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p><p class="ql-block">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终年39岁。</p> <p class="ql-block">《a小调圆舞曲》是弗雷德里克·肖邦在1830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时创作的作品。 肖邦在流亡期间,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怀、背井离乡的痛苦以及对亲人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的心。这种情绪反映在了《a小调圆舞曲》中,乐曲的A段主题由左手在钢琴中音声部弹出,开始时比较平稳,富于歌唱性,但不久情绪就激动起来,出现了八度大跳,但在伴奏上却保持着似摇篮曲的平稳节奏。</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占领波兰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首圆舞曲的创作背景与肖邦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1830年华沙起义的失败迫使肖邦离开了祖国,失去了身边的亲人,远离祖国的孤独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变得孤寂落寞。这种孤独和失落感在他的性格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感伤和戏剧性,倾诉了对祖国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波兰肖邦纪念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条柱子里面珍藏着肖邦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听肖邦的钢琴曲,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钢琴诗人”。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A小调圆舞曲,在肖邦林林总总的作品中,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首小曲,难度也不高。如果演奏能把感情弹出来,也是不容易的。我学这首《a小调圆舞曲》仅半年时间,尚在练习阶段,但当我弹起这首曲,就会不由自主感觉到肖邦那种悲愤的爱国情怀以及不能报效祖国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近期练习的肖邦《升c小调夜曲》。</p> <p class="ql-block">近期练习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p>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我来到了肖邦的故乡波兰,并参观了肖邦公园(也称为瓦津基公园)。它是波兰首都华沙最大的公园之一,位于华沙的心脏地带,占地76公顷。公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夏日避暑和冬季赏雪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安放肖邦心脏的波兰华沙圣十字教堂。华沙圣十字教堂始建于1682年,并于1757年完工。1944年,教堂在战争中毁于一旦,但1946年得以重建。教堂不仅因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而备受推崇,更因为它是肖邦心脏的安息之地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在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西岸,矗立着一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塑,这就是英雄城华沙的象征——华沙美人鱼。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独立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