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年,我经历了很多,工作上一个大变动,和25位老师一起来到蒿泊中学,到2025年1月15日,我们一起奋斗、拼搏,保证了蒿泊中学的顺利开学和正常运转。同样令我感恩的是,在2024年遇到了明德书院的李院长、仲夏大姐、田老师以及书院的志愿者们,她们为蒿泊中学带来的励志课,深受学生的喜欢。我有幸参加了明德书院2024年的年会,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分享,无不展示了读书、学习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和各位家长一位读书学习的信念,虽然我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但是我还是愿意尽一份力量和大家一起学习,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更让我自己受益。<br>李柏映校长的国学课系列有四部分:《教子有方:家长必修的十六堂国学课》《师德师范师道:老师必修的十二堂国学课》《职业宝典:大学生必修的六堂国学课》《‹孝经›中的人文智慧》,给自己立个小目标,2025年读完这四本书。<br>读书分享的方式不同,我喜欢现代媒体手段,也是我的优势。《教子有方》十六讲,我分16次先通读,然后再精读,也准备按照书中的顺序,每天读一讲,用美篇来进行分享。<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今天分享第一讲《至要莫如教子》</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时间: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要内容摘录】</h1> 1.题目理解:“至要莫如教子”意思是再重要的事情都没有比教育子女更重要的了。“至” 是 “最、极” 的意思,表示程度的极限。“要” 在这里是 “重要、关键” 的含义。“莫如” 即 “没有什么比得上;不如”。所以整句话强调了教育子女在诸多事务中的首要地位。<br>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被高度重视。因为子女是家庭的延续和社会的未来,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会对他的价值观、品德、才能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这体现了她对孟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很好地诠释了 “至要莫如教子” 的观念。<br> 2.原文摘抄<br>子女教育的失败表现在子女不孝、经济不能独立、身心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甚至危害社会。<br>目前教育遇到两大难题:第一个,庞大的教育规模后一流人才的短缺;第二个,社会道德失去底线。<br>作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抉择的过程。这些抉择受什么影响呢?家长本身所持有的教育理念。<br>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凭借的是什么?父母所持有的教育理念高度。可是一谈到高度,我们就会遇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在这是时代,各位家长,受过系统家庭教育培训的,请举手;对自己的人生看得很清晰的,请举手;有能力展望未来三十年的,请举手。<br>父母的理念认知高度不够,在子女教育上所作出的抉择就会不够,只能以事实来见证。可是,事实一旦到来,就无法从头再来。<br>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br>成人,先成人再成才。在古代教育中,尤其是少年教育,偏重于成人教育,打好道德基础;到了后期,孩子有了志向,偏重成才。<br>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就业?一是心力不足(没有失败过的孩子受不得批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不肯吃苦;要面子,不想从基层做起);二是智力不足(女生追剧,男生打游戏,大学生活没有学到真本事)<br>学生的素养与社会需求不能够对接。<br>以一个孩子的立场来学习家庭教育。<br>孩子特别渴望一种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种爱贯穿于整个教育当中。<br>家长意识不到问题的原因:社会大环境、家族、自身理念的局限性、文化的断层。<br>建立家庭教育系统,普及家庭教育。<br>我们带着缺失的理念去为我们的孩子做人生指导,必然导致抉择的错误——教育的失败。<br>教育的第一条是定方向,成人成才;第二条,给孩子希望。<br>我非常担心很多孩子被父母强制的分数观伤害,伤得很重,早早地绝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br>钱家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能利全天下,一定要去做。<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收获】</h1> 读完这些有关子女教育的内容,我犹如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内心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也从中收获了诸多触动心灵的感悟。<br>“至要莫如教子”,这句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清晰地揭示了教育子女在人生中的关键地位。子女教育一旦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那些不孝子女,不仅让家庭关系陷入冰冷与破碎,更违背了基本的人伦道德;经济无法独立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难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可能长期依赖他人,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身心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孩子,自身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在面对生活挫折时,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而危害社会的行为更是令人痛心疾首,这无疑是对教育最大的讽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反思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时刻提醒着身为家长和社会一员的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疏忽。<br> 当下的教育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在庞大的教育规模背后,一流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教育培养出的顶尖人才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并非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而是教育模式和理念可能存在偏差。同时,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更是敲响了警钟。在我们追求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似乎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我眼中,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可能会利用所学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则关系到孩子未来能否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子女教育的漫长征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未知挑战的冒险,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需要家长做出抉择,而这些抉择的背后,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教育理念的高度。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多数家长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在人生规划方面也不够清晰,更难以准确地展望未来三十年。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没有明确的方向,很容易迷失道路。家长理念认知高度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在子女教育抉择上的失误。我对此深有感触,身边就有一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兴趣爱好和品德修养的培养,结果孩子虽然成绩优异,但却性格孤僻、自私自利。这种失误一旦造成,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真正的人,让孩子能幸福度过一生,这一观点与我一直以来对教育的期待不谋而合。教育就应该遵循 “成人,先成人再成才” 的原则。古代教育中,少年教育偏重成人教育,先为孩子打好道德基础,后期再根据孩子的志向侧重成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回顾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背后暴露的心力不足和智力不足的缺陷令人深思。缺乏吃苦精神、只知索取、没有学到真本事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在我看来,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衡。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的复杂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是爱的教育,希望这种爱能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家长们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家族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身理念的局限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断层等因素,都在阻碍着家长正确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系统,并加以广泛普及。如果家长带着缺失的理念为孩子做人生指导,就如同在沙滩上建高楼,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确定成人成才的方向,同时要给予他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家长强制的分数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我见过太多孩子因为过度追求分数,在巨大的压力下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早早地陷入绝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钱家家训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导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他们胸怀天下的格局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求自身的利益,更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此次读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子女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综合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应更加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学校则要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加强品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也期待未来的教育能够回归本质,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