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我的童年和小学生活就是在瓮安钟鼓楼度过的,五、六岁父母送我到雍阳二小(靠银盘街的原县政府公安局所在地)幼稚班启蒙读书。一九五一年,七岁(雍阳二小与雍阳一小合并为雍阳小学)就转入雍阳小学(现瓮安一小)一年级。小学期间,很多学期的成绩单,老师的评语都有这样一句话:"天真活泼,聪明好学!"小学阶段无忧无虑和唱歌跳舞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那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崇礼、丁锡钺、王应赋和熊弼等老师。忘不了六十年前白秧坪、梅花堰(沙子坡脚)桃红柳绿的春天美景和野炊的乐趣,还有攀登东门塔坡,搜山"捉 xxx "的大型游戏活动。更忘不了熊弼老师带我们步行远足去牛场小学访问交流的实践锻炼,还有和同学们一起跳红领巾舞和演出儿童剧的欢乐气氛。</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四年级,我们的作文(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现在回忆起来,一是伯父(时在县人民银行任炊事员)在我读三年级时就给我订了《儿童时代》;二是王应赋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他在教室黑板的右边墙上设立了"缀法工厂"(习作园地)。王老师通过多种方法教我们联词造句,连句作文,并告诉我们,每天读了什么,看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心得体会都可以写出来张贴在"园地"里,按现在的语言就是"展示、交流、互动"。当时我是"投稿"的积极分子之一,通过阅读《儿童时代》杂志中的故事,我经常写些心得体会张贴在"园地"里。"猴子掰包谷"的故事就是在《儿童时代》里阅读到的,读后就写一篇感想短文,第二天就贴(展示)在园地里。每天上课前,我们都看见王应赋老师,手执毛笔,端着盛有红土磨好的红色颜料的碗走人教室。一进教室王老师就面向"缀法工厂""习作园地"用红笔批阅学生们"展示"、张贴的小文章,接着上课就进行点评鼓励,按这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言,就是"形成性评价"。这样天天练习,周周如此的"缀法工厂""作文教学法",同学们的写作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记得当时王老师布置写" XX 电影的观后感"我都可以写出两三千字的长文了。一次作文讲评中,王应赋老师给段春林同学的作文评了150分(满分100分),"150分",在王应赋老师看来,我们的写作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一小解放初期的腰鼓队(赵美琴/供图)</i></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期间的体育活动和课外的各种游戏活动,都很丰富多彩,那时,没有"学生学业负担重"这样的词汇。我感觉身体素质,如速度、敏捷性、灵活性和耐力都有提高。在我的记忆中,新分来的王振诗老师来上体育课后,就比较规范了,垫上运动、跳马、跳高、跳远都学了。那时我玩小皮球已经非常熟练,短距离赛跑也成绩突出。低级的袁宗学同学现在遇到我还说:"王老二频率速度太快,回回比赛我都跑不赢,总要差几步。"记得一九五七年(六年级)"六一"国际儿童节,参加全县的运动会,与瓮安中学的大哥哥们比,六十米赛跑我居然还获得了亚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参加《瓮安一小志》发行会並领取后合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左起依次为:王维刚、商珥章、陈积厚、李国忠、邓功学</i></b></p> <p class="ql-block"><b> 小学期间,家庭始终给予我们呵护和温暖,母亲总给我们以劳动教育。记得八、九岁,母亲就带着我去西坡煤厂第一次挑煤。母亲在我的扁担两端,各捆一砣炭花(焦煤),我们经水蛟,过五里街,进北门城门洞挑回家。现在看来,这就是锻炼,是体验实践。以后一到星期天我就背起箩筐,拿起扁担(有时邓功学同学还来叫我)加入到瓮安"娃娃挑煤大军",去野猫洞、打铁槽等煤厂挑煤。同时,小学二、三年级时,母亲就准备好小水桶,让我们半桶、大半桶和满桶地到大水井逐步地学习挑水。这也是母亲的良苦用心,让我们从小就得到劳动锻炼和生活的磨练。</b></p><p class="ql-block"><b>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六十年前我们在瓮安一小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在欢乐向上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又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体验,不断茁壮成长,迈出了人生行稳致远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注:本文原载于《60年再聚首》,后被收入《瓮安一小志1705-2017》 P .460。)</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现瓮安一小校园</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故园胜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作者:王化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一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旧貌(杨德充/画)</i></b></p> <p class="ql-block"><b> 瓮安老县城原有高大厚实的城墙,墙内东南处有文昌宫,西北处有武圣宫。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教育为本是兴国之源。为了孩子,人们从民间信仰转向国民教育,把文昌宫改为学校,今天的瓮安一小是全县三所百年老校之一。重视教育实为瓮安人的聪明睿智。根据校史资料和我们少年时的见闻,百年老校几经沧桑,几易其名,始终不失为瓮安优雅的文化胜地和百姓基础教育的品牌。</b></p><p class="ql-block"><b> 从县城中心钟鼓楼出发,一直向东再右转经东门大水井,走过一条林荫道就看见了学校。校门围墙外四棵合抱垂柳高大挺拔。右边石砌的阁楼和一排木房,有宿舍、伙房和食堂。阁楼上住着郭海清师傅,门前有一铁钟,以此发出上下课和集中信号。楼下有一浚泉,清澈见底,井水像一面银镜,顶壁倒影和人像融为﹣幅相框,多看上几眼就会自我陶醉。涓滑泉水顺流注人二十多米见方的池塘。微风袭来涟漪荡漾。水池中央是座塔式六角亭,建筑斗拱飞檐,窗栏雕花细镂,古色古香。石柱木栏曲径桥直通校门,回廊环绕,栏杆之内木枋坐板带" S "形靠背。亭匾横书"表忠亭",两侧对联"此地好栽花四面","伊人宛在水中央。"当时谓之"水阁凉亭",与校门、石梯、柳树、清泉、阁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组成了当时独有的秀丽美景,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迈上半圆长条石护梯的台阶,进人顶拱的学校大门,两侧翠柏像迎宾婷婷左右。院内天井坝用方块石铺砌。上方是高耸的旗杆,两侧各有一楼一底的教室,南、北、西三面均有弧形木窗采光,楼上内侧有圆柱形车工护栏,室内宽敞明亮。</b></p><p class="ql-block"><b> 天井正前方是学校礼堂,据考是清道光十九年建造的文昌宫大殿,高大雄伟壮观,三间合一堂无间隔,大圆实木撑顶,柱基是刻花石磁,显示礼堂宽敞明亮而肃穆。民国时期,正中上壁有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半身画像,上端悬挂"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下端书"总理遗训"。当时,以此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礼堂两旁均有楼梯上到教室,楼下为老师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一小1957届校友毕业六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礼堂的两个小侧门通向后面小天井,地面铺石块,正东石梯可登上操场,两旁各有花台,种有玫瑰花卉。南北各有栋"金包银"教室,双侧采光,讲台是泥砖坯搭建,极有特色。原"朱家公馆"后院,有一个别致的小天井三合院,划归学校。石块铺地,石条台阶房沿,三开间两厢房均为一楼﹣底木质结构。右边楼上有内侧走廊。除两间作教室,其他均为宿舍。院落后坎之上是该三合院的后花园,其内种有桂花、樱桃、石榴及其他花卉。边上还有一独立禾仓,后改为宿舍。</b></p><p class="ql-block"><b> 学校操场居高平整宽长,北面是厕所,靠东门有小三开一楼一底木房是宿舍。操场是全校体育课、课间操和师生锻炼的主要场地。其中有篮球场、简易跑道,靠西北面还有单杠、双杠、跳高跳远和沙坑、秋千、爬杆等体育设施。操场边上种有柳树、核桃树,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座谈会会场</i></b></p> <p class="ql-block"><b> 随着学校的发展,规模增大,大拆大建事在必行。操场东面新建了三间教室,中间带两个办公室,南面新建了两间教室,中间夹一个办公室,因为教室长宽有规定,四周砖柱中间人字型顶梁,这种结构称为"苏式"建筑。相继又在东南面(原书斋宿舍地址)修了一栋二层共八间的教学楼。</b></p><p class="ql-block"><b> 1973年雍阳小学更名城关一小,2012年又更名为瓮安一小。随着国家历史性的转折发展和改革开放,学校焕然一新。百年母校的历史说明了过去的艰辛和辉煌。历史的今天更孕育着时代的未来和灿烂的明天。在纪念五七届毕业六十周年之际,校友们怀念学校,感恩老师。同时也打开尘封的记忆,学校的历史旧貌、古老建筑、如画风景紫回于心,故园胜遗益发于怀。</b></p><p class="ql-block">(注:本文原载于《60年再聚首》 P .3)</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一小1957届毕业生60周年座谈会,前右一为瓮安一小校长晏帼奎</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一小1957届毕业生60周年座谈会,左起依次为:戴绍祥、王化莹、商珥章、曹惟浩和刘忠义</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60年再聚首》编辑小组成员</b></p><p class="ql-block"><b>策划:王化莹 商珥章</b></p><p class="ql-block"><b>主编:王维刚</b></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戴绍祥 李国忠</b></p><p class="ql-block"><b>编委:陈积厚 邓功学 冷启中 杨德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60年再聚首》部分编辑成员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化莹夫妇(左三与左五)从贵阳专程拜访小学老师杨昌华(右四),在都匀剑江河边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小学同学在都匀马跃银家。左起依次为:马跃银、王维纲、王化莹、李国忠、邓功学。</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小学同学在都匀南沙洲公园。左起依次为:王维纲、商琪璋、马跃银、彭朝英、陈玉仙、杨德充、刘玲。</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