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一)

胡亚玲

<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展览,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吉林省历史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二级文物3379件、三级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万件,始自远古,及至现代,精华荟萃,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科技文化中心。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博物院门口排队等候开馆。</p> <p class="ql-block">《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类藏品62件(套),通过实物、图表、文字、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结合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雪野【爬犁)</p><p class="ql-block">东北的冰雪季节长达数月,于是乎爬犁成为了北方冬季独特的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爬犁在东北人的冰雪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爬犁的雏形出现在远古时期,沿用至今而其基本形态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它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在冰雪上使用,省力、快速,而且操作方便,牛、马、鹿、狗、人甚至重力均可作为动力。但由于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爬犁已逐渐减少,其传统制作工艺以近于濒危状态。</p> <p class="ql-block">渔人</p><p class="ql-block">查干淖尔,蒙语白色的湖泊。它地处呼伦贝尔以南,锡林郭勒以东的嫩科尔沁草原,就是今天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从前叫“海子”,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它同呼伦贝尔湖、达策湖一同构成地球北部的“肾”,调节着自然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历程。查干湖环境宜人水草丰美,盛产淡水鱼类,这里的冬捕有着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关东一老酒</p><p class="ql-block">吉林代表性酒作坊有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泉源老酒和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积德泉、榆树钱、德惠大曲、梅河口红高梁酒等。其特点主要是依据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创出自己独立的酒品质,如大泉源和积德泉,完全依靠自然中原始的地下泉水资源形成完整的资源性、唯一性,传承了自然的良好优势。同时,造酒的原料完全采用东北平原上的大高梁、玉米等植物来制作,把黑土地上农作物的天然优势集中起来又传承下去。这些水和原料把天然野生的丰富资源应用在生产过程中使老酒有了天生的优良品质。传统的手工艺酿造方法又是关东老酒的重要工艺。</p><p class="ql-block">大泉源酿酒歌谣</p><p class="ql-block">汤子酒、高粱造,老泉清水最保靠;炉火旺、蒸气冒,木锨扬、晾熟料;曲放好、入老窖,出好酒、三十酵;进甑锅、盖扣好,木头棒子可劲烧;头流酒、哗哗跳,两头掐、中间要;师傅背、徒弟挑,倒进酒海盖封好;年年岁岁容颜老,贮得老酒美味飘;别看今藏密林中,它年天下都知晓。</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农乐舞</p><p class="ql-block">是诞生在中国朝鲜族生产生活历程中的一项文化艺术形式,它是融轻音乐,舞蹈,演唱,表述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民族民间艺术。它最初产生有两个方面条件,一是作为农耕文化民族在新年伊始和春播丰收时的祭天仪式,俗称“踩地神”,是以热烈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进行群众性的庆祝活动;一是在平素的生活中,以舞蹈的形式歌颂劳动,展示生活,进行广泛的情节性演出。特别是农耕村落庆贺春播和丰收,表达喜悦,于是自然欢跳,歌唱,最终形成了固定的歌舞形式。农乐舞的最基本内容是表述生产和劳动生活各个环节的主要代表性活动过程。</p> <p class="ql-block">象帽、长鼓</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朝鲜族传统乐器的制作已有久远的历史。常用的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和打击乐为主,以弦乐为辅。朝鲜族民族民间乐器,构造独特,音色柔和,能奏出独特的音乐和清新的旋律,给人以流畅、婉转、轻快的感受。吉林的延边地区至今流传着朝鲜族传统乐器的传统制作技艺。这种乐器的制作技艺既总结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自己独立的创作和创造风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风格和手艺,具有鲜明的突出性和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三老人</p><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才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为一体,说白为主,唱演为辅。演出时由三位演员模拟进步、中间、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通过争辩颂扬先进,批评落后。朝鲜族三老人对白朴实,风格幽默,艺术特色十分明显。演员模拟的先进者正气凛然,智慧超群;中间派说白滑稽,左右逢源;落后者头脑简单,易走极端。三个人物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朝鲜族三老人的唱腔音乐带有典型的朝鲜族特点,易学易唱,朗朗上口。朝鲜族三老人主要流布于吉林省和龙市朝鲜族聚居区,是富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一回婚礼</p><p class="ql-block">回婚礼是延边朝鲜族地区盛行的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传统民俗贺礼。回婚礼同“花甲宴”一样,大致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在朝鲜族的先人观念中,“六十甲子”的轮回称做“周甲”或“回甲”,周甲成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概念,含有长久和吉祥的寓意。回婚礼比一般婚礼还要隆重。这一天者夫妻身穿婚礼盛装,在院子里举行奠雁礼、交拜礼、合登礼,接着进入屋内共同享用丰盛的大桌(婚席),接受子孙及村里男女老少的祝福、祝贺。接下来“新郎新娘”分别坐在花轿里,在亲朋的簇拥下绕村游行一圈,氛国喜庆而热烈。</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一花甲礼</p><p class="ql-block">在朝鲜族的观念中“孝为百行之首”,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对父母关心、孝敬,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美德。朝鲜族花甲宴是儿女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礼仪,有助于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中国朝鲜族传统婚礼真实地展现了朝鲜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描绘出了蕴含着丰富民族思想、文化特色的朝鲜族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满族家族祭祖</p><p class="ql-block">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形式由为隆重和神秘。按照满族传统祭祖习俗,春节祭祖时间从除夕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时长半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人与神共处一室,世俗与神圣融为一体,也让人们之间的亲情更加浓郁。</p><p class="ql-block">祭祖的意义满族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通过祭祖仪式,满族人表达了对本民族神话传说的敬畏之心、对祖先功绩的缅怀之情,和祈求神祖护佑的虔诚之意。祭祖仪式也是满族人向祖先报告族人团结和后辈努力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与神祖的交流,满族人的祖先庇护了后人,而后人则获得精神力量,民族文化传统由此得以一代一代延续和弘扬。现代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祭祖的内容和程序逐渐融入满族人的日常社会生活,祭祀由最初的人与神之间的宗教行为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世俗行为,如亲朋间的酬谢、宴请等</p> <p class="ql-block">满族祭祖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并且相袭延续不绝。满族是以诸女真部落为主体,于17世纪中叶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其萨满教包括了对金代以来女真族传统信仰以及北方区域宗教传统的继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萨满教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面貌和民族面貌。清乾隆年间,朝廷颁布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满族的祭祀仪式进行了规范,使得大多数满族家族的祭礼趋于统一。</p> <p class="ql-block">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是满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乌拉满族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一种舞蹈。秧歌的基本舞步是,男女走“吉祥步”。有“文舞”和“武舞”两类。文舞主要有“拜寿”、“求婚”场面;武舞主要有巴图鲁出征和狩猎习俗的鹰舞。以唢呐、大鼓、钹、乌拉尼玛琴等乐器伴奏。集“扭、逗、浪、欢”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秧歌的特点,也融进本地区传统狩猎习俗和崇文尚武的风韶。既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又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情操。</p> <p class="ql-block">满族民间说部,是指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说部满语称“乌勒本”,译成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主要分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巴图鲁乌勒本、给孙乌春乌勒本等。满族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满族说部风格凝重,气势恢弘,包罗氏族部落崛起、蛮荒古祭、开拓创业、英雄史传、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满族说部</p><p class="ql-block">传承人富育光给徒弟讲述满族说部</p><p class="ql-block">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珍珠,满族称“尼楚赫”,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满族先世女真人曾在松花江里采珍珠。满族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采珍珠的传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以模仿采珍珠生产活动为内容的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董氏草编</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马头琴音乐</p><p class="ql-block">马头琴是前郭县文化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蒙古族民间弦乐器,在长期实践中,马头琴演奏技巧已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马头琴历史悠久,蒙古语称为“潮尔”,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韵,深沉粗犷, 欢畅通透,大草原的宽广辽阔通过马头琴琴声表现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p><p class="ql-block">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产生和流传历史悠久,至今仍在广泛传唱。它在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精辟的诗句,激荡着人民的心灵,在东蒙地区受到蒙古族及各族人民世代的喜爱与颂扬,成为生活中清醇的美酒,须臾不可缺少,是郭尔罗斯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乌力格尔</p><p class="ql-block">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汉译为“故事”,又称为“蒙古说书”,或“琴书”,是蒙古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曲艺艺术形式,通常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无乐器伴奏,纯口头说唱的乌力格尔又被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p><p class="ql-block">黄昏将至之时,牛羊归栏,牧人们齐聚蒙古包内。艺人拉起马头琴或四胡,英雄传说和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沉迷。</p><p class="ql-block">蒙古安代舞</p><p class="ql-block">安代舞是蒙古族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集体舞。它起源于郭尔罗斯,流传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其主要特征是“踏步”、“跺脚”、“用巾”及自定围圈的基本步伐,又融入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等,舞与歌,舞与唱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边唱边舞,边唱边编,高潮迭起,朴实、火爆,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安代,蒙古语谓振作起来。安代舞对弘扬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弘扬蒙古族奋发进取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婚俗</p><p class="ql-block">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传统靴子及帽子</p><p class="ql-block">奶茶饮县</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腰刀及火镰</p> <p class="ql-block">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第二届中国戏剧节,黄龙戏主奏乐件,黄龙戏《魂系黄龙府》《兀术与鹰格》。</p> <p class="ql-block">关东吕剧源于山东吕剧的前身——山东琴书(又称“坐腔扬琴”、“化妆扬琴”),它是在“闯关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使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相交融,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新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历经百年六代人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在柳河县凉水河子镇住着一个来自山东广饶的名叫李万良的人,他利用农闲时节常带着家人走村串屯演唱琴书和山东小曲小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万良将演唱技艺传给女婿李秀山,他们搭成小戏班“打地摊”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等。</p> <p class="ql-block">二人转属于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类,它是集民歌、小调、秧歌、莲花落、民间小戏等各类艺术之精华综合形成。最典型的特征是“行走性”、“集大成性”。这种民间艺术大约产生于清中期。那时,中原山东、河北、安徽、河南一带的民间艺人,由于被家乡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往北走,闯关东。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民间艺人一边卖艺一边前行。他们把民间的各种小唱、小调、民歌、歌谣吸收进自己的艺术里,使自己本身的原色艺术(无论是唱戏的、杂耍的、卖艺的)得到了充分的补充。由南方到达北方后,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二人转表演的节目一下子形成了,竟然吸引了诸多人的肯定和喜爱,在东北这块土地扎下根后,人们再也舍不得丢下它。</p><p class="ql-block">苏文芳 陈殿栋二人转演出</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结识了许多人,那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将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永久丰富而难忘的记忆。我们也会记住他们的手艺和名字。是他们一代代、一辈辈将这种生动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传承下去,传承至今天和未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们永远记住吉林这方水土、这方人。</p> <p class="ql-block">瓷语千年</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陶瓷精品展</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开展时间:2024年5月8日</p> <p class="ql-block">吉林,辽阔丰饶,历史悠久,代有圣迹,建邦立国。巨幅青花瓷板《吉林圣迹图》由三块瓷板画拼合而成:第一块刻画鸭绿江流域的景致,以高句丽好太王民富国殷为主体。第二块描绘松花江流域的面貌,以辽帝春捺钵、康熙东巡和乾隆祭拜长白山为核心。第三块展示图们江流域的风采,以渤海国受封大唐和吴大徵捍卫国土为内容。时间为经,空间作纬,纵横交错,编织出吉林让人思慕追忆的古往今来。作品中还巧妙穿插了吉林的特色物产,如东北虎、丹顶鹤、海东青、梅花鹿、紫貂、红松、白桦、人参、金达莱花等,让人身临其境,目不暇接。作品继承传统青花的特色,又吸收西方绘画元素,把光色与线条相结合,将水墨画和青花相融合,大胆创新,富有时代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颜色釉瓷</p><p class="ql-block">陶瓷器从诞生开始,就不只是生活实用之物,人们装饰它、美化它,传达对形式美的认识,更以有形有色之器,表达对人生价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在彩绘瓷出现和流行之前,中国瓷器以釉色为主要装饰。青瓷、白瓷、青白瓷的釉色、质感以达到“玉境”为最高审美标准,是古人“君子以玉比德”精神追求的写照;黑釉瓷在宋代的流行,是迎合饮茶之风的生活美学;明清时期红、黄、蓝颜色釉的烧造,则凸显了皇权的威严。瓷器釉色本无言,生产它的窑工和使用它的百代过客为它注入了鲜活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釉是长石、石英等矿物按一定比例配合,研磨制成舢浆,施于坯体表面,经高温烧制形成的玻璃质薄层。</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环耳罐</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120年)</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你塑鸡首形而得名。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将首壶到唐代以后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青釉辟邪烛台</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一420年)</p><p class="ql-block">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语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两晋青能的一大特征是烧器多以动物为迎型,如青瓷熊尊、虎形虎子、鸡首堂、那邪烛台等,遭型极富美寒。动物透型值會吉祥富意,反映出这一时期青瓷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的倾向</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罐</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618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刻花五管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龙泉路创烧于五代,因中心密址在今断江省龙泉县面得名。它是在越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限容(密址在今断汇温州),發窗(窗址在今浙江金)的传说风格,南米晚期至元代达到盛,是我国青瓷工艺的历史高</p> <p class="ql-block">青釉</p><p class="ql-block">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也是瓷之为瓷的必要条件。当釉中含铁量在1%至3%时,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即呈青绿色。由于天然制瓷原料中多含有一定量的铁,因而青釉成为最早出现的颜色釉。青瓷生产如从商代原始青瓷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且历代从未间断,质量不断提高,名窑纷起,名品迭出。</p> <p class="ql-block">均窑天青釉折沿盘</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城内,均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青釉贴塑花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元代钧窑和色以青蓝为基调且多变化,釉层较厚,造型雄伟大气,工艺上胎质较粗松。主要器形有瓶、盆、炉、鼎、尊、盘、碗等。</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风尾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1368年)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明代龙泉青瓷退出之势,清代康熙年间,龙泉窑瓷业中断进而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碟</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密装饰技法主要是刻划花、贴花和印花。贴花是将印模成捏型成的各种纹饰粘贴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和入密焙烧。露胎工艺,即在器物的主体图案处不施和,呈现出淡红色的胎骨,使纹样在青色底舢的映衬下更加突出,增强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观音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苹果青釉荸荠瓶</p><p class="ql-block">清康熙(白元1462-1723年)</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暗刻花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p class="ql-block">官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始自明永乐朝,后成定制。</p> <p class="ql-block">东汉晚期,古代瓷匠们认识了青釉的呈色原理后,在釉中增加铁的含量烧成了黑釉瓷。在宋代,为适应斗茶之风的需要,黑釉瓷器的生产达到顶峰。免毫釉、油滴釉、剪纸贴花、玳瑁釉等一系列成就使黑釉成为铁系色釉中装饰手段最丰富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黑釉四系盘口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一420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内府”款梅瓶</p><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梅瓶是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技而得名,又称“经瓶”。磁州窑瓷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此梅瓶肩部有赐釉“內府”二字,应是为官府烧制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建窑兔亳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 —1279年)</p><p class="ql-block">建窑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创烧于晚唐,兴于宋代,衰于元末明初。宋代建窑主要烧造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因为黑釉盏最能映衬茶泡沫的白色。依据釉面上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黑釉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鹧鸪斑盏”等。</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剪纸贴花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剪纸贴花是宋代吉州窑瓷器装饰工艺之一,是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佈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技法。制作时,先在坯体上:施一层會铁量高的袖,贴上各种图案的州纸,再施一层會铁量低的釉,揭掉剪纸,入路经高温烧成。即在色彩斑端的浅禍色密变和地上呈现出酱黑色剪纸纹样。</p> <p class="ql-block">邢窑白釉盖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907年)</p><p class="ql-block">唐代瓷窑均以州命名,邢窑窑址位于间北省内丘县,因唐代属邢州而得名,唐代瓷业生产格局“南青北白”中的“北白”即指邢窑产品,有“类银”,“类雪”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划龙纹盘</p><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窑藏出士</p><p class="ql-block">金(公元7111~1234年)</p><p class="ql-block">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用县润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始烧于唐,终于元。定窑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宋金时期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了鼎盛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定窑白瓷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相当可观,除作为商品供应国内外市场,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贡瓷。</p> <p class="ql-block">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其白瓷以胎质坚实细腻、釉色洁白如玉而著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邢窑白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诗人皮日休也在《茶瓯诗》中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邢窑白瓷洁白无瑕、温润如玉的特点,因此邢窑瓷器获得了“夹银夹雪”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白釉三系罐</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一1234年)</p> <p class="ql-block">卵白釉印花龙纹盘</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268年 )</p><p class="ql-block">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新品种,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相”,“府”二字,“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白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成者日常使用,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质量较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大量行销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三足炉</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德化窑因窑址在福建德化县而得名。德化地区有优质瓷石,铁钛含量低故烧成瓷器白度高,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尤以烧制白瓷著称,德化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被欧洲称为“中国白”</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达摩坐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一1911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胎骨晶莹剔透,是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工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细质白瓷。宋代始称“青白瓷”,清代以后,“青白瓷”也被称为“影青”。宋代因领土相对狭小,玉料缺乏,具有青玉质感的青白瓷受到广泛的欢迎,也是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景德镇也因青白瓷的成功,获得宋真宗以其年号“景德”赐名。</p> <p class="ql-block">青白刻划花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最德镇青白瓷起源于五代,鼎盛于宋代,衰落于元末明初,后来被青花瓷器所继承和取代。宋元时期,青白瓷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魂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为成双使用,少数版的颈部刻“东仓”、“西库”铭文,版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魂版用途是给亡人陪粥的谷仓。论,年5散土出球从。中菜墓的0相即,示,宋刘此南近年只常冰康</p> <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始烧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明宣德蓝釉瓷、铜红釉瓷和甜白釉瓷并列为上品,被皇室用作祭祀器皿,称“霁蓝”,也称“祭蓝”。清代朝廷祭祀所用瓷器的颜色沿袭了明代旧制,祭祀天坛采用霁蓝釉瓷器。清代除传统的霁蓝外,还有天蓝、酒蓝等蓝釉品种。</p> <p class="ql-block">茄皮紫釉牺耳盖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一1911年)</p> <p class="ql-block">霁蓝釉盘</p><p class="ql-block">请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 <p class="ql-block">霁红舶尊</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在文献记载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霁红</span>有时被写成“祭红”、“鸡红”,称“霁红”是因为釉面红色胜过雨过天晴之美。称“霁红”者,一种是收自民间流传少女以身祭窑而烧出鲜红釉之说,另一种认为此类器皿主要用于宗庙祭祀,以具备祭祀的功能而得名。“鸡红”则是比喻其颜色鲜红如鸡血一样。</p> <p class="ql-block">鲜红的高温铜红釉元代始烧,至明永乐时期技术完全成熟,称“霁红”“祭红”七铜元素的活泼属性使红釉的烧制技术极难掌握,因而有“千窑一宝”之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盛烧高温铜红釉,郎窑红和亚豆红为康熙时期铜红釉名品。豇豆红烧制费工费时,多为皇家内廷使用的文玩用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豇豆</span>釉印泥盒</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豇</span>豆红是康熙时期铜红釉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因其色调谈雅宜人,呈现不均匀的粉红,犹如红江豆一般而得名,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被人冠以“孩儿脸“桃花片”“美人醉”等美名。</p><p class="ql-block">豇豆红釉太白尊</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模仿唐代李白即李太白的酒坛而得名。又因形似捉鸡用的竹罩,还有鸡罩尊之称。</p> <p class="ql-block">黄釉盘口凤首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凤首瓶是受波斯文化影响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器形,其原型是萨珊、粟特金银器中的带把壶。由于壶盖多为凤首形,故瓷器中通常称之为“凤首壶”。辽境容场生产的凤首瓶出现于10世纪后半期,11世纪流行至辽亡,基本上与唐代凤首瓶形制风格相近,只是腹部趋于修长,式别演变主要体现在凤首装饰的退化上。</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以铁为着色剂的黄釉出现在汉代的陶器上,高温黄釉瓷器出现在唐代。明永乐朝,创烧出纯正的黄釉,颜色柔和娇嫩,与皇帝袍服上的“明黄”达成了统一。黄釉瓷器也因技术上的提升和革新,由昔日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摇身一变为皇家内廷的至尊祭礼器和专用生活用瓷,成为皇权礼仪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黄釉将军罐</p><p class="ql-block">清康照(公元1662年—1723年)</p><p class="ql-block">将军罐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化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p> <p class="ql-block">绿和</p><p class="ql-block">绿釉以铜作着色剂,铅化合物为助熔剂。汉代即有烧制铅绿釉陶器的传统。宋代磁州窑则将低温铅绿釉施在烧成的瓷脸上。在宋代磁州窑的基础上,元代成功烧制了绿釉黑花器,因釉色犹如翠绿孔雀羽毛而得名孔雀绿釉。孔雀绿釉含铅量多呈孔雀绿,少则呈孔雀蓝。</p> <p class="ql-block">绿釉鸡冠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鸡冠壶是仿游牧民族马上携带的皮囊壶烧制而成,以釉陶最为常见,瓷器次之。大致有矮身横梁、扁身单孔、扁身双孔、长身提梁等形式。有素面,也有划花、印花装饰。早期的鸡冠壶还仿皮囊壶做出缝合时突起的皮线和针脚,是辽墓随葬陶器的主要器形之一。</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贴塑狮子象耳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双耳瓜梭形扁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能一1796作)</p> <p class="ql-block">三彩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唐三彩产生于唐高宗时期,安史之乱后渐渐减少。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十分老究,用细腻的白色黏土做胎,用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作为着者色剂来配制低温釉,在釉里加入大量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置于温度在800℃左右的窑中低温烧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三彩双系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907年)</p><p class="ql-block">迄今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唐三彩中的钴蓝是我国最早运用黏土矿作陶瓷彩料的实物例证。唐三彩色釉制作的高度成就,对宋、辽三彩及明、清景德镇釉上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多色釉</p><p class="ql-block">多色釉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釉色,在一定温度下交融而成的色釉。唐代之前,只有单色釉和两色釉(黄色和绿色),唐代发明了各种颜色的釉,并运用于陶瓷器上。唐三彩釉面呈现绿、蓝、黄、白、褐、黑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多样的造型和丰富的釉色正是唐三彩的艺术魅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三彩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907年)</p><p class="ql-block">“俑”是指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唐代贞观之治后,厚藏之风盛行,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所以唐三彩中的很多形象被称为“俑”,但因为唐三彩的新奇和美丽,却受到外国商人的追捧,成为唐代大宗的外销商品。</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大量的三彩陶骆驼取材于频繁往来丝绸之路的“沙漠之舟”,正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三彩花卉罐</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作一1125年)</p><p class="ql-block">辽三彩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自然流动感稍差,缺少斑驳华丽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彩海棠花口托盘</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一1125年)</p><p class="ql-block">辽三彩绝大多数发现于墓葬和窑址,城镇遗址中极少发现。从考古发现来看,辽早期厚葬之风颇盛,契丹及汉人官贵每以大量金银珠玉马具丝织品随葬。道宗及以后三彩器在随葬品所占比例中逐渐增多,金银器则相反。推断其主要是替代金银器作为明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窑变釉贯耳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窑变和瓷器的釉中會有多种基色元术。经特珠工艺烧造,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宋代河南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釉变化莫测,鬼外神工,请代统治者视窑变为祥瑞,将其作为著名色釉加以生产。</p> <p class="ql-block">窑变釉象耳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仿古之风始于宋代,源于对古器物的考据,明中叶以后形成风气。仿古釉是后世模仿古代名窑的釉色仿烧,如明清官窑仿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在仿烧过程中又派生出新的釉色,如仿钧釉中派生出钧红、窑变等品种。仿古釉瓷的仿制方式一是器型和釉色的完全模仿,二是釉色模仿,器型创新。</p> <p class="ql-block">仿汝釉扁壶</p><p class="ql-block">清雍正(1172 —1736台)</p><p class="ql-block">因腹圆若满月,此类扁壶又称“报月瓶”或“宝月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此器型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山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成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版”,为皇亲国成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炉钧釉弦纹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炉钧釉是清代雍正年间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是景德镇仿宜兴施有乳浊感的釉陶“宜钧”而烧制的。因史籍有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故名“炉钧”。炉钩釉属于仿烧品种,然而风格独特,有月白、葱翠、朱砂红及蓝、绿等丰富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茶叶末釉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叶末釉瓷器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迭透状,古朴典雅,因釉面质感颇似茶叶细末,故称“茶叶末釉”。</span>此种制瓷工艺始于唐代,自明代起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制,清代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青釉椭圆水仙盆</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以烧造青釉瓷器著称,是继定窑之后又一为宫廷烧造贡瓷的窑场。其产品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p><p class="ql-block">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称为“冰裂纹”。汝瓷把造型艺术之秀美、釉色素净之风尚,以及高雅的装饰艺术风格融为一体,体现出宋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汝窑烧造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很少,被视为稀世之珍。</p> <p class="ql-block">官窑青釉贯耳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未发现,南宋官窑窑址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风凰山和乌他山,名曰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专供皇市祭祀或陈设用瓷,器形多仿自周、汉古制。其艺术风格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宋王朝的国家大典仪式,以及所推崇的复古风尚密切相关。端庄古朴的造型与温润典雅、玉质般的釉色结合在一起,是宋代文人追求的淳厚朴实、典雅高贵的美学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