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来越冷;年,越来越近。每当腊月的钟声响起,年味似乎就悄然无声地溜走了。曾几何时,过年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烟花爆竹声声入耳,年味浓得像一碗熬好的糖稀,甜得让人心醉。然而,如今的年味却越来越淡,仿佛那一碗糖稀被稀释成了一杯清水,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小时候,过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总是热闹得像个集市。我们小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手里拿着刚买来的烟花爆竹,仿佛自己是个小小的炸药专家。那种“噼里啪啦”的声音,简直就是新年的交响曲!可如今,烟花爆竹被禁了,连个“噼”的机会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失落,仿佛过年只剩下了一片寂静。 说到年味,怎能不提到那些传统的美食呢?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过年之前,家里总会忙碌得不可开交:熬糖、打冻米糖、做芝麻糖;和米粉、做年糕、打食桃;炒干果,炒花生、炒瓜子……那一股股浓郁的香气,简直能让人流口水。记得有一年,妈妈请姐夫来家里熬糖,我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结果被一锅糖稀烫了手,至今还留着一个小小的伤疤,成了我心中“年味”的永久印记。如今,熬糖、打食桃、做年糕的场景在家中已是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店里的现成货。曾经在过了小年之日,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而如今年夜饭却成了饭店订餐宴,虽说减少了辛劳的忙碌,而变成了省事的年夜饭,年味仿佛也被打包成了一份份便当,吃得虽饱,却再也找不到那份忙“年”的感觉。 还有那种走亲戚的传统,简直是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夜饭吃过之后,年轻的夫妻要带着孩子提着小灯笼前往外婆家辞岁。大年初一,我们总会穿上新衣,兴高采烈地去“拜年”。每到一处,长辈们总是笑眯眯地问:“小朋友,过年了,给你压岁钱!”虽然压岁钱不多,但孩子们那时总是满心欢喜,恨不得把所有的亲戚都走一遍,毕竟“钱”这个字眼在孩子的心中简直比“年味”还要重要。到了年初二便拉开了走亲戚、请客的序幕了,亲戚多的人家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五过后呢,然而,现在的走亲戚却变得越来越稀少,大家都忙着电话、短信之类的“云拜年”,似乎在视频里问候一下就能替代亲密的拥抱,真是让人感到一丝无奈。 当然,除了走亲戚,过年时的那些习俗也在悄然消失。比如,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小年的送灶、祭灶,包汤圆、贴对联、除夕守岁……这些曾经的年味,如今却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每当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的红灯笼,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和爸爸一起挂灯笼的情景,那种温暖的感觉,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可如今,灯笼挂得再好,心里的那份年味却始终无法找回。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变迁。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忙,工作压力山大,过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短暂的假期。大家都在追求高效,似乎过年也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每当我看到朋友圈里晒出的年夜饭,或是大饭店省事的“合家欢”,甚至有精致的西餐和外卖的美食,心中不禁感慨:这年味,怎么就变得这么“洋气”了呢? 不过,尽管年味越来越淡,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年味”。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动手扫尘、做年夜饭,或者和家人一起包饺子,重温一下那些温暖的时光。即使无法放烟花爆竹,也可以在心中点燃一把“希望之火”,让新年的祝福在心中绽放。 总之,年味虽然在逐渐淡化,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它依然会在生活的角落里闪烁。或许,未来的年味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带给我们新的感动。让我们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里,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尽量让年味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回归。毕竟,年味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年味”,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