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先生耕杏坛,谦谦君子以致远——缅怀吴长谦恩师

古国复兴

<p class="ql-block">  谨以拙文深切缅怀我的恩师吴长谦先生,同时籍此诚挚地感恩我在人间旅途中的所有遇见……</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寒时节忆恩师</p><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月20日,大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深教诲伴流年,</p><p class="ql-block">切切关怀记心间。</p><p class="ql-block">缅想再造恩情重,</p><p class="ql-block">怀揣温暖御大寒。</p><p class="ql-block">长忆先生耕杏坛,</p><p class="ql-block">谦谦君子以致远。</p><p class="ql-block">恩泽桃李显仁厚,</p><p class="ql-block">师范玉成春满园。</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6日中午11:30江伟娟师母给我电话,告诉我:“吴(长谦)老师已经于13日凌晨离世,后事已经处理完毕。”我正想开口问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让我去送恩师一程,不等我开口,师母仿佛看透我的心思,紧按着说:“老师是信(基督)教的,仪式很简单。因吴老师生前和我约定:谁先走都要为对方简办丧事。吴老师走后,我和儿孙们一致统一意见,决定简办,没有通知任何亲戚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虽然恩师已经91岁,他的离世还是让我感到有点突然,我考虑一下,便给师母发了一条信息,表达对恩师的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 “恩师善良宽厚,爱岗敬业,杏坛育才,桃李芬芳,他虽然只教过我一年(1980年9月至1981年6月)历史课,但却是我最敬重的一位恩师,1981年9月我回炉母校杏林中学复读备考文科,他经常以古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激励我们几位文科生奋力拼搏,去迎接高考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恩师虽然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他的谆谆教诲与光明磊落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始终指引并照亮我继续前行……愿吴老师天堂安息!”</p> <p class="ql-block">  下图/柯秀成恩师提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几位恩师在杏林中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吕俊元老师(我初中语文老师),周兆岐老师(我初中生物老师,任校教导主任时,召我回炉再造并指导我填报高考志愿),洪仲谋老师(我回炉再造时语文老师),吴长谦老师(我回炉再造时历史老师)。</p> <p class="ql-block">  师母收到后,回复:“感谢你、给吴老师的这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其实,上述文字是出自我内心真实感受,并不过誉。</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在杏林中学工作时的同事肖德贤老师在“瑶山思念”微信中,诚挚地表达了对吴老师的敬重与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1980年厦门师专中文科毕业后分配到杏林中学,由于缺历史教师,辛镜洲校长叫我教历史。吴老师是历史科老前辈,听了我几次课,提了不少建议。后来他调离本校前,向领导建议由我接任高中毕业班的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到了1990年,主动提出教语文,让历史专业的新教师有书教。</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音容笑貌我现在依然还很有印象。他是一个谦谦君子,是我做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缅怀先贤,向先贤学习,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不会虚度。</p><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被厦门市教育局评为市级教坛新秀。全市大学科语、数、英各两名,史、地、生等小学科各一人。</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为母校获得荣誉,在此感谢先辈吴长谦老师的教诲。我为什么提及此事,这是作为悼念吴老师的一朵小白花!”</p> <p class="ql-block">  我将肖德贤老师对吴老师的评价转发给江师母后,师母委托我转达其对肖老师给予吴老师生前的高度评价与敬重,表示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我于母校杏林中学高中毕业后,因担心参加高考竞争激烈,难以考上大学,便转向参加中专考试,结果成绩出来后,我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在我不知路在何方之时,承蒙母校不弃,召唤我回炉再造,当时周兆岐老师对我说:“你的文科基础较好,经辛镜洲校长召集有关校领导与老师专题研究,认为你还是参加文科班学习,迎接高考。”于是我就按照母校要求,于1980年9月回炉再造,参加文科班学习,迎接1981年夏季高考。</p> <p class="ql-block">  下图/柯秀成恩师提供</p><p class="ql-block"> 辛镜洲校长(右)与教导主任周兆歧老师(左)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在校时,坊间流传不少辛镜洲校长的传奇故事。他是山东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投入革命,闯过无数枪林弹雨,在解放厦门战役中,他所在的31军271团与兄弟部队攻打鼓浪屿,当时他已经是侦察连的连长,271团王兴芳团长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辛校长对学生既爱护,又严厉。在我印象中,他有时十分严厉,经常在课间到各教室巡查,可能是侦察兵练就的过硬本领,走路悄无声息,以他特有的方式给上课打瞌睡的同学当头棒喝,使之振作精神,困乏全无。同时,他又对学生爱护有加,对参加高考或者中专考试失利的学生,他都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与周兆岐老师等校领导研究决定,召集有潜力的学生返校复读,为学生提供扬帆启航再出发的“码头”,体现出一种大爱情怀……我1981年秋季上大学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感恩他与母校、有关恩师的教育、培养,并汇报在大学里学习情况,他很快给我回了两张纸的亲笔信,除了祝贺我考上华东政法学院、注意身体健康外,特别嘱咐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与社会……最后还特别交代,如果在上海碰到什么困难,及时告诉他……这些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让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周兆岐老师,温文儒雅,极具亲和力,深得学生们喜爱与尊重,先后在校担任生物课老师、教导主任等,1980年秋季我返校复读时,正是他告诉我母校有了为我专门量体裁衣的方案,即让我参加备考文科,我欣然答应。1981年夏季,周老师让我到他府上,专门指导我填报高考志愿……可以说他是我走进高等学府的引路人。周老师离开学校领导岗位后,先后出任杏林区委副书记、区人大主任,最后调往市人大常委员会担任秘书长……在几个岗位上,他都留下很好的口碑。有一次,我去市人大开会,主动找到他,表达感恩之情,他笑着说:“不用谢啦!你是杏林中学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返校复读后,当时学校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有关科目教学工作,组成精英教师团队,堪称当时杏林中学最强师者阵容。洪仲谋老师负责语文课,黄建忠老师负责数学课,林金美老师负责政治课,陈宽厚老师负责地理课,叶光荣老师负责英语课, 吴长谦老师负责历史课。这些恩师们都十分认真,一丝不苟,甘当人梯,为国家教育事业竭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在此单表吴老师,他对历史教学十分认真细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事先向我们通报他的教学计划,让我们心中有数,配合他的教学。他用一学期时间,对照高考大纲给我们讲解了全部历史科目课程,提纲挈领,脉络分明。</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期间,吴老师也给我们讲了十年“文革”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他说:“我们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才可以知兴替。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一场十年浩劫,就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单单大学教授被批斗、迫害致死者超过千人,经济损失可能超过厦门市的总资产,这个教训是极为惨痛的。我们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今后类似悲剧的发生。现在国家拨乱反正,逐步走上发展的正确轨道,迫切需要人才,你们要努力拼搏,去接受国家的挑选,迎接高考的挑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一番话,虽然不长,但简明扼要,不仅以十年浩劫为例,点明了学习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而且结合时局,指明了我们努力拼搏的方向——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尤其是最后的两行诗句,好像是一杯满满的壮行酒,浓烈而又意味深长,让我豪情满怀;又仿佛是一通急风骤雨式的战鼓,激发我必胜的信念;又类似一阵阵冲峰的号角,点燃了隐藏我体内的“小宇宙”,让我顿时血脉贲张,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母校与恩师的殷切期待,背靠母校给予“回炉再造”的“码头”,扬帆起航再出发!正如李白诗句所云:</p><p class="ql-block"> 长风破浪会有时,</p><p class="ql-block"> 直挂云帆济沧海。</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十分巧妙地运用激励心理学的原理,那就是通过鼓励去激发学生的自信与潜能,他的一席话让我“胜读十年书”,终身难忘。在他的启迪与鼓励下,我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面对困难不再畏畏缩缩,而是迎难而上,从而找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他这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成为我战胜困难的锦囊妙计,每当我遇到困难,脑海里便浮现出当年恩师激励我们的情景,以此激活自信与潜力,屡试不爽……</p><p class="ql-block"> 经过教学团队各位恩师的指点与自己的努力,1981年夏季我的高考成绩为379分,福建省本科录取线369分,我的各科成绩大致是这样的:语文86.5分,历史72分,政治72分,地理70分,数学52分,英语26分(其实考了53分,因当年英语按50%计分,计入高考成绩为26.5分)。洪仲谋老师对我的语文成绩极为满意,高兴地对我说:“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我没有料到你考出这样好的成绩!不要放弃文学。”吴老师知悉我的历史成绩后,也基本满意。于我而言,每个科目中每一分成绩都弥足珍贵,那里浸润了每位恩师辛勤耕耘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们甘当人梯,悉心教导,帮助我坚定地踏下朝向高等学府门坎的一个个扎实脚印…….</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至1981年6月在杏林高二文科班(共八位同学)就读,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文科高考的三位男生(左起:陈国荣、陈锡育、杜连波),于1990年底在鼓浪屿相聚并合影。</p><p class="ql-block"> 陈锡育,从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现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从事过教育、实业、基层管理工作,曾任曾营社区书记、厦门市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 杜连波,从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曾担任厦门三中年段长、政教处主任、工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我考上大学后,与吴老师保持着书信联系,他鼓励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诚实,还特别交代要学好英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发达国家的情况,开拓自己的视野。 我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因为1980年夏季考中专的科目中,不用考英语,因为我差不多放弃了。1981年转考文科,我有深深的危机感,努力突击,高考英语成绩虽然不及格,但也是自己真实水平的反映。老师的谆谆叮嘱,让我始终一直坚持英语的学习。这个坚持最始还是开花结果,1985年夏季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的英语考试,以62分侥幸过关(英语没有过60分,就与研究生门槛无缘),在读研阶段,我尝试翻译英语文章,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2006年上半年,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雅思考试,以6分成绩,侥幸踏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留学门槛……</p><p class="ql-block"> 恩师不仅关心我学习与人生观的塑造,而且关心我的生活。有一次,他担心我的每个月23.5元的助学金在上海不够用,给我汇款15元。我先写信感谢他的关心,然后告诉他:“这笔款我不能收下,因为您每个月工资也就六七十元,师母又没有固定工作,还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经济上并不宽裕。我每个月助学金足够生活,每个月领到助学金后,我马上安排18元购买食堂的饭菜票,其他的5.5元作零用。家里主要寄往返路费,我返校时也从家里带点钱,平时我也很少向家里要钱,家里父母亲都很辛苦,我心里明白。”之后,我就邮局将款项汇还给他。尽管我没有收款,但心中总是充满感恩。</p> <p class="ql-block">  恩师与师母都为人正直,十分仗义,乐善好施。师母后来告诉我那15元应该收下,并与我提及恩师多次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多次帮助山区贫困人员渡过难关。恩师对师母说:我们这把年纪,用不了多少钱,帮助别人,既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慈善。但他对我从来只字不提,做善事于他而言,似乎是很自然的事。</p><p class="ql-block"> 有位女士来自漳州市华安县山区,在师母经营的小卖部做了三年(1987年至1991年)帮工后,于1991年回到老家华安创业,从事畜牧养殖。后来不幸得了尿毒症,举了巨额债务换了肾脏,恩师与师母得到信息后,十分重情重义,2023年4月师母不顾自己已是年过八十四岁,独自奔波百里,去华安找她,得知她因病而欠下巨额债务,还要高利贷的,师母返回厦门后,告诉了恩师的有关情况。恩师当时已经八十九岁,行动不便,聘请保姆在家看护,尽管如此,仍然坚持给予雪中送碳,与师母经过商量后,数次赞助,帮助她还债。该女士感激涕零,知恩图报,几次携同丈夫、小孩前来厦门探望吴老师,当得悉恩师去逝,嚎啕大哭,泪水滂沱……</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6日,正值国庆与重阳节期间,我邀约杜连波同学,利用假期前去恩师府上拜见恩师与师母。</p><p class="ql-block"> 左起:杜连波、恩师、师母与我。</p> <p class="ql-block">  恩师面慈心善,但又刚正不阿,不肯向不正之风低头。记得大概在1991年上半年,有一次师母给我电话,有要事商量,让我过去。原来是师母承包某学校的学生课间点心小卖部,面积与一间教室相当。心灵手巧的师母除了做得一手日常饭菜,还善于制作炒面、沙茶面、韭菜盒、面线糊、馄饨汤、木梳饼等厦门特色小点心,菜色琳琅满目,多种多样,供给课间休息的老师与学生,物美价廉,深受师生好评,有不少学生认为小卖部的性价比更高,于是中午也到小卖部购买食物,甚至住在附近的学生家长中午也过来消费,对学校食堂产生了一定影响。三年承包合同临近到期,几天前学校领导突然通知要承包合同即将到期,不再续签。师母毕竟做了近三年小卖部,心急如焚,很想再续约,让我帮忙出主意。我知道这其中定有缘故,建议恩师与校领导好好沟通一下,看能否妥善解决问题。没有料到,恩师一听,火冒三丈:“让我去求他们?我做不到!我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师母其实是让我去劝恩师“在人屋檐下,还是要低头的”,见恩师坚决不从,便央求恩师看在她与三个孩子生计的份上,去央求人家……恩师更加怒不可遏,说:“让我去求这种人,没门!”我知道恩师的脾气,他做事有自己的底线,超出底线的事,纵使金山银山摆眼前,他也不为所动!诚如孔夫子所说的:“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便反过来劝师母:“您不要为难老师了,他做不来的事别勉强,否则他生气了伤了身体健康,反而不好。现在可以谋生的门路有很多,您头脑机灵,适应能力强,这条路既然走到尽头,咱换条路试试看。”这就是恩师的性格,铮铮铁骨,有“君子喻于义”之风,令我肃然起敬。有道是:</p><p class="ql-block">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p><p class="ql-block">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p><p class="ql-block"> 确实,天无绝人之路。后续事实的发展,也证明恩师不去求人续签合同是正常,也印证了“塞翁失马,焉知后福”“人算不如天算”“积善之家有余庆”等古训。</p><p class="ql-block"> 师母告诉我,三年经营小卖部,因为食物价格与学校食堂相比,还更便宜,其实没有赚多少钱,她主要放不下雇请的三位工人和众多的学生,当时大部分学生家长经济都不宽裕。不再经营小卖部之后,师母与其二儿子转向做建材生意,母子同心戮力共创业,生意很快就兴旺起来。正是:</p><p class="ql-block"> 山穷水穷疑无路,</p><p class="ql-block"> 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6日,杜连波(左)、恩师与我。</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6日,我与恩师在一起,师生见面,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8日下午,我前往安放恩师遗像的江师母住处,看望师母并与恩师告别,当我双手合掌放在胸前,恭恭敬敬向恩师三鞠躬后,突然四十多年前的一幅场景栩栩如生地闯入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八一年春季,进入迎接高考一轮又一轮的复习阶段,吴老师通过自己的关系,从岛内某中学获得一份历史课模拟题,将那张卷纸寄存在XX老师宿舍,让我去找该老师取。当我找到该老师时,说明来意,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对我说:“他没有寄我历史课模拟卷啊,他眼睛不好使,近视严重,还犯糊涂!”说完,还用手作眼镜姿势,绘声绘色地比划一番……我一时被搞晕了!于是,悻悻退出他的办公室。我回到文科班的小教室,悄悄地告诉吴老师:“那位老师说您没有将那张模拟题放他那儿。”其他的话我吞进肚子里,一直没有告诉吴老师,以免影响他们的同事关系。</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听后,一声不吭,不动声色,径直去找那位老师,向他要回模拟卷,静静地交给我,让我分给其他同学进行模拟测验……</p> <p class="ql-block">  此事之后,吴师象是啥事都没有发生,宁静淡定,颇有“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风范,从没有在我面前提及该老师的任何不是!是他担心在我单纯的内心深处落下不该有的尘埃,影响我与那位老师的关系?还是担心影响我的心态,不利于迎接高考?……</p><p class="ql-block"> 其实,吴老师与X老师都是我敬重的老师。正是X老师当时的手势、眼神与话语,似乎给我上了一帖猛药,鞭策着我这位“回炉”的“留级生”咬紧牙关,奋力搏击,为了不负母校与老师期待,我放弃包括看电影、看电视、看社戏在内的所有一切娱乐活动,在近一小时健步如飞的上学路上背诵英语单词与短句,晚上攻读到深夜一点……</p><p class="ql-block"> 1981年夏季高考成绩出炉,全市文科上本科线的考生只有四十多名,我侥幸名列其中,之后被华东政法学院(后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所录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就在1982年春节前十几天,我返回厦门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母校杏林中学看望辛镜洲校长、周兆岐教导主任与其他恩师,表达我对母校与恩师栽培的感恩之情。当我看望吴老师后,便立即前往X老师办公室,X老师一见到我,脸上浮现出和颜悦色的神情,十分热情地与我攀谈:“当年我在上海求学时,到过你的学校,虽然校园不大,但苏州河水很清激,我与同学周末时还去钓鱼呢,校园里的民国时代建筑很有特色……”我回答:“我能上大学,要衷心感谢母校与老师的培养与教导!”</p><p class="ql-block"> 虽然如此,但当时我向他要历史课模拟卷的场景,四十多年来一直既象一朵云,又如一团雾,时而飞腾而起,时而消失无踪,不时在我心头上空忽隐忽现:他对吴老师有意见?还是对我有看法?或者是我当时正巧碰到他心情欠佳?或是他以这样的特别方式提醒我珍惜“回炉再造”机会,不能再次成为名落孙山的废铁?……</p><p class="ql-block"> 直到2025年元月18日下午我到吴老师府上,向其遗像三鞠躬后,望着恩师慈祥的面庞与柔和的眼神,才得顿悟,或许是恩师在英灵给我启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人生路上所有遇见的人、事与物,都是来渡我的……换言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凡今生我所遇者,都是助我从此岸渡往彼岸的贵人。无论是吴老师,还是X老师,或是其他恩师……</p><p class="ql-block">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那是来自吴恩师在天之灵的启示,还是他与我在灵魂深处思维的量子纠缠产生的共振?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种“一灯破千年暗”的放松,脑海上空顿时云消雾散,一片朗朗乾坤,一片从未有过的宁静而美妙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踏破铁鞋无觅处,</p><p class="ql-block"> 得来全不费功夫。</p><p class="ql-block"> 恩师启示开茅塞,</p><p class="ql-block"> 拨开迷茫见真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来,恩师一直以他的言传身教,向我完美地诠释了《礼记.学记》所描述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8日下午,我按照师母指导,向恩师遗像三鞠躬以示告别后,与师母交谈,缅怀恩师。</p><p class="ql-block"> 师母深情地回忆道:“吴老师一生勤俭节约,克己待人,助人为乐,经常给亲朋好友及其贫困山区提供经济上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恩师虽已离去,但他有如荷花般“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连同他几十年来的教诲,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今日正处大寒时节,当我缅怀恩师,并整理拙文,似有一股温暖在血脉中流淌……此时此刻,耳畔仿佛再次响起恩师四十多年前吟诗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p><p class="ql-block"> 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谨以拙文纪念我尊敬的恩师吴长谦先生,同时无限感恩我生命旅途中的所有遇见!</p><p class="ql-block"> 愿恩师一路走好,天国安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p><p class="ql-block"> 在拙文形成过程中,柯秀成老师提供了珍贵照片,江伟娟师母不仅提供了珍贵照片,而且叙述了鲜为人知的恩师扶危济贫往事,我的杏林中学学长肖德贤老师给予悉心指导,我的同学杜连波老师与舍弟陈福安指出几处错别字,在我前往师母家与恩师告别过程中,保姆林阿姨进行了认真拍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2025-元月-20初稿</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来自网络,我大学同学王永宝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8日下午,我与师母在一起,背后是恩师遗像。</p> <p class="ql-block">  下图:</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8日下午我向恩师遗像三鞠躬后,在恩师遗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图/江伟娟师母提供:</p><p class="ql-block"> 充满青春朝气的恩师与美丽聪慧的师母于1966年春节结为秦晋之好,成就郎才女貌的美满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感恩师母几十年如一日,陪伴在恩师身边,竭尽贤妻良母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下图/江伟娟师母提供:</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日,恩师与师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