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连文对《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整理有感

D成意

<p class="ql-block">近日,读党连文先生在《中国水利史典•松辽卷》序言中对《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整理内容。</p><p class="ql-block">《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水利典籍。作者周沆广稽博采,遍览159种历史文献,将东北地区众多河流的面貌细致勾勒。从雄浑磅礴的黑龙江,到蜿蜒曲折的小凌河,每一条河流的源头、流向、归宿,皆被清晰记录。这些文字汇聚在一起,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文长卷,不仅呈现了东北地区水系的自然风貌,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每一处记载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党连文在序言里,以满怀深情与敬意的笔触,为我们详述了周沆波澜壮阔的一生。周沆的人生,深深嵌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追求紧密交织。无论是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坚守初心,每一步都彰显着非凡的勇气与担当。他的经历,是一部个人奋斗与时代交响的传奇篇章,让人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透过党连文细腻入微的整理,结合周沆这部经典著作,水利研究对于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重大意义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党连文对周沆的著书赞誉有加,高度肯定其在水利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意义。周沆在著作中,对水文资料的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详尽程度,每一个数据、每一处记载,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专注,为后人精准把握东北地区水资源状况筑牢了根基。正因如此,周沆的著作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源源不断地为后世深入了解东北地区水利状况输送着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在水利学术发展的漫漫征途中,《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它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时刻提醒着我们水利研究的使命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周沆穷尽心力梳理东北水系,恰似晚霞倾尽全力渲染天空。</p> <p class="ql-block">附:党连文于《中国水利史典•松辽卷》所撰序言中的《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整理说明</p><p class="ql-block">《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成书于康德丁丑年(1937 年)。全书共八卷,卷一涵盖黑龙江上源、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支流;卷二聚焦松花江上源及支流;卷三叙述松花江北岸最大支流嫩江、桃儿河;卷四阐述松花江支流以及松花江南岸最大支流牡丹江;卷六涉及辽河上源、辽河支流;卷七包含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卷八涵盖滦河、大凌河、小凌河、海岸,同时还有凡例、徵引书目,总计近十万余字。</p><p class="ql-block">东北地区面积大于一千平方公里的河流多达二百多条,在清朝之前,这些河流仅零星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各代史籍或地理志之类的书籍中,并且众多河流名称存在差异,记述极为简略。乾隆年间虽然编纂了《满洲源流考》,但对于河流也仅仅是对地名、河名进行更正,而对于某河发源于何山、流经何处、最终归宿何地却没有更多详细记述。《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作者参考了从《汉书》到《满洲国铁道图》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献,多达一百五十九种。该书详细记载了东北地区由北至南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流经路线和最终归宿,并且从松辽流域纬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河流黑龙江开始,到松辽流域纬度最低、目次内最小的小凌河结束,由大到小、由北至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历经四百余日,于民国 22 年初(1933 年)完稿,民国 26 年(1937 年)出版铅印本。</p><p class="ql-block">作者周沆(1874 - 1957),贵州遵义人。曾随父在湖南岳麓书院、湘山经堂读书。1893 年中举,1895 年中进士。辛亥革命时,周沆阻止唐继尧都府刺杀蔡锷,并冒险放蔡入滇,对促成护国运动在云南首义成功具有重要意义。1955 年,缅甸侵犯我国边境,周沆上书周恩来总理,并附呈《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地,其考察资料对20世纪60年代缅甸政府归还1905 - 1911年间被英军侵占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属中国)有贡献。作者还曾在东北生活,著有《满洲编年纪要》等10部书籍,1996年10月,《满洲编年纪要》作为国家重要古籍文献出版。</p><p class="ql-block">原创:张成义</p><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月18日于抚仙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