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成谬误</p><p class="ql-block">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着“合成谬误”。比如,看演出的时候,前排的人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点而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之后,除了第一批,大家都没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个人都更难受了。你看,人类社会总有这种事:每个人做的都对,但合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谬误。</p><p class="ql-block"> 现在穿越回公元1046年,大宋庆历六年,来看看当时的这类谬误。</p><p class="ql-block"> 张方平,级别不高的御史台长官,当了一次《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他向皇帝直言提出了冗官的问题。他说:仅仅十多年前,两制、两省,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宰相的工作班子,还不到30人,现在已经是50多个人了;十多年前的京官还不到2000人,现在已经2700多人了;他说自己当年管理低级武官,不到4000人,现在呢?6000人了了。短短这么几年,就膨胀成这样,现在不动手裁撤,以后可怎么得了?!</p><p class="ql-block"> 张方平指出的这个现象,从宋代初年就开始了。宋太祖的时候,全国官员的总量,不过三五千人;宋真宗的时候,就到了八九千人;再过几年,包拯(包公),他计算过,这个数字将变成17000多人,官员数量确实一直在坚定地膨胀。</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宋的冗官问题,现在的研究,大体总结了这么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第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代搞出了一种重床叠架的官制,让官员之间互为牵制,一个干活的后面还有八个看着他干活儿的,所以官儿就多;</p><p class="ql-block"> 第二,为了推进科举制,所以朝廷录取进士的数量远超前朝。整个唐代录取进士不过6000多人,而宋朝,仅仅宋太宗一朝就录取进士近一万人。所以官儿多起来。</p><p class="ql-block"> 第三,朝廷还有一些恩荫制度,不断赐官儿。什么是“恩荫”?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当了官,就成了大树,你们可以照顾自己的亲戚子弟也当官,在你们的大树底下乘凉。</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以上这三条来看,皇帝在任用官员上似乎没有什么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行政管理越来越健全、对权力的监督也是应该的、天下寒士也应该被发现和任用、对有功的官员也应该进行一定奖励。但这些叠加起来,随着时间的累计,就形成冗官这个合成谬误了。</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补充说,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看到的古代冗官现象,其实都是皇帝解决现实危机的未来代价。只不过长期累积起来,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已。这就像一个家庭,面对危机,不断地向未来借钱解决眼下的危机,到最后可不就是债台高筑吗?</p><p class="ql-block"> 如果同意以上说法,那我们看待冗官现象,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第一,因为皇权对权力现实安全的绝对追求,使得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向未来推迟危机,当然与此同时也在向未来堆积成本。第二,古人并不傻,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精明的决策,但是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巨大的“合成谬误”。</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点上,咱们今天的人谁也别嘲笑古人。毕竟,臃肿低效的大公司病,同样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挑战啊!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名言:“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现在想来,这不是一句刻薄的俏皮话,人类并不是因为傲慢而健忘,我们只是因为无法免除人性的弱点,所以只好在宿命中不断地轮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