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影】回望童‘‘年’’——年味

好人孙占峰

<p class="ql-block">昵称:好人孙占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64390</p> <p class="ql-block">年味,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时又说有笑的温馨氛围。年味,是冬日里的一把火,燃起游子归家的路,是岁月长河中,让人心生欢喜,充满期待。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的年味,在这寒冷的腊月,以它的独特品味,如同一股暖流,不仅温暖了身体,照亮了心灵,忙碌中找到了家的方向,感受到‘‘年味’’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再过几天就是年了,过年的东西也买了不少,总是觉得‘‘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回往童年时光,‘‘爆锅’’的葱花香满大街飘,谁家里炖鸡、炖肉、炖鱼的香气扑鼻而来,每年一进腊月门,天天盼着过年,一天一天的数,跟父母赶集买年货,结春联、买鞭炮,那时的过年也没有山珍海味,赶集割上一块肉,买上几条鱼,鸡是自家养的,大年三十晚上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别提心里有多么美了!</p> <p class="ql-block">盼年主要的目的是过年的时候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饺子,还有走亲戚,不仅能吃上丰盛的饭菜,还能赚到几块钱的‘‘压岁钱’’也叫‘‘磕头钱’’。其次是过年的时候有鞭炮放,家家户户贴对联,一排繁忙的景象,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里用王安石的诗《元日》再恰当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打扑克,要么就是听老人讲故事、说笑话,(那时候没有电视)‘‘守夜’’熬到半夜,便开始‘‘发马子’’,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反正就是放鞭炮,在鞭炮里面放一个剪好的纸马,一起点燃就叫‘‘发马子’’,后来才知道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来年风调雨顺。放完鞭炮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吃饺子,饺子里面包了十个钱,十个枣,寓意‘‘十全十美’’。下半夜,家族里的长辈,带着一大家族的人,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然后跪在地上磕头,一气呼隆到天亮。回家吃饺子、换上新衣服,初一走在街上,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服,在街上看看‘‘跑高跷’’的,‘‘‘跑竹马’’’的‘‘舞龙’’的,不知道那时的我们有多少精神头,一直到晚上躺在炕上也睡不着,答案两个字‘‘兴奋’’。</p> <p class="ql-block">每年过年,我们当地习俗‘‘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的初二去姥娘家‘‘出门’’磕头,(姥娘、姥爷去世的早,记不得了,只记得舅舅)早上,母亲用‘‘竹篓子’’底下垫上麦秸秆,放上几个‘‘大饽饽’’最上面放上两个罐头和两包饼干,用新毛巾盖在上面,就是‘‘出门’’的礼品。我们兄弟三个一起步行去舅舅家给舅舅去磕头,舅舅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自然我们是赚了一肚子油水和每人两元磕头钱,临走的时候给舅舅留下一个馒头一个罐头和一包饼干,然后挎着‘‘竹篓子’’和剩下的礼品凯旋而归。当时的社会往回走不能空着篮子!</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走姑家,初四走姨家,自然是得到了姑家和姨家人的热情款待,而现在过年,一天就能走完所有亲戚,有时也不住下吃饭,亲戚朋友也不是以前那么热情,虽然吃的比以前好的太多,但饭桌上讲的就是一个‘‘人情世故’’。</p> <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人过中年,过年也就没有以前那么期待了,年前就是再忙碌,过了三十,初一初二自然就失去了年的味道。童年时的‘‘年味’’只能是回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