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两周内二进国博观古代中国第八部分展:明清时期。也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时期展。八大部分从我看到拍摄到的全部整理完。从前言走到结束语,感受到了一眼万年的历史,然而一切文案都不及你亲眼所见。参观国博古代中国展,我深感震撼与自豪。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那份厚重与文化的灿烂。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细腻的瓷器,从威严的兵马俑到飘逸的书画,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向人们讲述着古代中国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在展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匠心独运。古代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这些珍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匮”</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1368-1911)</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p><p class="ql-block">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正是体现“石室金匮”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p><p class="ql-block">金匮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皇家档案特制装具,专门用于盛放皇帝实录、圣训。其中实录记载着帝王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圣训(明代称之为宝训)是皇帝谕旨的分类汇编。</p><p class="ql-block">金匮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高超的皇家工艺水平。金匮内为楠木材质并饰以万寿藤花黄绫,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匮时,确实要使用一定数量的黄金,</p><p class="ql-block">主要用八成色金作为制造金匮的原料。称为“金匮”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青花穿花龙纹梅瓶明</p><p class="ql-block">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一宣德 (公元1403年-1435年)</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的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p><p class="ql-block">“永宣不分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纹贯耳瓶(左)</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 (公元1426年-1435年)</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明代官密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评价“本朝以宜(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班点,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面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青花灵芝纹石榴尊(右)</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 (公元1426年-1435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三系罐</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 (公元1403年-1424年)</p><p class="ql-block">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瑞兽纹葵瓣觚</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鱼藻纹盖罐</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 (公元1522年-1566年)</p><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嘉靖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经常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每次在宫中设坛斋醮,都要悬挂五色彩旗,用五彩“画符”以驱鬼辟邪,其间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 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供内廷醮坛用瓷器就达3万件。</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 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工艺是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进的一种新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属胎器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丝珐琅器有“景泰年制”款,所以有“景泰蓝”之称。</p> <p class="ql-block">景泰款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鼎</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剔红花鸟纹长方盒</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长方形漆盒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宋元时期,明代有所发展。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嘉靖年间,大批云南工匠被选进京,将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熟棱角的云南雕漆风格带入宫廷,使滇派剔红主导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宫廷雕漆。万历时,别红刀法转向细密。</p> <p class="ql-block">斗彩葡萄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婴戏纹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南都繁会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 (公元1368年一1644年) 佚名绘</p><p class="ql-block">此图卷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卷尾署“实父仇英制”,但从绘画技法看,并非仇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不是首都,但仍是明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南都繁会图》是幅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画卷中招幌匾牌林立,如“西北两口皮货”、“立记川广杂货”等,说明南京是各地百货云集、五方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另外,画卷中人物最为集中的地方便是戏台,这说明当时文艺活动非常丰富。此画卷内共绘有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及109个商店的招幌牌匾,充分反映了明代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p> <p class="ql-block">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简</p><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执壶黑漆锡胎,壶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装饰技法。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各种浮雕花纹。</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扬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二瞻是新安派名画家查士标的字,将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盘与名画家的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工艺史上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仙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 (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释迦牟尼坐像</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p><p class="ql-block">此尊释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p><p class="ql-block">漳窑是指漳州的一处明、清瓷窑,曾以烧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漳窑出产的瓷器曾一度从那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清延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该港迅速衰落。开禁后未能恢复。其商贸地位逐渐被临近的厦门所取代,月港连同漳窑古窑址遂湮没无闻。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窑米色瓷的产地在华安县的上、下东溪一带,正好与这件瓷像的款识“漳州府东溪乡”相吻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漳窑烧造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货郎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佚名绘</p><p class="ql-block">1950年侯外庐捐</p> <p class="ql-block">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蕴含着“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为明证。</p><p class="ql-block">据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专门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唐人郑锡在《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后用以颂扬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海晏堂亦论为废墟。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粉彩梅竹双燕瓶</p> <p class="ql-block">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 (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菊瓣尊</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吉样纹扁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牛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图》第一卷之“前门街市”(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徐扬绘</p><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图》是描绘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奉命以“御制诗意为图”,共十二卷。图卷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锦绣江山和士农工商、官民人等的风情世态。</p><p class="ql-block">第一卷“启跸京师”描绘的是乾隆帝自乾清门启銮,出正阳门,右转沿西河沿大街西行,过宣武门,出广宁(安)门,经宛平县拱极城,至卢沟桥,再过长新(辛)店,前往良乡县黄新庄行宫的情景。画面上店铺林立、招幌满目、人来人往,展现了当时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松石绿釉梅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镂空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窑变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永源茂记”青花人物碗</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出口的瓷器中,有的标有出品者的名号,“永源茂记”瓷器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p> <p class="ql-block">青花楼阁圆盘</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清代外销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长97.7厘米</p><p class="ql-block">钢质腰刀,手柄为青玉质地,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据其上所系羊皮标签可知,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呈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为了取得在中国的商务利益与外交利益,公元1792年英国派造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借为祝贺乾隆帝八十三岁万寿节,携原礼、乘舰船前来中国。在经过九个月的没长航行后,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广州,并北上京城。随后,使团主要成员赴承德避署山庄谒见乾隆帝,发生了著名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虽最终化解,然英使团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愿望落空。中国错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四十余年后,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早已腐朽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蒙古刀具</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压花桦皮盒</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绣花烟荷包(左)</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抹红莲花纹瓷瓶(右)</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专为藏族人民插花供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族龙柄铜执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烟袋</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圆铜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木雕牧童骑牛像</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黄料夔纹诗句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盖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云龙纹瓷管笔</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铺首</p><p class="ql-block">清 (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國明园,肆无忌惮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國明园,此铺首为圆明园劫后透物,上铸有铭文“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球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康午年(1750年)制”。</p> <p class="ql-block">《开天主教禁纪略》稿本</p><p class="ql-block">晚清 翁同龢著</p><p class="ql-block">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法国传教士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依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其他国家的传教士也获得了同等权利。这是道光年间常熟翁氏所藏《开天主教禁纪略》稿本,记录中国开放教禁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属孝端皇后的凤冠。 凤冠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高48.5厘米、重2320克。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工艺,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出土于定陵,共镶嵌4414颗珍珠,115块天然宝石!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显示出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的凤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唯一需要排队参观的文物!我本想近距离去观看,但因有上百人在排队,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远远用手机长焦镜头从侧面拍了几张凤冠照片。</p><p class="ql-block">国博以这顶凤冠为灵感,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和梳妆镜等等。其中,冰箱贴有两款,一款为木质,一款为金属,它们都以明孝端皇后的凤冠为设计原型,制作的非常精美。凤冠的冰箱贴我还是下决心排大队买了。</p><p class="ql-block">国博的13款国宝纹样的咖啡,我毫不犹豫选了凤冠图案的,九龙九凤冠拉花的咖啡也喝到了。心满意足,完美收官!</p> <p class="ql-block">2025.01.07</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文字说明来源于展馆内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