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在这里,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2024年恰逢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和“中埃伙伴年”,上海博物馆携手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举办“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的第四个大展“金字塔之巅一古埃及文明大展,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展览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 “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开独立叙事。</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西馆)自主策划的埃及大展,汇聚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另有若干件中国文物参展,展品数量超800件,来自中国学者的独特理解将为埃及学注入更加多元的视角。</p><p class="ql-block">展览的举办为两大古老文明交流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同时也将拉开中埃两国之间未来更广泛人文合作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士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p><p class="ql-block">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p><p class="ql-block">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p><p class="ql-block">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埃及文明的轨迹。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涵盖古埃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方面。展厅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双重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p><p class="ql-block">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一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士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 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體像的主人會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系司和轉拉克利與波利斯的將军尼過洛特之女,也是国王臭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姐真大的取发,左手持蓮花,双足赤课,四肢外開到有神灵。</p><p class="ql-block">隆像上可见臭紧尔孔二世的王名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世碑(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有拉美西斯四种铭文)</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期(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新王朝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谢赫村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圣动物崇拜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因而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p><p class="ql-block">动物木乃伊最终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某些动物有着“标准化”的姿势,如猴子多呈蹲坐状。蛇木乃伊有时呈盘绕状,也有棍状。牛木乃伊则采用斯芬克斯式的姿势。</p><p class="ql-block">乌类木乃伊更是多姿多样:朱鹭呈坐态,头部或扭曲至腹部或紧贴背部;鹰隼木乃伊则呈站立姿态,有些乍看形似站立着的人类,在早期发掘中甚至被误认为人类幼儿。</p><p class="ql-block">崇拜动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种古代风俗,许多动物曾是各原始部族的图腾。埃及统一后,部分地方神成了国神,大多数神祇都人格化了,有些神只保留着动物的头。</p> <p class="ql-block">牛犊像</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猫坐像</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木乃伊的手术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p><p class="ql-block">方解石-置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管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魯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臨崔斗的克贝克塞努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张宗宪(Robert Chang)先生两次共捐赠了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给上海博物馆。这些藏品器型丰窗多样,包括陈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年代跨度广,从明代到晚清民圖,可謂数据众多、精品荟萃。其中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尤其能展示宫廷珐琅器的制作水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可供多角度地探寻和展示掐丝珐琅的发展历史,是推进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是在铜质胎体上焊上用扁铜丝围成的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它又称“景泰蓝”,因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高峰,所制作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得名。清代是指丝孩琅工艺发展的又一商峰。星官养心殿设立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是其中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制作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p><p class="ql-block">张宗宪先生于1927年出生。1948年赴香港,50年代开设了“永元行”。他以其传奇的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享有盛誉,并推动了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张宗宪先生收藏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玉器外,铜胎珐琅器也是他精心涉及的收藏领域。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国内外藏家也开始注重各时期铜胎珐琅器的收藏和研究。</p><p class="ql-block">张宗宪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的建设,了解到上海博物馆铜胎掐丝珐琅器收藏较少,就表示要将他历年收藏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以丰富相关馆藏。张宗宪先生表示,“我出生地是上海,我一定要捐到上海,捐给上海博物馆。我与上博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这次把自己的珍贵收藏捐给上博,包括了全世界仅有的孤品。希望中国观众都能看到这些珍宝。”</p><p class="ql-block">谨向张宗宪先生的慷慨义举致以最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兽面纹四足炉</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龙凤纹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龙纹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龙纹执壶</p><p class="ql-block">明(1308—164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掐丝珐琅开光动物纹瓶 </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2)掐丝珐琅兽面纹匜</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3)掐丝珐琅双耳瓶(一对)</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4)掐丝珐琅象尊(一对)</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掐丝珐琅盖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2)铜鎏金丝珐琅兽面纹壁瓶</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3)掐丝珐琅鎏金撞盒</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4)掐丝珐琅梵文碗(一对)</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龙凤纹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麒麟香炉</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兽面纹四足炉</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员方鼎</p><p class="ql-block">西周昭王(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孙鼎、景俊士1979年捐赠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漆木匜形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家具(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活代家具的发展状况,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从消初到康熙(公元1644-1722年),家具直接承袭明代的传统,故其形制仍保持简练质朴的结构特征。</p><p class="ql-block">自雍正、乾隆至嘉庆时期(公元1723-1820年)是清代经济繁荣盛世之时,社会奢靡之风使人们对家具的爱好追求纤琐紧缛,故清代中期的家具用料宽绰,体态凝重,装饰上求多求满,甚至采用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的手法,来炫耀其华丽富贵。</p><p class="ql-block">清代晚期自道光至清末(公元1821-1911年),中国传统的古典家具业逐渐走向衰落,其时家具做工粗陋,形式趋向成俗,上乘之作少见。也有的受外来文化影响,家具造型向中西结合转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材来源:上海博物馆(西馆)</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01.16</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01.20</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