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旧事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历腊八节在一片大风降温蓝色预警的气氛中度过了。寒风降临的早晨尽管出门紧裹起了羽绒衣,但刚刚吃过的多种豆米及花生红枣做成的喷香腊八粥余香不去,令人身心暖和。笔者今年一入腊月就一如既往地准备好豇豆、红芸豆、花生、红枣、糯米、大米、小米等腊八粥食材,腊八前夜即行浸豆,清晨起来开始熬粥,当一锅集香甜糯为一体的腊八粥呈现在眼前时,几十年来一贯对传统民俗节日腊八节的愉悦之情一下子涌到心头,久久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腊八节的一碗腊八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义。百度上讲,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会在腊月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这种仪式被称为“腊祭”。到了汉代,腊祭的日期才明确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南北朝时期则正式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延至宋代,腊八节继承以往习俗,出现了腊八粥,它随即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标志物,是腊八节最终成型的最重要的标识。腊八节还是一个融合佛教文化的传统节日,是“佛祖成道纪念日”,寺院会在这一天煮腊八粥供奉佛祖并分发给信徒,以示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于桑干河边的家乡,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是农户人人重视、家家必过的传统节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当地缺少糯米稻米和红枣,根据本地多产豇豆和谷子的情况,大多数家庭只用豇豆和小米做成腊八豆稠粥。通常的情况是,农家主妇于腊八节前一夜就浸上豇豆,须浸出红红的水来。腊八节当天清晨,生火后在锅中放入浸好的豇豆和红色的浸水,之后放入适量的小米。不长时间一锅喷香的腊八粥就煮熟,伸入锅勺将豆与米搅拌成软糯的稠粥,就可以食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疑,家乡农家吃腊八粥的乡俗带有祭祀和祈愿的色彩。但令我当年纳闷的是,当农家的孩子们团团围定吃粥之前,大人一定用筷子小心地夹起一块,匆匆来到院里或街头竖在肥料堆上一块冰凌旁,虔诚地抹在冰凌的最高点上。为何腊八早晨有此约定俗成的程序?成年后的笔者曾问及村中三五老者,都茫然无以应答,只说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是一种从众行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年后,我回忆起当年腊八节的这些乡俗细节,天真地进行了猜想:农家在岁尾要祈求翌年的吉祥和温饱,最基本的是自己的土地上要风调雨顺,而农家肥能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和改良土壤,是庄稼成长成熟的有机肥料。在肥料堆(有机肥料)上放置冰凌(水份),有水有肥,这不正是庄稼丰收的必要条件吗?而将腊八粥放在冰凌顶端,就是对明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的祈愿。一块腊八粥寄托了农家的心愿,这种朴素的单纯的良好愿望,就是农家在腊八节祝愿家庭幸福最虔诚的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百年来,腊八节吃腊八粥,这种祭祀祈求性的乡间民俗,牢牢地根植在农家人的心中,从不间断,从不敷衍。每年腊八节的早晨,家家户户的父母辈,都会应时地默默地向那即将消融的冰凌投去祈愿的目光,期望着来年的丰收。这种腊八略带迷信的乡俗,就是在六七十年代破除四旧、破除迷信的浪潮中,也从未间断,从未停止。在我当年狭窄的视野里,没有听到也没有见到任何人因为腊八节的乡俗家庭活动受到批判、受到责难。笔者想象,之所以腊八节未按“四旧”受到冲击或取缔,原因大约是当地农家人大多不知腊八节之滥觞及其沿革,在腊八节早晨以稠粥进行祈愿,不上香,不磕头,淡化了迷信的氛围和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在农村曾任教二年,对学校在每年腊八节必有的一种现象记忆犹新。此日早晨,学生到校时,有不少学生都手端一碗腊八粥,送入驻村公办教师的房间。无疑这是家长嘱咐学生在这天专门送来的腊八粥。为什么偏偏在腊八节送粥?笔者的理解是,豇豆在腊八粥中不仅能让粥的颜色更加鲜艳,而且还象征着幸福平安。一碗腊八粥,寓意着为老师带来美好的祝福,同时家长也祈愿着子女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业进步,健康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诗圣杜甫有《腊日》‌诗句传世:“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杜甫在诗中描绘了腊日的“暖冬”景象,与往常不同,是年腊日冰雪消融,萱草显露,柳条泛绿,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人也表达了在腊日这天的愉悦心情,宫中赏赐口脂面药,更添节日氛围‌。而今年的腊八节,欣闻一些社会组织团体,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或在街头开展免费送腊八粥爱心活动,或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关怀,在寒冷中营造出新时代腊八节的温馨气氛。岁月悠悠,温情如粥绵长;春意融融,祈愿新岁平安。愿我们共享一碗腊八粥,携手开启新春序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