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园路后的第一个新学季,我在三条巷一家街道开办的幼儿园上大班。每天接送我的任务,落在了我婆婆身上。这家幼儿园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完全接受了南京话。不仅能听懂,而且也会说,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十分流畅自如。有趣的是,对每天上幼儿园,不仅不排斥,还十分喜欢。爸妈也多少体谅出我半年多前逃学的主因是源自语言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我对上幼儿园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缘自这样一件事:当我回家把在幼儿园学到的南京话在爸妈面前“显摆”时,常让他们如听天书一样,听半天也不知啥意思,更谈不上如何应对了。如“真来斯”、“郭郭拉”、“干么四”这些带有明显地方色彩的南京方言,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当时还真回答不了。结果,父亲花了一定的时间,通过我复述当时小朋友之间的语境及对话内容,大致猜出“真来斯”就是“真厉害”,“郭郭拉”就是“角落”,而“干么四”则是“做什么”的意思。对此,父亲颇感兴趣,还让我今后多多带回一些这类语言,作为他的创作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恋上这所幼儿园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这个班大约有近二十名孩子,平时嘻闹中分成了三个小团伙,每个小团伙都有一个小头目,而我恰恰被“拥戴”成了其中团伙的一个小头目,我手下的小朋友都称我为“三将”。我十分得意自己的这个称呼,所以每天都让我婆婆早早地把我送至幼儿园,我要尽情享受尽可能多的“三将”“权威”。因此,婆婆对我的小名“小三子”外,又增添了“三将”这一叫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公园路我们家到三条巷幼儿园,必定要经过“复成桥”。我记得那时的“复成桥”还是一座石拱桥,且还有一定的坡度。一次婆婆接我回家,走至桥边,看到一位与我婆婆年纪相仿的老人,正拉着一辆板车,车上装滿了一车红薯,正艰难的上桥。看到这,我本能的跳上前,用力将车往桥顶推。我婆婆见状连忙大喊:“小三子,快松手!你不要命了?”。那个拉车的婆婆大概听到我婆婆的喊叫,亦或也感到车子似乎轻了些许,于是将已到桥顶的板车停了下来,转头看着车尾的我,说:“谢谢你了,孩子,下次千万别再这样了,这太危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打那回后,我和婆婆走到“复成桥”,只要看到类似的情景,婆婆都会紧紧拉住我,生怕我再冲上去,干出让她惊出一身汗的举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我已少年时,走至此处,看到同况,倒也还是有过类似举动。我想,这或许与我刚到南京在鼓楼坡顶见到父母的举动不无关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