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茶馆:冬暖夏凉随心意

于潭(闫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的东单菜市场</b></p><p class="ql-block">  据说东单菜市场的招牌又有了。新址选在和平里一带。</p><p class="ql-block"> 离家太远,新的东单菜市场不会去了,想来又是家乐福超市的翻版。其实离开东单的东单菜市场,招牌已经没有意义,不如起个新名号,也省得以后孩子揪着大人追问:和平里怎么出了东单菜市场呢?大人还要费力地解释自己孩提时的子丑寅卯。</p><p class="ql-block"> 再过些年,孩子长大。孩子的孩子再追问时,恐怕连关于东单菜市场的子丑寅卯都是遥想出来的。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更何况一段生活里的沉沉记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区有四家有名的菜市场:朝阳门菜市场,西单菜市场,东单菜市场和天桥菜市场<b style="font-size:15px;">(崇文门菜市场是后话)</b>。在四个菜市场里,东单菜市场雄居榜首。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它临长安街而居,坐拥北城一隅和广阔的南城。其次是交通便利,东单菜市场门前的长安街北侧,一溜公共汽车站的牌子向西排出半里地远。每天,尤其是傍晚,下班的人们从公共汽车下来,前脚踩后脚地涌进菜市场。</p><p class="ql-block"> 东单菜市场的屋顶由横七竖八的方木组成,应该叫木架结构,有些像船坞的券顶。券顶上有一排隆起的玻璃天窗。夏天,阳光透过玻璃窗,把宽阔的菜市场照得斑斓明亮。冬天菜市场里,空余的地方竖立着几只一人多高的燃煤炉子。红红的炉火啪啪爆响。</p><p class="ql-block"> 东单菜市场呈刀把形。刀把向着东门。刀面向西展开。刀锋一线有一西一东两组进出的大门。当时的人们不讲究风水。如果讲风水的话,这刀锋上的两座大门煞气得很。门的位置不符合气场要求,却并不阻碍熙熙攘攘的人流。事实上,人气才是真正的王场。人心才是真正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南城的人都是东单菜市场坚定的粉丝。每逢周日或节假日,南城人穿戴整齐走上半个小时,来到东单菜市场。对南城人来讲,进了崇文门城洞才算是进城。同样,出了永定门城楼就算出城。崇文门到永定门之间的地方,约定俗成叫南城。</p><p class="ql-block"> 西周礼制有国野之说,意思是皇城为国,住着皇家和贵族。国外边的土地为野,居住者亦农亦兵的人们。国和野之外的地方更下一等,住着种地交租,不许当兵的人。以此类推,南城之地属于上不在上,下不在下的中间等级。中间等级在某些时候最有身份,也最讲身份。不信?您可以检索一下自己的周围:凡顶尖的东西都爱蔫,凡根部的东西都爱烂。凡中间的东西都存得长久,所以孔子颂中庸。他是明白人。</p><p class="ql-block"> 早起到东单菜市场的人回到胡同里后,篮子里的肉禽蛋菜也成为炫耀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从东单菜市场南侧东门进入大厅,靠右手是熟肉制品间,而后是味道绵长的调为品柜台。刀把两侧的柜台卖点心、糖果、烟酒茶和饮料。</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是褐色巧克力和咖啡。每次经过柜台时,母亲都拽着我匆匆走过。说来也真寒酸,到我结婚以后,虽然有了完全的经济自主权,也没有到市场买过巧克力和咖啡。到现在七十多岁了,依旧没有买过这两样东西。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小时太眷恋的缘故。面对得不到的东西,人会产生从心理转为生理的疏远意识。</p><p class="ql-block"> 东单菜市场刀面部分的西头是牛羊肉柜台。两门之间是大肉柜台。大厅的中间部分砌着若干水泥池子,里面是活蹦乱跳的活鱼和鸡、鸭、鹅以及蛋类。面积最大的北墙下,足有三十米长的柜台呈凸字形展开,菜市场的鲜菜都聚集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冬天。蔬菜柜台的东段拐弯处,大约有三四米长的地方专卖处理蔬菜:冻伤的黄瓜、西红柿、烂角柿子椒和烂边的茄子。</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没有大棚养殖。市场只能提供时令蔬菜,少量的冷库储藏蔬菜价格奇高。因为处理菜的价格只是好菜价格的十分之一,所以吸引大批购买者弯弯曲曲地排着长队。其中,当然有我和家人。</p><p class="ql-block"> 在回忆旧日的东单菜市场时,有意回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段时间,东单菜市场里空空如也,连挂白霜的干海带都是展品。饥饿的年代,人们并不埋怨。苦斗的时期,大家非常团结。时过境迁,对那个年代的北京人,后来人永远不会理解。</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都说文化,想必在和平里建一座东单菜市场也在文化之列。文化是什么?<b>文化是精神,文化是味道,文化是本色,文化是祖宗,文化是我们赖以活下去的根。</b></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东单菜市场没有什么值得传承的文化。当年,<b>那些聚集在东单菜市场里的北京人平和、谦让、礼貌、公允的精神范儿,才是值得传承的文化。</b>今天他(她)们虽然老矣,但是还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亲戚串门的正日子</b></p><p class="ql-block">  春节里,亲戚的孩子们来拜年,礼貌得使我以为穿越到儿童时代。 </p><p class="ql-block"> 久违的拱手,鞠躬和祝福吉祥话。听着,看着,眼角居然湿润起来。这一系列动作实在熟悉,面前的年轻人,诚然就是六十年前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七十岁的人是蹒跚在生命舞台出口处的游客。此时,鼓着肚子说起气壮的话也于事无补,倒不如俯首帖耳一些。</p><p class="ql-block">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拜完了。自阴历二十三开始,吉祥话说了二十多天。许多事情都是一样,比如敲门声。敲门声里有学问:一下敲门声,主人不大注意;两下敲门声,可以视为误敲;三下敲门声是真实的有人上门;四下敲门声骤起,大多是打上门来的敌手;连续五下敲门声,其雄赳赳的霸道之气已暴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我家不安门铃。因为,曾经的门铃声昼夜不断,过于吵人。敲门不同,尤其是多年相识的朋友来访,敲门声很优雅,很传情。</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门外的敲门声日渐稀少。人老了,只希望少有打扰。于是,几乎谢绝所有朋友间的来访,只和家人默默地守着。我觉得这样很舒服。东晋诗人嵇康曾说:<b style="font-size:15px;">(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b>了解朋友就要了解朋友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他的话很对,但是并不为大多数人认可。大多数人只顾及自己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谢客以后,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人老了,退到社会舞台的边缘后,一定要有边缘客的心态。每每看到上年纪人还在公众场所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臧否社会时,便为他们感到尴尬。正当年时,尚且不学无术,老眼昏花了,还在到处跑气漏风。</p><p class="ql-block"> 感谢一年一度的春节。高兴地穿上新洗的衣服,坐在家里等候亲戚和朋友们的到来。只有春节,也唯有春节是走亲戚,看朋友的正日子。</p><p class="ql-block"> 静静地看他们说着笑着,过去每逢春节,自己也是这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