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奥托·申克:忠于传统,书写永恒的歌剧传奇

音乐艺术人生

<h5>2025年1月,大都会歌剧院和全球歌剧界共同沉痛悼念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巨匠——奥地利著名歌剧导演奥托·申克。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辉煌时代的落幕,也为歌剧艺术留下了一座无法磨灭的里程碑。申克以其忠实于歌剧原著的执导风格,以及与设计师共同构建的宏伟舞台闻名,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征服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深远的影响。</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露锋芒:从维也纳到国际舞台</h3> <h5>1930年,奥托·申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艺术之路始于维也纳大学的短暂法律学习,但最终,他选择了追随内心的热爱,转入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接受表演艺术的熏陶。20世纪50年代,他从维也纳青年剧院的演员生涯起步,而后逐渐将触角延伸至导演领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奥托·申克,1930–2025</h5> <h5>1957年,申克在萨尔茨堡州立剧院首次执导歌剧《魔笛》,这标志着他从演员到歌剧导演的成功转型。从此,他迅速崭露头角,接连执导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柏林、伦敦和慕尼黑等欧洲主要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作品,奠定了他在国际歌剧界的地位。</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都会传奇:瓦格纳与经典的永恒辉煌</h3> <h5>1968年,申克首次亮相大都会歌剧院,执导普契尼的《托斯卡》。从这一刻起,他与这座全球顶级歌剧殿堂结下了长达近40年的深厚缘分。他为大都会创作的16部作品,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86年至1989年期间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申克以忠于瓦格纳原著的传统手法,将这部史诗性作品打造成视觉与音乐的双重盛宴。这一版本的《指环》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亲临纽约,还通过大都会的电视转播和视频发行,将歌剧的魅力传播到千家万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理查·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h5> <h5>申克与舞美设计师君特·施耐德-西姆森(Günther Schneider-Siemssen)合作的宏伟布景,成为大都会歌剧院的经典标志。例如,《霍夫曼的故事》(1982年)、《弄臣》(1989年)、《帕西法尔》(1991年)和《厄勒克特拉》(1992年)等作品,均以其风景如画的舞台设计和深刻的戏剧洞察力,被长期保留在大都会的演出剧目中。这些作品中,有四部甚至在申克去世时仍在上演:《唐豪瑟》(1977年)、《阿拉贝拉》(1983年)、《纽伦堡的名歌手》(1993年)和《唐帕斯夸莱》(2006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瓦格纳的《纽伦堡名歌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忘初衷:演员与导演的双重身</h3> <h5>尽管申克以歌剧导演的身份闻名于世,但他从未远离作为演员的初恋。从萨尔茨堡音乐节到维也纳的舞台,他以戏剧演员和喜剧演员的身份演出超过200次。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他还曾在自己执导的大都会版本《蝙蝠》中饰演喜剧狱卒弗罗施,幽默风趣的表演让观众印象深刻。从1986年至2003年,他在这一角色中登台28次,为歌剧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奥托·申克在《蝙蝠》中饰演狱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于传统的艺术信仰</h3> <h5>申克的执导风格鲜明,他选择忠实于原著,而非过度诠释作品的现代派手法。他曾直言,“我的使命是传达瓦格纳和其他伟大作曲家的原意,而非展示我自己的见解。”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散发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经典美学,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尔第的《弄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份永恒的记忆</h3> <h5>奥托·申克的逝世不仅是歌剧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一个艺术时代的结束。他用94年的生命,为全球观众呈现了无数令人动容的艺术瑰宝。他的舞台、他的镜头、以及他对歌剧深沉的热爱,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爱乐者的记忆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h5> <h5>在他离开之际,或许我们可以用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来纪念他:“永恒之光,将在你离去后依旧辉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