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糟粕乎 精粹乎

鐡馬冰河s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再提“八股文”,往往会将它视为中国古代的一大糟粕,但任何制度的出发点一定有其合理性。明朝推行“八股文”,恰恰就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公平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举制度自1300多年前的隋朝创立,虽有很大的进步性,但远谈不上“公平”。唐朝科举允许应试考生将自己的佳作汇编成长卷,提前献给官宦显贵以求得他们的赏识。得到赏识,就可以由他们推荐给考官,提高及第的概率。久而久之,科举考试中的人为干扰因素越来越多。士人在读书之余还要匀出气力财力去巴结达官显贵。宋代科举考试实行“糊名”(遮住考生姓名)、“誊录”(专人誊抄试卷,掩盖字迹)、“锁院”(主考官被封闭在考场,不得回家或会见他人),科举考试这才公平多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举考试还要考诗赋。可每个人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有的考官喜欢大气磅礴的,有的考官喜欢婉约清新的,评卷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阅起卷来,怎能保证公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北宋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废止在科举中考诗赋的制度,规定考查《诗》《书》《易》《周礼》《礼记》这样的儒家经典。但新问题又来了,这些儒家经典成书年代久远,内容艰涩难懂,对于一些经文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到底谁才是权威,标准答案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明确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规定以宋代大儒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对儒家经典的权威解释,这样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答案。体裁方面,要求考生统一书写“八股文”。这种文体由固定的八个部分构成,讲求对仗、工整。所有考生都按照一样的格式写文章,这样就限制了文体、风格对考官阅卷的影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制度,其实是对科举考试的进一步规范。出发点虽然很好,但这种选拔制度过于规范,又一成不变,最终导致士人为了功名将毕生精力都用来钻研“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反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股取士】,是糟粕?是精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 <p class="ql-block">延伸阅读:</p><p class="ql-block">【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p><p class="ql-block">【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八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八股文的基本框架,其中后四部分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各有两股对偶文字,共八股,故名八股文。</p><p class="ql-block">【八股文】的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必须围绕这些经典著作展开,要求用孔子、孟子等的口气说话,模仿古人的语气和风格,以显示对经典的尊崇。</p><p class="ql-block">【八股文】注重平仄对仗,特别是后四个部分的对偶文字,要求严谨工整,不得自由发挥,必须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p><p class="ql-block">【八股文】的格式有严格规定,不得随意增减段落或改变结构,字数也有一定限制,考生需要在规定的字数内完成文章。</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八股文进一步标准化,并在科举考试中广泛使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股文逐渐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反对。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请勿送花 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2025年01月18日 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