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古巷、城门是一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斑驳的墙面饱受多少岁月风霜,破旧的石板路遗留多少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栋老宅,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几代人的记忆。被时光冲刷的古巷,总是藏有许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环,仿佛听到叩击的声音;青石板小道,仿佛听到老去的足音;柱础,处下而不争;雕梁画栋,述说着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 后记:<div><br>我生长在建瓯,是这方灵秀山川、灿烂文明滋养了我。</div><div><br>我是一个喜好借村而居、走街串巷,有知性、很烟火也很纯粹,有癖好、有趣味、抱朴守拙的拍客。</div><div><br>年少时离开出生地建瓯,弹指间三十几年,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他乡度过。</div><div><br>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于我是最真切的写照。</div><div><br>2011年9月,那年五十岁,从邵武调回建瓯工作。因久居他乡,对养育我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怀,回来后就很想比较系统地拍摄一些有关家乡题材的照片,因难度太大,总感心力不济。</div><div><br>经过几年的案头准备工作,收集、查阅、研读、甄别了大量史料,终于2017年7月10日启动拍摄《建瓯老街古巷的前世今生》系列专题,并坚持到现在。</div><div><br>深入实地,以入户访问、拍摄、采集文案等相结合的方式,遵循纪实叙事、视角独特、观点独立、真诚真实的初心。</div><div><br>是日下午,第一次正式走进铁井栏102号朱宅拍摄时,朱老哥就问:你是记者吗?</div><div><br>我答:不是。</div><div><br>朱老哥又问:拍这些破房子有什么用?</div><div><br>我答:是啊,社会在进步,城市要发展,留存的老街古巷、老房子不多了,大多破败,如凤冈别墅、万寿宫、练氏夫人祠、刘氏五忠祠等等……</div><div><br>我只想为后人做些记录,保存一些影像资料,让子孙们通过照片能看到……</div><div><br>之前虽有大量史料记载,但缺乏图片佐证,这也是我记录拍摄这一系列专题的用意。</div><div><br>当你理解了老街的好,你就能领略时光的好。因为老街,就是时光的记忆;看到老街,你就不再惧怕时间的催促。总有一些东西,是时间无法带走的,总有一些东西,是时光无法改变的。</div><div><br>这次《烟火铁井栏》公益线上个展的作品,是从近万张照片中挑选出富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先贤曾言:常梳理心路历程,是智者行为。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个“智者”,却时常检视修正自己。</div><div><br>有师友常问:“为何你的图片影调、画面语言等元素构建很不一样?”</div><div><br>若要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简单地说:“我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以最靠近自己内心的距离行走江湖,不从众,不被定义。摁下去的都是‘心门’,而非 ‘快门’”。</div><div><br>我从来没有要拍“大片”的想法,始终坚持用文化的维度去观察、去审视、去取舍、去提炼,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我”的参与,生发出“我们”的故事,也就是借用摄影技法,用影像画面叙事。</div><div><br>正如一位影友坦言;“用镜头把身边的感动吟成诗、绘成画。”恰好验证了那句“不先感动自己,又何以去打动他人”的老话。</div><div><br>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不懈追寻、挖掘和表达《谁最建瓯》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展现千年建州历史文化的恢弘与沧桑,彰显当下新建瓯的烟火与温度。</div><div><br>心怀感恩,特别要感恩所有画面里的遇见!是你们成就了这次线上个展,帮助我实现了一个夙愿,是你们成就了丰盈、多彩、温良的建瓯。</div><div><br>凡事皆有局限,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师友、同好批评斧正。</div><div><br>感谢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帮助、鼓励我的朋友们!</div><div><br>也算是迎接新年的一份独特礼物,很是欣慰。</div><div><br>祝祈蛇年吉祥! <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甲辰岁暮於芝城</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