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双版纳种植橡胶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堪称“百年老字号”。8日上午,我们的旅游大巴驶进一家大型橡胶企业的院子里,来感受橡胶行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期提到了知青的话题,这期也与知青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欢迎知青考察调研团的横幅看上去很新,像是悬挂没多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块牌子上提到的调研团,不知是不是指横幅中所写的知青调研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像上期写到的当年有很多知青参与了茶园建设一样,也有很多知青投身于橡胶园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车上时,导游说,傣族人以人前是不离婚的,但有的知青与傣族人结婚后,为了返城就与伴侣离婚了,因为只有单身的知青才可以享受返城政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为了达到离婚目的,会画个“大饼”给对方,表示安顿下来后再接对方共同去城里生活,但这只是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或许不是他们不想兑现诺言,而是无能为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导游还以电视连续剧《孽债》为例,说电视剧所演还算好的,实际情况比那更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上期提到的《蹉跎岁月》一样,《孽债》也是根据上海知青叶辛的小说改编的,两部连续剧都获得了优秀电视剧“飞天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辛曾在贵州当了10年知青,他说在其插队的修文县,462名上海知青,几乎所有人的恋爱都无疾而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知青中的佼佼者,10年多的知青生活为叶辛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他曾经担任过上海作协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但对更多的知青来说,《蹉跎岁月》只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导游所说傣族人不离婚这事不一定靠谱,因为网上给出的回答与此不同。至于导游所说在这里不要讲上海话,因为当地人讨厌上海人,貌似是夸大其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曾是国内人口最多的城市,所以那里的知青曾到多地插队,尤以云南和新疆为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涉及到2000多万人的上山下乡运动,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一些变化。但留在农村的知青寥寥无几——有人留下了也不一定是想“扎根农村干革命”,而确实是被婚姻等牵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提倡要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是其中之一。如今看来,哪个“差别”都不容易“消灭”(2024年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速高于城市,但距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尚相去甚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最容易“消灭”的可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因为过去需要付出体力的工作,逐渐在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而各类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普及,会让体力劳动越来越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更容易被“消灭”的,是人本身——在我所认识的知青中,这几年间就有数人离世,距我们国家平均预期人均寿命相差不少。我不知这与他们的知青经历是否有关,我认为有必要做个统计。不过我估计没人会做这种统计,因为涉及的人数量太多——即使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可能也无人会为此事操心费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是较早接纳知青插队落户之地,知青运动的结束也与此地相关(这方面的资料网上很容易找到,我就不在此赘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导游带我们来这里可不是要回顾知青在版纳的历史——从大目标来说是行业内安排的旅游景点,从小目标来说是希望游客购买这里的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趁着其他游客去体验产品的空当,我拍了一些这里的图片,各有各的收获(我也在一些旅游景点买了产品,只不过在此处的消费额较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前我只知道橡胶树能生产橡胶,这下知道了它的用途不少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橡胶树种子,有药用价值——种子大家都看了,有些人还拿了一粒,但我没拿,因为我家没种树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长春虽然远离橡胶林,但也有橡胶厂——曾被称为“橡胶八厂”。这个“八”,不知是不是从全国排序来的。我小时候我家就在这家工厂附近,但我没进过这家工厂的大门,也不知这里都生产什么。据我在网上搜索,该企业是1950年代初期,为防美军轰炸,从鸭绿江边的安东(后更名为丹东)搬到长春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军用,到民用,橡胶的用途远比我以前的认知更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参观万亩连片茶园不同,在这家橡胶企业,我们并未被安排去观赏胶林风光(在车上时,貌似导游说过路边山上是橡胶林),而是在听了对橡胶用途的介绍后,就去体验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前我以为橡胶主要是做诸如车轮子鞋底子之类,现在看来其用途远超我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版纳种植橡胶树农场分布图,可以看出此地作为橡胶主产地的实力(国内另一橡胶主产地是海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么粗的橡胶树,“一辈子”不知为人类作出了多少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不可能,到可能,到世界第一。”这是云南橡胶行业的发展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双大“手”上托的是橡胶树种子的模型,地上的是真种子。托起橡胶种子,象征着托起了未来橡胶产业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株橡胶树可以割胶30-40年,与我们人类一生的工作年限差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需要的不仅是割胶工人,更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科技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蔡希陶,这是我在展版中看到的一个早已知道的名字。他为我国橡胶业发展和很多珍稀植物的发现与培育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