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由大角湾景区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两大核心景区组成,包括螺洲公园、南海放生台、妈祖庙、半山观海平台、海韵戴维斯酒店、一号银滩等沿线景点。</p><p class="ql-block">大角湾景区,位于海陵岛西南面,三面群峰拱护,滨临浩瀚南海,因海湾酷似巨大牛角,故名"大角湾"。景区以"沙白、水清、坡缓"的特色和浪漫的滨海风情而闻名,沙滩长2.5公里,沙粒均值为0.35毫米,为国际海水浴场最佳粒径。景区旅游项目丰富,设置有大型海上乐园、天然海滨浴场、海底漫步、冰雪王国等体验项目,同时提供冲浪、香蕉船、摩托艇、滑翔伞、沙滩车等多项运动娱乐项目。大角湾景区是全国著名滨海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中国十佳休闲旅游景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强景区"等称号。</p><p class="ql-block">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I号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南宋商船南海 I 号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展览为主题,在现场动态展示水下考古发掘过程的水下考古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参观路线长达1500多米。展览以"海丝船说"为主题,展示了南海 I 号的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挖掘和保护。馆内展出的文物主要为在南海 I 号上发现的文物精品,包括黄金饰品、古朴典雅的瓷器和稀有的漆器等。观众可以通过水晶宫的玻璃墙近距离观察挖掘过程。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声光多媒体场景,了解南海 I 号如何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与各国贸易往来的故事,体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开辟出传承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公元1183年(南宋淳熙十年),一艘满载珍宝的远洋贸易商船,从泉州港出发,在途经今阳江与江门交界海域时,沉入海底,尘封于历史长河。穿越时光800多年后,古船于1987年被偶然发现,国家文物局将其命名为"南海 I 号"。2007年,国家文物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成功将古船打捞并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南海 I 号"项目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先河,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采用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p><p class="ql-block">"南海 I 号"是古代海上丝路遗珍和穿越时空的见证者,再现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时代。新征程赋予她新的使命,如今作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依然荣耀全球!</p> <p class="ql-block">神秘现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在中国阳江与江门交界的南海海域搜寻一艘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距阳江海陵岛约38海里处,打捞上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47件,经鉴定,这些文物属于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随后,国家文物局将该沉船定名为"南海1号"。</p> <p class="ql-block">南海寻踪</p><p class="ql-block">1989年:第一次水下调查</p><p class="ql-block">1989年,"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南海 I 号"进行了首次考古探摸调查,确认了"南海 I 号"沉船的基本位置,初步掌握了海底沉积、水温、深度等水文信息,为后续"南海 I 号"的深入调查、发掘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2001-2004年:水下考古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种种原因,90年代南海 I 号沉船调查工作暂时搁置,2001年4月,在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香港)的赞助下,"南海 I 号"沉船调查工作重新启动。2001-2004年间,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牵头,组织北京、广东、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了"南海 I 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先后进行了多次水下调查与局部试掘,进一步确定了沉船遗址的精确位置、埋藏状态和年代,基本掌握了沉船的形貌和保存状况等基础资料,为下一步编制打捞、发掘和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p><p class="ql-block">"华天龙"号被誉为当年的"亚洲第一吊",长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吨,借助海水浮力,把重达5600吨的"南海 I 号"沉箱吊离海底,再由半潜驳船迁移至广东海丝馆临时码头,并拖移进馆。</p><p class="ql-block">整体打捞项目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南海 I 号的考古保护地,也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部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3-5月、6-7月,2003年4-6月,2004年4-6月对"南海 I 号"沉船进行了4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重点在于了解和掌握沉船的规模、堆积情况和保存状况,为下一步编制发掘、打捞和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前期调查、探摸,形成了对"南海 I 号"沉船的最初数据:</p><p class="ql-block">主尺度:长约24米、宽约10米、船艏宽度3.8米。</p><p class="ql-block">船体材料:经鉴定为杉木和硬松木。</p><p class="ql-block">保存状况:船体结构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及腐蚀,水线以上甲板部分(上层建筑)估计已不复存在,甲板下的隔舱、船体支撑结构保存尚可;而船的艏艉部分破坏最为严重。</p> <p class="ql-block">考古试掘</p><p class="ql-block">"南海 I 号"2007年入住"水晶宫"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09年、2011年,对沉箱中的"南海 I 号"沉船进行了2次考古试掘,检验了水下及陆上湿式发掘模式的利弊,获取了沉船在沉箱内的具体位置、舱内文物保存情况等信息。两次试掘工作,为"南海 I 号"保护发掘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并最终确定采用湿式发掘方式(饱水发掘法)对南海 I 号进行发掘。</p> <p class="ql-block">全面发掘</p><p class="ql-block">南海 I 号的全面保护发掘自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南海 I 号的发掘既不同于水下考古作业,也有异于传统的陆地考古。发掘工作采用先内后外的次序,先清理船内文物,再从内外两侧对船体进行加固后,依次清理发掘船舷外侧。南海 I 号保护发掘是一项用时较长的工作任务,木质船体的保护也是发掘工作中的重点和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南海 I 号发掘清理出的文物包括瓷器、金器、铁器、漆木器、铜钱、铅锡器、玻璃器、人类遗骸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材质和品类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海 I 号"船体总体保护项目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经费支持,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的《"南海 I 号"沉船总体保护方案》,未来20年,"南海 I 号"将获得专项保护经费4.57亿元,能确保"南海 I 号"得到科学高效的保护。这是"南海 I 号"出水至今最大的文保项目,"十四五"期间将投入约1亿元,打捞的沉箱和脚手架将被拆除,"南海 I 号"船体将在底部采用全新的支护方式,水晶宫结合陈展改造后,观众们将能够围绕"南海 I 号"船体720度参观。目前,沉箱元素造型已以新的陈列展示形象"重新上岗"。</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海丝漫卷》目前是全球最长海丝主题瓷板画,是广东海丝馆发挥"海丝名城"主战场作用,采取"社会共建"模式推出的海丝文化力作。</p><p class="ql-block">画面内容大纲由广东海丝馆、中国陶瓷博物馆研究编撰。绘画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执行。瓷砖由阳江乡贤企业广东特地陶瓷烧制并无偿捐赠。</p><p class="ql-block">该画采用负氧离子、抗霉菌2项国家专利技术,经30多道</p><p class="ql-block">工序完成。</p> <p class="ql-block">海丝漫卷</p><p class="ql-block">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秦汉以来连接亚非欧的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本卷截取南宋时期经贸背景、航海生活场景,以『南海﹣号』为实物例证和精神图腾,揭示船语:『橫跨万里的梦想、潜龙在渊的信念、重头再来的勇气、穿越时光的惊艳、走向复兴的辉煌』。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向海而生、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感受海丝文化带来的启迪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