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城环线

四平长乐

<p class="ql-block">上海牛途</p><p class="ql-block">citywaIk61号线~川沙古城</p><p class="ql-block">徒步路线:地铁川沙站1号口→鹤鸣楼→川沙营造馆→内史第→川沙古城墙遗址→观澜书院旧址→中市街→陶氏精舍→沪剧馆→地铁。</p><p class="ql-block">全程10公里。</p><p class="ql-block">川沙简介;</p><p class="ql-block">川沙,通常来说是指川沙县城所在地,而从大概念来说是指一个政区,即浦东三县之一的川沙县。其位置在浦东的北部,长江入海口南岸,今浦东新区的东南部。</p><p class="ql-block">川沙,老浦东称它为北沙,而把南汇新场地区称为南沙。至于这些名字的来源,顾名思义,应与这里的成陆有关。千百年来,长江的流沙受海潮的顶托而在此沉积,形成一个个沙洲后,逐渐连片成陆地,因而取名川沙。另外,明代以前沿海滩涂自然形成了一些汛期和涨潮时可以行舟的水道,称为洼口,如清水洼、大洪洼等,在川沙的东滩有川沙洼,其内侧陆地也就沿用其名。</p><p class="ql-block">川沙作为地名在明代的《上海县志》上方见记载,而且开始都因军事防务而提到川沙。如说上海县沿海有川沙堡,是南汇嘴中后千户所管辖的屯兵之所。</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筑城后称川沙堡城,驻有南汇千户一员率军50名,汛期守川沙洼。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川沙堡为川沙营,设守备千总等官;十八年又增设参将,城内建参将署。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松江府董漕同知改为海防清军同知,移驻川沙城,专营上南海塘,这时城内始设专官。46年后的嘉庆十年(1805年)海防清军同知又改为川沙抚民同知,统管地方行政事务。在沿海防务方面,因道光以后防务重点北移吴淞口,故于同治九年(1870年)改川沙营为外海水师营,移驻吴淞口。</p><p class="ql-block">川沙,作为地方一级基层政权,是以特区开始的。因为清嘉庆以前,川沙处于南汇、上海和宝山三县交界地段,海事难办,讼狱纷繁,钱粮拖欠,管理困难,故松江府要求把这特殊区域单独划块分治。宝山县已早在乾隆二十四年在江东(今高桥地区)设立分县。于是清嘉庆十年(1805年)两江总督陈大文奏准割上海县高昌乡的15个图和南汇县长人乡的10个图以及盐场的八、九两个图另设机构管理,至嘉庆十五年正式划拨田亩,核实户口,建立川沙抚民厅这是川沙设治之始清代,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专门设置厅治,有省直隶厅和府管厅两种,川沙厅属地由松江府的上、南两县划出,故仍属松江府管理。如从省际和府际划出,就要由省管了。厅与县的设置在同一层面上,故县官称知县,厅官称同知(或通判),意思就是类同知县。但厅署作为一个特区的衙门,配备官员的品级比县官稍高一点,县为正七品,厅为从六品。</p><p class="ql-block">川沙自清嘉庆十五年设厅,至辛亥革命设县,前后102年,自1912年立县至1992年撤销,存在81年。前后历经三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川沙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鹤鸣楼。</p><p class="ql-block">川沙古镇鹤鸣楼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矗立于古镇中心,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楼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鹤鸣楼不仅是川沙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古镇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观澜书院</p><p class="ql-block">1834年,川沙地区第一所教育机构——观澜书院,正是在现观澜小学新川校区原址上诞生。1903年,20岁出头的黄炎培先生怀揣着恩师蔡元培教育救国的嘱托,从南洋公学回到家乡川沙,在书院校址上办起了“川沙小学堂”,竭力改革旧的脱离生活的教育制度,提倡实用教育。</p><p class="ql-block">之后百余年间,学校先后改名为川沙县城厢中心小学、川沙县城厢镇小学、浦东新区城厢小学……直至2004年10月,定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p> <p class="ql-block">川沙营造馆</p><p class="ql-block">   川沙营造馆原是丁家花园,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如今的川沙营造馆是一处后人新建的文化遗产纪念馆,内部展示了川沙营造业起源和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的故事。 川沙营造业曾形成了上海建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浦东帮”,在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留下了不少川沙人的建筑作品,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p><p class="ql-block">内史第(黄炎培故居)。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江南官宦宅第,曾是黄炎培、宋庆龄等名人的诞生地。内史第的建筑之精美在上海乃至江南都是十分少见的,有精致的雕花仪门,晚清风格的“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图案细腻精巧。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曾赞其“文物古迹,富甲东南”。</p> <p class="ql-block">川沙古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内。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古城墙建时有2千米长及4座城门,现仅尚存城墙近80米,城门1座。</p> <p class="ql-block">清军海防办公之处。</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p><p class="ql-block">中市街位于川沙镇中部。东起东城壕路,西迄西泥弄。长0.3公里,宽6米。混凝土路面。民国20年(1931年)筑,名东门内大街。后以位于旧城区中部而改今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氏精舍。</p><p class="ql-block">位于川沙新镇操场街48号,始建于1930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p><p class="ql-block">陶家宅是清末儒商陶长青的故宅,始建于1908 年,主体建筑占地159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1246平方米,历史境迁,随着陶氏家族的衰落和迁移,百年大宅已逐渐沦为一派荒凉与破旧。解放后曾先后被川沙毛巾三厂、跃进中学、黎申五金塑料制品厂、星光日用化学品厂作为厂址或校址。陶家宅后由中邦集团出资修缮,目前为中邦美术馆,里面陈列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室内陈列了设计师的画作、改建的咖啡馆、会议室可供小型聚会及会议使用。</p> <p class="ql-block">上川铁路旧址。</p> <p class="ql-block">沪剧院。</p><p class="ql-block">沪剧院即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位于川沙镇北市街39号,川沙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沪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古老乡音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展示中心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以及上海的发展及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川沙古镇代表真正意义上“老上海”的文化传承,而以外滩为代表的近代市区的形成,则展示了由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租界”所传导的基督精神、以及外来移民(如来自江浙、广东、四川等)所达成共识的如契约精神、合同意识、民主、平等要求等等。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及遵守市场规则、相互包容,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促发展,使得上海迅速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老上海人(如川沙、松江)的包容,也就没有外滩乃至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上述景点、人物等文字介绍等,均为领队介绍及网络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