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陕北民歌为中心的有声动员。

太行人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转发。</p> <h3><strong>文献标题:</strong>从民众到集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陕北民歌为中心的有声动员</h3></br><h3><strong>文献作者:</strong>张姣、曹轲</h3></br><h3><strong>文献来源:</strong>新闻记者</h3></br><h3><strong>发表时间:</strong>2024.07</h3></br><h3><strong>摘要</strong><br></br></h3></br><h3>陕北革命民歌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重要的有声动员方式。延安文艺座谈会促使“旧瓶装新酒”的民歌创作模式在革命过程中完成在地化转变,指引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走向集体创作。同时,革命也为陕北民歌带来视野、情感等方面的转变,将革命需求与民众日常生活劳作相结合,将民众情感从个人投向革命集体,将民歌从解心宽的无奈之举变成民众融入革命集体的行动指南。</h3></br><h3><b>关键词</b></h3></br><h3>延安时期、陕北民歌、革命集体、有声动员、宣传动员</h3></br><h3>领读人简介:</h3></br><h3>牛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h3></br><h3>✦</h3></br><h3>•</h3></br><h3>✦</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b>研究缘起</b></h3></br><h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采用办报等动员方式的同时,还通过改造陕北民间艺术进行更广泛的动员。陕北民歌由此进入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体系,逐渐与革命融合,并发挥着唤醒民众、凝聚革命群体的作用。既有研究发现,延安的听觉文化在激发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陕北革命民歌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革命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能传播革命话语,更能够协助共产党塑造革命主体、凝聚革命集体,推动革命观念于民众行动中落实。陕北民歌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重要的有声动员方式,考察陕北民歌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动员方式的了解,透过陕北民歌歌词的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析彼时民众对革命民歌的接受情况。</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b>研究问题</b></h3></br><h3>陕北民歌何以走入革命视野?如何与中国革命进程同步?党的领导作用、民众的主动性、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如何落实在创作革命民歌和践行民歌革命中,呈现出革命需要与民众心声合而为一的动态过程?</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b>研究方法</b></h3></br><h3>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作者使用了中共中央文件、回忆录、报刊等多种史料,将陕北民歌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和陕甘宁边区发展历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研究。</h3></br><h3><strong>04</strong></h3></br><h3><b>核心内容</b></h3></br><h3><strong>一、民声潜能:传统民歌与中国共产党的动员需要</strong></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strong><strong>陕北的战略定位与动员需要</strong></h3></br><h3>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陕北战略地位的认识也更为全面立体,边区在物产、文化、军事等层面都具有高度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只有广泛动员边区民众,才能将物质资源和民族意识转化为革命力量。但陕北民众尚未真正理解革命,在渐趋温和的土地政策下,边区农民表现出对中共政权的怀疑和观望态度。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动员难度较大,需要寻求有一定民众基础的方式开展动员工作。</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听觉唤醒民族意识及行动意愿</strong></h3></br><h3>陕北缺乏支持视觉动员媒介发挥作用的物质资源,且当时陕北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有声动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动员的重要方式。民歌在陕北民众中基础深厚,不仅发挥着“组织劳动、调节生活”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教化民众的角色。中国共产党进行动员的直接目的是民众在行动层面的反应,而陕北民歌特质恰好符合中国共产党动员工作的需要。</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民歌形塑革命主体及革命集体</strong></h3></br><h3>传统陕北民歌中充斥的苦怨之情促使民众接受劳力者治于人的命运,是维系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陕北民歌的创作过程、表达内容、传唱群体都与集体息息相关,承载着集体记忆。民众在传唱民歌的过程中获取有关自身的意义,并进一步完成作为社会底层的个体塑造。而要将民众塑造为革命主体,就需要清除民歌中听天由命的思想,将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注入民歌。</h3></br><h3><strong>二、旧瓶装新酒:为陕北民歌注入革命因子</strong></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政治指示、创作理论与民歌传唱分离下的初步探索</strong></h3></br><h3>在政策上,中国共产党强调革命文艺具有阶级性,要以民众实际生活为创作基础,通过批判性利用旧形式来进行革命文艺创作。在创作理论上,文艺工作者注重“汲取民间音乐中的健康部分”,将旧形式中“可能利用的都换上抗日的新内容”。文艺工作者还奔赴战争前线了解战场、深入农村了解民众。但这一时期创作的民歌依然和民众生活有些脱节,存在着只注重呼吁民众参与而未描绘革命前景的问题,所以这些民歌很难进入民众的传唱序列。</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引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走向集体创作</strong></h3></br><h3>随着公粮负担的加重,边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有所动摇,文艺创作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使边区工作愈加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指出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要求革命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引起文艺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反思。之后召开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也明确指出下乡“是为了文艺真正为工农兵服务,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文艺工作者在下乡的过程中学习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精髓,创作的民歌相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变,做到了民歌主题与革命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民众理解范围内描绘美好生活。</h3></br><h3><strong>三、陕北革命民歌:以自身革命成为引领动员的新方式</strong></h3></br><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从家庭到家国:将革命需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strong></h3></br><h3>陕北民歌将创作视野从家庭引向家国,将民众个人情爱融入民族大义,逐步建立民众对于家国的想象。以生产为主题的陕北革命民歌在强调努力生产就是支持革命的同时,强调革命需求与民众利益是一体的,并从生产全局进行号召、针对具体生产活动进行动员。此外,陕北革命民歌还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化入民歌中,对传统民歌主题爱情的处理则是将其融入民族大义中。</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从个人到集体:将民众情感投向革命的行动集体</strong></h3></br><h3>民众的视野由家庭走向家国,意味着革命民歌主要的言说主题与言说对象从“我”转向“我们”。在边区建设成就的推动下,革命民歌不断强化“我们”这一集体的优势,增强民众对“我们”这一集体的认同,将民众的情感投向革命的行动集体,成为凝聚革命集体的重要力量。</h3></br><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从解心宽到快行动:依循民歌节奏激发民众行动</strong></h3></br><h3>革命民歌的目的是具体的基层动员。要被民众接收并付诸行动,革命民歌的歌词结构与情感逻辑必须符合民众的传唱惯习。歌谣的每一句都要直接表达中心思想,并通过以多句叠加的形式逐渐增强情感,在结尾情感最浓之际发出号召,动员民众参与革命。在文艺工作者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革命民歌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动员媒介协同配合达成动员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h3></br><h3><strong>05</strong></h3></br><h3><strong>结语:</strong></h3></br><h3><strong>民歌动员及其余音</strong></h3></br><h3>陕北民歌受时间、场合、文化水平限制较小,并具有指导劳动、调节生活、教化民众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动员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党的需求、民众的情感、民歌的创作三者真正契合起来,民众的革命积极性得以调动。民众在传唱民歌的过程中参与到“我们”这一革命主体的建构中,成为革命主体之后又通过民歌为革命发声音,引发一场有声的革命。有声革命余音悠长,时至今日,有声动员媒介依然是动员人民参与新时代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方式。</h3></br><h3><strong>06</strong></h3></br><h3><strong>延伸思考</strong></h3></br><h3>本文选题较为新颖,现有关于陕北革命民歌的研究大多属文艺学领域,而作者从有声动员的角度对陕北革命民歌进行考察,既拓宽了研究视角,又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方式的认识。作者并未依赖其它学科理论,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文艺工作者的思考及陕北民歌词曲等方面的史料对陕北革命民歌的改造历程、动员逻辑进行了分析,展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陕北革命民歌作为中国共产党有声动员的重要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动员群众,因此陕北民歌创作模式的在地化转变展现出明确的群众导向。</h3></br><h3><strong>文字丨牛月</strong></h3></br><h3><strong>编辑丨王文钰</strong></h3></br><h3><strong>排版丨丁玥</strong></h3></br><h3><strong>审核丨杨帅华</strong></h3></br><h3><strong>指导老师丨樊亚平</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lNotkUFghOeQwHUUe84Q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