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重镇|千年大通

jerry上校

<p class="ql-block">摄影行者:jerry上校</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三星S21U</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安徽 铜陵 大通镇</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01.12.</p><p class="ql-block">旅游推荐:★★☆☆☆(免费)</p><p class="ql-block">攀登指数:☆☆☆☆☆</p> <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濒临长江、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总面积70.7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古名澜溪,西汉在此设立“梅根冶”,唐代设大通水驿,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p> <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的特色有佛教信徒朝觐九华的“礼佛古道”--青通河。有一手连着长江,一手连着青通河的千亩湖面--祠堂湖,有“九华山头天门”之称的大士阁与高耸的天主教堂钟楼隔湖相望。有和悦老街三街十三巷、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坐落于此的和悦洲。有“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全国古镇中唯一铺四方石的澜溪老街。</p> <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古名澜溪。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安庆、池州、铜陵、三地交汇处,也是安庆至芜湖之间轮船中转重要码头,更是周边四方交会的要津。历史上的大通,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江岸重镇,一度拥有常驻人口七、八万,号称十万之众的沿江商业“巨埠”。大通以“镇”面世,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宋代诗人杨万里《舟过大通》一诗。依此可推算,“镇史”达千年以上。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这里已设有巡检司、递运所、水泊所等经济检查机构,同时设有“水驿”。然而,大通(特别是和悦洲)作为近代沿江流域重要商埠的形成,还是起始于清代咸丰|(一八五一年)以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其间计约经历了八十多年的生长发展时期,其中以清末至民国二、三十年代最为繁荣,鼎盛时期的和悦洲以“小上海”名扬于世。</p> <p class="ql-block">西汉,设“梅根冶”。</p><p class="ql-block">唐代,设大通水驿。</p><p class="ql-block">宋开宝八年(975年),建镇。</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p><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距铜陵长江大桥2公里,距佛教圣地九华45公里,距黄山82公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的北大门、大九华的头天门,也是铜陵西南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商贸、文化、物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  前往和悦洲的轮渡,行人免费乘坐轮渡。</p> <p class="ql-block">  和悦老街坐落在大通镇对江的和悦洲上。和悦洲系长江中下游冲积沙洲。形似荷叶,古名荷叶洲。清光绪年间改为现名,意思是和颜悦色迎客商。</p> <p class="ql-block">  自明清时代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悦街集市发展极为兴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街道建筑大多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三街中的一道街全系商业门面;二道街主要是行政、税务、金融,工商行会等办事机构驻地;三道街以市民居住为主。十三巷均以“三点水”为部首,分别为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一是对江水注重,二是以水克火。二三十年代,和悦街经济、文化异常活跃。那里已设有大小轮码头,大轮上达武汉、下抵上海,小轮上至安庆,下通芜湖。街上,有火力发电厂和各种重作坊,有客栈、餐馆,戏院、澡堂、银楼、学校等。由于水上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昌盛,外来人口多,“三教九流’’人物亦纷至沓来,赌场,烟馆、妓院。教会、寺庙等随之应运而生。三十年代末,全街人口超过五万,有“小上海”美称。日本侵华飞机轰炸,国民党军实行焦土抗战,和悦街付之一炬,整个闹市倾为废墟,现今保留下来的部分徽派建筑,系大火后重修重建,仍具有明清时代风味。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和悦头道大街,曾是大通和悦洲上最繁华的商贸大街,为和悦三条街道中最宽的街道,是大通历史上商业兴隆、商号林立的代表性街道。其时各种大小行业、 街上一应俱全。其中:黃家旅馆、大通邮电局、盐务招商局、裕和祥杂货店、同乐春酒楼。一品鲜酒家、蒋氏酱坊、大中华钟表店、何氏金店、李氏银楼、夏氏膏药店、 醉乐园酒馆等较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大通圣公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国立十六中学是大通第四次起潮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机构,铜陵市第一中学前身。民国三年,教育家黄炎墙培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可以在大通和悦洲建立一所中学,为国家输送人才。大通清末民初时期,教育事业十分发达,拥有多所学校和私塾,很快同意在大通建立国立十六中学。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十六中学迁到重庆永川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十六中学迁回和悦洲,更名为 "安徽省立铜陵中学" ,后来由于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 教舍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56年铜陵建市,安徽省立铜陵中学初中部大部分迁到了铜陵市区,就是现在的铜陵一中。</p> <p class="ql-block">  和悦二道街是大通历史上的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街上各种行政、税务、金融、工商、行业商会、各地会馆等办事机构驻地林立,如大通市警察局、电报总局、税务是:烟草专卖局、汇丰钱庄、女子学堂、八大商帮会、新大通报社,省政府二衙、保安团部、交通大旅社、大通照相馆、鹊江饭店等。</p> <p class="ql-block">新大通报社遗址。</p> <p class="ql-block">往返于和悦洲的江上渡轮。</p> <p class="ql-block">大通镇码头。</p> <p class="ql-block">  大通古镇的澜溪老街地处长江夹江(鹊江)与青通河出口汇合处。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多次战火毁灭与复建,现尚存一条长500余米,宽7米,铺有方形石块的街面。</p> <p class="ql-block">  澜溪老街的历史史料记载甚少,大多与和悦老街相提并论,临街两边的门面房大都是小瓦屋面,马头墙,也颇有徽派风味。大通古名澜溪,唐朝时,镇址在今光荣村老镇,后逐渐移至今址。</p> <p class="ql-block">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为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镇人口近10万人,与当时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大通人文历史景观较多。此街有着典型皖南传统商业街市的特点,独具三大特色:安徽中南部近100多年来各个时代不同特色建筑群的自然展示街;世界所有古城镇中少见的宽阔老街(最窄处也达7米以上);整个古街平铺罕见的四方石。</p> <p class="ql-block">  现存传统建筑10余万平方米,呈现着原居民生活的延续,是仍“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沿街店铺多为清代中后期及民国以后建筑,街面铺石系明代铺就,其间经多次翻修,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大通天主教堂钟楼,位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胜利街156号。</p><p class="ql-block"> 1872年,西班牙人在此创办天主教会。现存的天主教堂钟楼竣工于1936年,是一座罗马式的建筑,由西班牙人、芜湖洋码头总堂的神父纪纳德负责建造。</p><p class="ql-block"> 大通天主教堂钟楼,它是一座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的建筑物;虽然已经历70余个寒暑,雄姿仍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  钟楼坐东朝西,俯瞰长江和大通镇城区;其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坚固雄伟,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形。青灰砖、料石垒砌,边长约为4米,圆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中下三层,高大的束柱、半圆形拱券门、坚固的墙体,从墙面残存的痕迹判断,当时连接钟楼东墙应有其他房屋建筑。它是大通镇上最高的建筑,登临其顶,大通美景尽收眼底,鹊江两岸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慈堂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