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黄河之滨的明珠

结网的人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莲花形玻璃托盏是甘肃省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之一,1999年出土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 莲花形玻璃托盏其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研发出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的同款文创——“琉云璃彩”蓝莲盏。</p><p class="ql-block"> 莲花形玻璃托盏因制作精巧、造型华美、色彩高贵,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p> <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芦形彩陶瓶(截至2021年)。</p><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其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其材质为细泥红陶,含有少量的白色细砂;它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齐刘海造型,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口;瓶身绘有黑彩纹饰,精雕的彩陶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陶瓶头部上方有圆形开口。</p> <p class="ql-block">  武威汉简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旱滩坡古墓群、磨嘴子汉墓群的四批汉简,共500多枚2,其中《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武威汉简中的《仪礼》简对研究《仪礼》的版本、流变、思想内容和文字训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资料;王杖简是研究是研究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资料;医药简是研究汉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