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山行》随笔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读诗是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解读,知识功底不同对诗的字词句的理解不同,情感内在不一样捕捉到的意境也不一样,从而智者远见,愚者近得。我读《山行》偶有近得。</p><p class="ql-block"> 《山行》是晚唐文学大家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仅用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的长轴画卷;用寒山、白云、人家、枫林勾勒层林尽染的秋色美景。将时间隐于“寒山、霜叶”,用爱揭示动因,用远、斜、停、深(生)、爱、于渲染情感,构架意境。</p><p class="ql-block"> 全诗整体布局,虚实相衬,前后照应,依次递进,句句深远,字字玑珠。</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句中的“寒山”不是指具体的山名,而是泛指寒冷时节中的山;“远上”,有人解释为石径的绵长,有人理解为登上远处的山。窃认为这个“远”字用得非常精妙,不局首句,意惯全诗。上承题目,意涵山长行远;下引全诗,每句都含远的蕴意,第一句的“远”——行远,第二句的“深”——望远,第三句的“爱”——情远,第四句的“于”——思远,使诗意悠远绵长。“上”的动与“斜”的形使诗鲜活;石径勾连下句,具曲径通幽之功。</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用一个“深”(也有版本是生)字将“人家”“藏”于白云下、红枫里,既使这首诗含“深山藏寺庙”的幽静,又使整首诗不萧瑟迟暮。</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在此不是实词“坐”之义,而作虚词“因为”解。“停车“呼应远上,用“爱”道出停车远上的动因。这看似在说下车上山观景是因为太爱枫林红叶,实之是赞叹秋景之美,铺垫和引出第四句——为何爱。</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于”作“比“解,将全诗推到最高潮,使诗中言行释然——皆出有因,而成全诗的落脚点。“二月花”使我想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生机盎然,山花烂漫。轻轻的一个“于”字,将秋景之美高度浓缩,使内心赞叹尽情释放。</p><p class="ql-block"> 掩卷默读,极目远眺,思绪悠远,寻觅字词句架构的意境,感受作者融入大自然的心境。脑海里出现一幅无边无际的画卷,天蓝旷远,山峦绵绵,红枫,微风,白云(或炊烟)氤氲着几户人家,隐隐约约传来鸡鸣狗吠声,我忍不住停下车,沿着蜿蜒的石径而上,观赏、寻觅,不知不觉山景与心中的向往渐渐的叠加融合……</p><p class="ql-block"> 有人将《山行》的“枫林晚”的“晚”理解为傍晚。如百度百科的注释是“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窃以为这解读难以照应全诗,解读为“晚秋时节夕阳映照的枫树林”或许更恰当些,兼顾日晚与季晚,既不失夕阳映照的枫林之美,又与寒构作节气时令,不使后一句的“霜叶”突兀。普遍认为这首诗写的是秋色美景就是源于第一句中的寒和这个晚,寒对应暑多指冬,晚指季节之晚,从霜叶存在的时间看不可能是晚冬,也就是晚秋。后来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直抒“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p class="ql-block"> 《山行》字义不深,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千古流传。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感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还会引领多少后人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后注:</b>2021年10月12号从珠海带孙回,11月2号一为和林森兄邀约加入永新诗词学会,3号随诗词学会赴高市庆柚园采风,中饭前,聆听老年大学诗词班授课的颜远怡老师以《山行》为例讲采风诗词写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11.3初稿于家中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刊于2022年第4期《开心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成斌,男,网名老顽童的怪想,退休教师,忝列四级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江西省首批优秀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首届领军教研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有拙作献丑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杂志,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主编了《点点烛火聚成光》和《阶梯成功训练》,参加过省级教材编写;多次在全国性征文比赛中获奖;在县市省教研培训及全国性国培班作过讲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