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糊纸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中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01.1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前,在东北农村老家人们居住的多半是泥草房,很少有砖瓦的。泥草房基本是土木结构,柱子、梁柁、檩子、椽子及门窗框等都是木头的;墙是用泥土挆的、土坯垒的、泥草编的;房盖儿是起脊的尖顶,房薄(bao二声)是用秫秸勒(Lei一声)的,上面抹上黄泥,最上面苫上房草。这样的房子屋里没有顶棚(天花板),在里面向上看,檩子、椽子、秫秸房薄及缝隙里露出来的泥巴、没去掉的叶子等一览无余,不仅影响观瞻,更重要的是不保暖。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睡觉的里间糊纸棚(做饭的外间不行,水汽一熏就塌掉了),这样既增加了保暖性又增加了美观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糊纸棚又叫彩(音)棚。查一下字典与彩同音的字还有采、踩、等,虽然是动词,但似乎与棚不搭边儿,而彩虽然是形容词,但确有彩棚这个词,即~用彩纸、彩布等临时搭建的用于演出、办喜事儿等的棚子。糊纸棚也要用到花纸,也有增加色彩和喜庆的作用,故猜想人们可能由此把两者联系起来并把彩字动词化,而把糊纸棚说成"彩棚"了(当然"彩棚"不仅是糊纸,还有扎架子这道工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彩棚主要有两道工序(准备材料不算),一是扎架子(即吊龙骨),二是糊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扎棚架多用秫秸(俗称高粱杆儿),要先选取那些杆长、身直、上下均匀、粗细适中、没有虫子眼的,爽(音)掉叶子后备用(保留叶裤儿以便于粘浆糊)。扎架子就是用秫秸绑成约三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的长方格子构成的棚架,以便在上面糊纸。架子整体上呈梯型,中间部分是平的,两边扎成一定的坡度。架子的四周一圈要用铁钉或木钎子钉到墙上;横竖间交叉点用细麻经或细铁丝绑在一起;还要一定间隔竖向打上"吊子",即:将一截秫秸的上部竖着钉在椽子或檩子上,下部与龙骨的连接处削出一个豁口,包住龙骨返折回来绑好。扎好的架子应间距均匀、整体平整、结实。也有的人家用细铁丝绑棚架,优点是方便、好操作,缺点是与纸张的接触面儿小、受力差,纸张容易被剪切脱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扎好架子就可以糊纸了,一般至少要糊两层,一层打底儿、一层挂面,讲究点儿的人家还要再糊上一层花纸(也叫窝纸,是专门糊棚用的)。打底可用包装纸、报纸、窗户纸,最好是窗户纸,因为其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许多麻类等粗纤维,韧性特别好、耐拉扯、结实,但成本也比较高(当时好像一角五一张,其幅面只有大白纸的一半大)。用报纸比较方便和经济,当年供销社卖的旧报纸两角多钱一斤,并且一张小号报纸的一个版面恰好可以糊一个格子。用包装纸就得需要剪裁了,价格也要比旧报纸贵。糊纸当然缺不了浆糊。打浆糊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必须用白面(虽然当年白面是希罕物),因为其细腻、粘性好,又不带颜色。浆糊必须要打熟,并且要稀干适度,否则或起疙瘩、或粘性差,都不好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糊棚最关键的是打底儿,要从一角一边糊起,开始的一张或一行要把纸边儿由外向里卷过去包住秫秸,其余的每张包住一边,另一边粘到前面的那张纸上就行了,以此类推,直到糊完。打底儿除了包边要包得好外,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纸张的松紧度,因为抹上浆糊的纸变松了,干了后会收缩的,所以要留有适量的余度,否则纸张会崩裂或松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打好底儿后放上一夜就可以挂面了。如果是用报纸挂面就比较容易,报纸都有白边,搭上就行了,但如果是用花纸就比较麻烦,因为张与张之间要对齐花纹,否则不耐看。当年的花纸种类也挺多,有蓝花的、红花的、大花的、小花的等多种,无论什么款式,花朵间都有菱形边框隔开,对花儿的时候就要把相邻纸张的图案对接整齐才美观耐看。无论是扎棚架,还是打底,还是挂花纸面儿多半会请专人来作。那时候在老家的村里没有专门干这行的手艺人,但有几位有这项专长的村民,于是家家户户"彩棚"多半会请他们来帮忙。会"彩棚"的人也称"棚匠"。请村里人"彩棚"一般不用付工钱,但要供饭,要好吃好喝的招待。过去"彩棚"多半是在冬季的农闲时节,特别是进入腊月,若杀了年猪,一定要有酒有肉,至少也要杀只鸡什么的,否则主人会觉着过意不去。"彩棚"既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苦差事,因为人需要站在梯子上、桌子上、凳子上仰头干活儿,手法既要麻利,又不能太重,不熟练的人要不了一会儿就脖酸手麻眼睛胀了,有劲使不上,却觉得很累。小一点的房间彩一个棚大约需要一天多一点儿的时间,大一些的房子手把慢的话大约要两天才能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糊了棚的房间如同人穿上了新衣裳,立马亮丽起来。这时候当然也不能让墙空着,也要糊上同顶棚相协调的纸才行。糊墙一般就不用棚匠了,自己家人干就行了。如果是在临近过年时糊就可以顺便把年画贴上,如果离年较远,等到过年时也是一定要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的年画种类丰富多彩且含有年代特征。六十年代前多半是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题材加上一些传统的喜庆内容,如:《三打白骨精》、《穆桂英挂帅》、《追鱼》、《木兰从军》、《凤仪亭》等,最常见的是骑大鱼的娃娃图案。六十年代前期则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小说和当代的先进人物为多,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乌兰牧踦》、《海岛女民兵》等。六十年代中后期主要以"样板戏"为主,加上工农兵画像、领袖画像等。形式有大张单幅的,也有连环画式的。这些年画都是小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那些连环画更是成了低年级小学生们开拓眼界、汲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小伙伴儿们经常会聚在各家的年画前,细致地观看、轻声地阅读、热烈地讨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年画加持,糊了新棚的泥草房便会焕然一新、蓬荜生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到了春节再贴上春联和窗花,清冷的日子也会变得红火起来,为人们带来了温暖、喜悦、和满足,也给未来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棚糊过三年以后纸张便会老化、掉色、变暗,这时就需要重新糊一层纸,使之再次亮丽起来。纸棚虽然美丽、保暖,但并不是很结实,时间一长,由于开门关门的"风箱效应",底层纸与龙骨间会部分的脱落。虽然为了减少开关门对纸棚的拉扯,人们采取了在棚中间开空气导流孔(可贴上漂亮的剪纸来美化)的办法来解决,但却挡不住老鼠的啃咬和踩踏。在那个年代农村的老鼠非常多,仓房、厨房、卧室到处乱窜,还会通过在土墙上打的洞跑到纸棚上去。特别当纸棚糊得年头多了之后,老鼠会更加肆无忌惮,经常在人睡觉时突然在棚上追逐跑动,轰轰隆隆的声音像跑火车似的,马上把人惊醒。愤怒之下有的人会拿锥子去扎,但却很少能扎到。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加上纸张的自然老化,新糊的纸棚也就能挺个十年八年的,如果龙骨还行,可以把纸扯下来重糊,如果龙骨不行只得连架子一起扯掉重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老家村里的泥草房早已经绝迹了,糊纸棚也随之走进了历史,年轻一代再也见不到那样的场景了,但做为亲身经历过的那一代人,回顾糊纸棚的情形和那段特殊的岁月,仍然会生出几分感慨、温暖、与欣慰,并愿意继续将那些场景和感觉留在记忆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片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