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下埠乡的村办企业如山茶花般烂漫

黄薄几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3年12月出生的陈光彩从小酷爱着当地满山遍野的山茶花。儿时的萍乡市湘东区下埠公社下埠大队“山”字型村间小道随坡势起伏曲折,盛开着白色花朵的油茶树将整个村落串联起来,那一树一树的山茶花宛如朵朵白浪不断地翻涌,彰显出当地人纯洁无暇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高中毕业后的他于1972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那年,家里人都为他感到无限光荣,因为他是经过了大队领导的提名、公社政审推荐、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等层层帅选的,生活待遇也较好,除享受大队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外,还能按月领取上级发给的现金补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他安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幸福的日子悄然而至。1974年他与同队如山茶花般俊俏且能干的姑娘王自洲结婚,1975年3月生下女儿,1977年3月生下儿子。 正当陈光彩下定决心准备为教育事业干一辈子时,命运的轱辘在他面前进行了一次改变。1978年,生产队将文化水平高一些、数字概念强一些的他调入到社队企业—萍乡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担任会计。没有说不服从的,也没有说不愿意的,何况在工厂里的工资更高,还可以多拿到一些奖金等,正好贴补家用,这也是他同意组织调动的最初想法。1979年7月,他又生下了女儿,那时家里的确需要钱来开支。 来到工厂,他了解到当地办工厂的一些发展历史。他本人所在的工厂是于1972年3月成立的工业电瓷企业,仅晚于隔壁横溪大队1971年9月办的第一家—萍乡市横溪工业瓷厂。到1978年年底,社队办的企业越来越红火,全公社14个大队就有13个先后办起14家工业瓷厂,呈现出“烟囱处处立,窑火队队旺”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1966年初,中央发出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有关指示,社队工业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尽管如此,尚处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的赣湘交界之处的百姓还没有办工业的知觉,何况1966至1970年还正处于那段特别敏感期。然而,到了1971年,聪明勇敢、不屈不挠、敢闯敢干的下埠人率先就地取材,开始了“泥巴淘金”的艰难历程,成为一世盛举。 他当会计,自然要管钱。厂里的钱从他手上进出,前来办事要钱的人都巴结他,嘘寒问暖套近乎的,甜言蜜语递香烟的,各种人情世故,比当民办老师复杂了许多。这让他想起了山茶花持久不变的特性,激励他学着以山茶花优雅的形态来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他不想落入俗套,毕竟自己当了整整6年的民办教师,乡里相亲的人对他都很尊重,他坚持以山茶花的秉性来塑造自己。 刚刚转行进入工厂的陈光彩并没有想这么多,他做事执着,肯钻研,干一行爱一行,得到领导的重视。工厂共有4个车间,均生产同一产品。工厂的车队穿梭不停,宣传热热闹闹,厂内放广播,每天播放国内外形势及厂里的生产消息、好人好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实际上,我国从1978年起在农村展开了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在此背景下,社队企业首先得到迅速发展。那些年,工厂的效益很好,生产队就有钱办事,于是先后为每一个生产组各买一台手扶拖拉机。他是经办人之一,到城里去买,钱自然也是在他手上支付。1979年,工厂还出资40余万元为村小盖了一栋4层楼的教学大楼,省政府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还来学校实地踏看过,给予了高度评价。 那时,国家还没有颁布财会工作方面的法律,对财务管理似乎没那么严格。他摸索着干,一笔一笔的记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心一意地为着集体利益着想,不搞任何的虚假,也不会挪用,更不可能贪污公家的任何一分钱,自己拿着本份的工资和奖金,心里舒畅踏实。 工厂主要制作瓷环填料,后来还请来湖南醴陵的师傅和技术工人指导生产瓷品、花钵及规格为100CM、200CM单色或多色方格瓷板。那几年,工厂产值都在100万元以上。全厂有近200名职工,均以计件方式来计算其工作任务。他作为会计更要精算到位,必须用算盘和笔按计件、按小时、按定额来逐一核算每位职工的工资报酬,确保不出任何差错。何况厂领导还会不时地安排他做这干那的,他因此经常要加班加点,以工厂为家,近乎全身心投入到工厂的事业中。他总是说凡事有苦有甜有乐,因而任劳任怨,不予计较。 此后的工厂还是有些跟不上形势,不同程度地造成产品滞销,企业濒临倒闭。厂里有一名叫黄茂成的技术员抱着“要搞出新产品”的念头,提出用瓷球代替海滩卵石作为空气分离蓄冷器填料的设想。经过历时六年成百上干次的试验和研发,在有关科研机构、高校和厂家的支持下,终于成功推出“深冷硬质瓷球”这一新产品,填补了我国人工制造空分蓄冷器用填料的空白,给工厂带来一次重大转机。 1982年,萍乡成功举办了全国工业陶瓷订货会。期间,化工部在工厂还召开了一个现场会议,推广生产深冷硬质瓷球。化工部在一个村办企业召开现场会,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正因为这个会议的影响力,工厂的订单纷至而来,企业起死回生。黄茂成本人也相应得到表扬,受到各种奖励,后期还评上工程师职称,转了粮、办了城镇户口,这令陈光彩等人羡慕不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后,这位黄茂成又组织研发出带釉十字环、龙骨环、高铝瓷球等几十种新产品,使得工厂产品对路,生产形势良好。职工们看着一车车满载着瓷球和瓷环的卡车驶出工厂,无不喜笑颜开,干劲十足。 回忆过去,陈光彩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讲了一个故事情节:当年工厂为了增大深冷硬质瓷球的产量,将瓷泥分发给各家各户,广泛发动村民捏瓷球。老少乡亲积极性高涨,一有时间就提着一个盛满瓷泥的木桶,像做糯米古一样捏制瓷球,抢时间,增效益,甚至一边看电影一边不停地捏瓷球。老百姓得到一点手工活干,也有一定的劳资报酬,这便是后来的“公司加农户”模式,一个工厂带活了附近的百姓。 继1971--1978年大发展之后,到1982--1985年受到全国关停小氮化肥厂的冲击,许多地方的瓷质化工填料定货单被取消。但是当年的下埠公社乃至湘东区许多工业陶瓷厂家由于相继研制出一批新的瓷质填料,如:桥拱、球拱、波纹板、瓷砖、高铝球、托辊等,不断有新产品开发,谋求到新的发展出路,在阵痛中完成转型升级,开拓出自己的更为广阔的市场。 1984年10月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同时,还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此,乡镇企业结束了初创阶段,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历史时期。萍乡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好时期。 1983年,下埠公社对社队工业实行联责计奖(浮动工资)制度,并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企业内部改革。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1984年底完成建立乡政府。1984年,下埠乡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几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方针,全乡工业瓷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在1983--1985年之间,陈光彩被村里保送至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两年,还获得了大专毕业文凭。回到工厂后的他受到厂里重用,被提拔担任分管技术的副厂长。他认识到工厂要提升,不但需要大把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也需要大把资金投入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他作为厂领导也开始琢磨工厂的发展,认为工厂作为一家村办企业要获得生存机会,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寻找那些国家的大厂看不上眼的工业项目。而自己所在的工厂眼下致命因素在于是否有业务订单,确保以销定产。意识到这点后,一年后他开始常年在外跑业务。 虽说是一名副厂长,但实质上成了一名业务员,当业务员跑市场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几年来,陈光彩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坚强毅力、灵活技巧拿下不少订单,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清晰地记得,天冷地湿时,他往往从一个工厂走到另外一个工厂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传达室烘干鞋子。在这个过程中,全乡各厂的业务员们发生过很多有趣的动人故事,也搞出了不少的笑话:某业务员认为只要有烟囱的就是化工单位,就是业务潜在市场,果然有效果,于是如法炮制。有一天,这位业务员瞄着高高的烟囱而去,结果跑到了火葬场,还别说,也推销出了产品。 那时期,整个下埠乡的每个工业瓷厂都配有各自的一批业务员,他们满天飞,销售市场内部进行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业务市场纠纷不断出现。为了解决各村派出的业务员互相争夺业务、扰乱销售市场秩序等问题,乡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业陶瓷管理办公室,按照全国29个省市地域划分为5个大组,将所有业务人员进行选择性分配,统一领导指挥。各组订回来的业务合同由该办公室统一分配到各厂组织进行生产。对各位业务员推销的办法也简单,就是产品目录加上给个人的提成。乡里的这一做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和拥护,为全乡工业陶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谚语所说“小庙装不下大菩萨”,小地方、小单位的确难以留住大人物或有才干的能人。作为一家村办企业,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也面临这一严重的问题,人才纷纷被挖走或外流。1989年,陈光彩也被有关单位盯着。他也为了能够转为城镇户口、吃上商品粮,答应了萍乡市硅酸盐研究所的聘任,当上了其下属试验工厂--市硅酸盐研究所工业瓷厂的负责人。其实,工厂规模并不大,只有一个30立方的倒烟窑,有员工20余人。按照责任承包制的办法,他担任法人代表,年上交利润2万元。1994年,聘任期届满,他也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和新目标,于是不再接受续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乡镇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1992-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国发(1992)19号和国发(1993)1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除了企业和职工数量不断增加之外,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取得了快速增长。 1996年,带着对家乡的牵挂和思念,陈光彩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那时期的村委会主任是村委会的主要负责人。村里有两家集体企业,一家是他曾经在那工作多年的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还有一家耐酸砖板厂。此时的这两家企业正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开始绞尽脑汁思考。 如今站在上一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角度来主管所属企业,他的视角自然与之前截然不同:他明确村办企业应首先服务于本村公共利益,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同时更加明确村办企业的发展应与本村的整体规划建设相协调。然而现实也非常残酷,两家企业人心涣散,管理层的积极性全然无存。 接下来,陈光彩从完善村办企业的管理制度入手,对两家工厂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梳理,确保企业运营有章可循,减少内部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强化企业领导人的承包责任制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和运营效率,确保企业上缴合适的利润。在乡政府领导的指导下,他组织两家企业的承包经营,甚至自己还勇敢地站出来承包了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并确定每年向村集体上缴10万元的利润。 既当村委会主任,又是下属企业的承包人,这在当时是符合相关政策的。乡政府领导对陈光彩的行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村民们也表示拥护。他本人绝不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防止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更是将自己的经商管理行为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确保村务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村民对村办企业的信任和支持。他挑选与安排村民参与村办企业的监督,定期向村民报告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接受村民的质询和评议,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他是引领下,两家村属企业也慢慢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997年1月1日起,我国历史上首部保护和规范乡镇企业行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乡镇企业的管理走上法制的轨道。当时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放也开始起步,并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逐步推开,乡镇企业的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客户意识更加强烈。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村办企业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为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工厂的承包权得以扩大。1996年11月,陈光彩对自己所承包的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名称为萍乡市辉煌填料有限责任公司,但仍然保留了萍乡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的牌子。 从1998年后半年起,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激烈,人员包袱及企业财务问题日趋严重。下埠乡政府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及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经营者通过购买企业股权、持有大部分股份甚至出售企业的方式来消化日益显现出的相关矛盾。资产重组的需求似乎显得更为迫切和时髦。 依据国家政策的规定,参照国家制定的国营企业改制精神和具体操作规范,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作为一家隶属于村集体的集体所有制资产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主人,转变为股份制或被完全私有化。为此,所有的职工被买断工龄,身份进行了全然置换。工厂因是一家老牌企业,又有着干净的生产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追求,最后于1999年被某私人老板拍卖到。从此,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的牌子被取消,从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消失。 这一年,陈光彩担任村主任的任期也正好届满,对企业的承包期因对外出售而被迫提前结束,尽管他按承包制如期上缴了相关的利润,但此刻也无济于事,他对此也无怨无悔。他下定决心扛起了依靠与借助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的根基而成立的市辉煌填料有限责任公司牌子,另行择址继续经营生意。 市辉煌填料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也经历了不少的风雨历程,但仍然能逐步壮大。可喜的是,公司早已在下埠陶瓷工业园内择址建设了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如今总资产达亿元,有职工200多人,经营范围更是有了新的领域,包括各种耐酸瓷砖、瓷板、瓷球及塑料金属填料、化工填料加工、工业陶瓷加工、陶瓷挂膜滤料、耐火材料、胶泥、建筑材料、电器机械、非金属矿制品、百货批发、零售、塑料编织袋加工,以及汽车货运、进出口贸易、油罐、管道清洗、机械设备清洗、维护等。 近几年,他还建立了一支防腐、保温工程技术服务的专业队伍,服务于全国各地及五大洲的硫酸、电解锰、铜、锌、铟等项目工程防腐,特别是造纸行业的防腐独占鳌头,覆盖率80%以上。他至今还担任着董事长,儿女们学成返乡在公司开始挑起大梁,或在一线城市独立办分公司,拓展海内外业务,他为此而感到欣慰。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练与滋养,如今的下埠镇经受住各种挑战与考验,始终抓住工业陶瓷产业这个主体,实现了技术、经验、资全的积累,促进了产、城、人、文的融合,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销售队伍,造就了成百上千的老板,富裕了一家又一家。截至2024年,全镇范围内的陶瓷工业有83家,产值达到30.21亿元以上,利润实现2.31亿元以上。 陈光彩对我说,当年从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走出去最后成为老板的有20余名,成为技术人员的有50余名,当业务员且发了财的则更多。这让他想起了在寒冷的冬季仍然绽放着的山茶花,他们这些人也如山茶花一样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一种坚强和勇敢。繁茂的花朵象征着生机勃勃和富饶,或许正是乡村的山茶花赋予了乡亲们财富和繁荣。 陈光彩喜爱山茶花。千百年来,乡亲们生在茶花树下,长在茶花树下,人依树,树养人,含苞吐蕾的花瓣恰似朵朵祥云,傲霜斗雪独占春色。当年下埠的村办企业也如山茶花般烂漫,如今寒风掠过,惊起满树繁花,铺满乡间,那是生命的底色。静静地聆听着山茶花细碎的心语,陈光彩记忆中的明媚和温暖不断被唤醒,他的热情也随风洋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摄影:黄薄双;航拍照片:江星;感谢陈光彩提供采访机会和相关资料;感谢林羽龙、欧阳接胜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感谢下埠镇党委、政府三位同志的热情接洽和优质服务;感谢自媒体《品萍乡》版主周金铧老师的密切配合。 2024年12月10日,我和陈光彩在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原址大门前合影留念。 同日,我们一行在市下埠耐酸工业瓷厂原址的厂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以下是周老师当天拍摄的短视频,请大家点击打开欣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