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夏七月,我又来到天府之国——成都。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前两次都是因为参加会议和培训学习,无暇光顾这里的景色、人文和美食,这次是退休后和家人无拘无束地旅行,以弥补前两次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拜水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对于都江堰的向往已是由来已久了,前两次来成都都与它擦肩而过,特别是读了我们宁夏籍作家木斧:“都江堰是一幅流动的中国山水画”的赞誉后,更是盼望早日成行,拜水都江堰,今日终于圆梦。</p> <p class="ql-block"> 千里岷江携带着高山上的雪水和雨水,犹如蛟龙,冲出高山峡谷,浩浩荡荡,一路咆哮,奔腾而下,在进入川西成都平原的咽喉处,被一条无形的伏龙锁链紧紧缚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五十公里,而落差竟达二百七十米。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而如今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曾经旱涝严重的成都平原,如今成为了“天府之国”,这着实归功于都江堰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渠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流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和人民的生活用水,外江泄洪排沙。内江进入宝瓶口后,就像一个少女被束了一条飘逸的腰带,使她的气质变得端庄典雅。因为人工开凿的宝瓶口,以其恰到好处的宽度,控制着进水量,使多余的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而是经飞沙堰分流到外江。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自然把岷江中的沙石淘入外江,解决了排沙问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利用地势和水流的自然规律,并没有大动干戈,成为举世瞩目的无坝引水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岷江流经的玉垒山上,有清幽的灵岩寺,还有二王庙。山寺的桃花因为浸染了香火的幽香,而显得无比的清雅。站在宝瓶口,可以看见身下一棵粗大的皂角树,它斜斜地插在那儿,无比惊艳。这树大约有二十米高,分枝繁复,树冠阔达。那嫩绿的叶片充满了勃勃生机,像一群飞翔着的翠鸟。不远处飘荡在岷江上的安澜索桥,全长三百多米。远远望去,如凌空的彩虹,好似摊晒的渔网,别致的样式吸引很多游人踏足。据导游介绍,这条桥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它几经修缮,在明朝末年,毁于战火。由于这条桥是连接岷江南北两岸的“生命线”,没了它,两岸的通道也就断了。直到清嘉庆年间重修索桥。修桥的是一对夫妻桥修好后命名为“安澜桥”,但后人为感激他们的恩德,都叫它“夫妻桥”。这座用木板和粗壮的棕绳捆扎的索桥,看上去就像荡在岷江上的一个巨大的秋千。</p> <p class="ql-block"> 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受秦王委托,亲赴蜀地治理水患、拯救百姓。虽说最初这是秦国基于国家战略安全考虑、从军事战争的角度作出的决定,但却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工程——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自然天成的成都历史上就处于饱受水患之苦的巴蜀腹地。作为秦人,李冰父子临危受命、负重而为,建造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这种以疏为本、借力打力治理思路所构建的“人字形”设计,竟将桀骜不驯的一次次洪流疏导的“婉转悠长”,而都江堰正是岷江之上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 从鱼嘴分流到聚堰飞沙,再到宝瓶收口,三道防线层层缓冲、逐级泄压。在扼守最后一关的伏龙观前,即使洪水猛若苍龙,也将被缚住制伏。从垒玉抽心、火攻凿山,到淘漉泥沙、截角护堤,再到卧铁测量、分合溢汇,每个环节都是步履维艰,一点一滴竟筑起人间奇迹,闪耀着敢为人先、契而不舍的精神光芒。从此,水旱从人的实力和不知饥馑的自信成为重要的文化气质。</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李冰这一千秋伟业,灌县改名为都江堰。李冰的功绩不仅在于疏洪流而安黎民,更在于集河泽而惠苍生,让泄洪之水流入内河,成为滋养生命的甘霖。由堵到疏是转折,由避到用是飞跃,这种治理让人与水也由对立到统一,孕育出沃野千里、生生不息的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 使命决定责任,担当成就伟业。李冰的担当让他完成了使命、成就了功业、赢得了民心。他与都江堰紧密相连,深深融入蜀地百姓的灵魂和血脉中,代代传颂、代代感恩。</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李冰这一千秋伟业,灌县改名为都江堰。李冰的功绩不仅在于疏洪流而安黎民,更在于集河泽而惠苍生,让泄洪之水流入内河,成为滋养生命的甘霖。由堵到疏是转折,由避到用是飞跃,这种治理让人与水也由对立到统一,孕育出沃野千里、生生不息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 使命决定责任,担当成就伟业。李冰的担当让他完成了使命、成就了功业、赢得了民心。他与都江堰紧密相连,深深融入蜀地百姓的灵魂和血脉中,代代传颂、代代感恩可以想象,滚滚而下的江水时常携带着砂石汹涌而至,阻塞了河道。如何兴利除弊,尽量减少随水流奔涌的砂石流入内江。李冰想出了一条妙计。一捆捆装满卵石的大竹笼被投至江中,堆筑成高度合适的平水槽和溢洪道。溢洪道前截取了一个弯道,诱导浩瀚的江水放慢步伐,形成环流。当洪水泛滥时,湍急的水流漫过溢洪道流入外江,产生了漩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洪水中夹带的泥砂基本进入外江,消除了内江的淤塞之险。</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玉垒山俨然横空出世的巨作,绝水兀立。从母体玉垒山分出来的离堆仿佛中流砥柱,巍然屹立在水中,一缕缕烟霞袅娜,一股股浪花飞溅,摄人心魄。桀骜不驯的江水不再恣肆妄为,而是轻歌曼舞,小鸟依人般环绕着山脚,恋恋不舍,忽又绝尘而去,缓缓地注入宝瓶口,蜿蜒而出,默默地润泽良田,造福黎民,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山的本真与水的灵动珠联璧合,物的精巧与人的匠心幸运碰撞,造就了神话般的都江堰。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都江堰犹如一枚精美的书签,不,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册页,铺展在成都大地上,续写着传奇,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