获满满,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惊喜,每一次惊喜都是一场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