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介休张兰镇张村考察简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山西冯恩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前提韵 画图张村 </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贡生任职安徽宿州知州,补直隶安州知州。后又任职涿州、德州的介休著名诗人董柴,因丁母忧,脱离仕途,南游归里,已50有余。他勤政爱民,为官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任职宿州时,正值当地旱灾严重,百姓饥饿难受,他不待告,即开仓赈饥。灾荒过后,州民于睢溪建一“文亭”以示表彰纪念。任直隶安州知州时,致力于水利建设,劳绩卓著。董柴老年归里,闲居交友,在一亩园诗社中,与邑中诸贤切磋诗艺,交相吟唱。主要著述有《补恩录》《半壁山房诗集》《绵上四山人诗集》《如兰集》等20余种。 </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天清晨,董柴闲游归来,当他沿着晋阳古道,走进介休地界,向南山抬头远望。他失声叫喊道:啊,这也太美了!那连绵起伏的太岳群峰之间,淡云薄雾缭绕,在冉冉东升的晨光里,时而聚集,时而消散,飘荡在桃花流水之上,如仙境般美丽的张村田野之间。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南山“桃花源”,也仿佛是王右丞(王维)图画里的好景致啊! </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甩掉笨重行李,怀抱锦绣风光,摄画于情,融图在心。脱口吟诵出了《晋阳道中望张村》:“两峰一带上烟痕,旭日东升半吐吞。仿佛右丞图画好,桃花影里是张村”,这一名播诗坛的绝句佳篇。 </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张村向往之情,2024年5月7日,受汾州文化交流协会介休分会长冀广大、秘书长郑天明、冀锦富以及张村书记张升晖的邀请,在汾阳三晋文化研究武登云会长的带领下,对张村进行了为时一天的考察、调研、参观、学习。气势恢宏的古堡门、堡墙、狭长的古街道、古巷子,精美的古宅院、古祠堂、苍劲的古槐树,张升晖书记对古建遗存、村庄建设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所做的动情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鸟语伴着花香,在长墚绿沟,肥田沃野,千亩良田、百亩花海间徜徉、回荡。“涧流尝带钟声去,霞色偏从殿影旋”。我们来去匆匆,带给张村的只有一丝丝不舍的留恋与热爱,还有就是古堡门前与老槐树下我们低矮的照影,满含期待与希望的笑脸。 </p><p class="ql-block"> 田地与村庄,耕耘与收获,永远是人类最美的景观。不管城市发展与建设,有多么辉煌。乡愁的梦呓,始终会在高楼深处回响,惊醒熟睡的妻儿,撩动满天的星光,清亮一颗颗泪珠,柔润一个个孤独的心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村,地处介休市东南28公里。海拔800一1000米,沟墚纵贯村域,南高北低。南与北,分别同平遥县马壁村与堡和村接壤;东与平遥县南羌村、北羌村,西与介休市孙村、史村隔沟相望。境内有两座水库,水源充足,自古以来,是介休东南有名的水乡“小江南”,介休“米粮仓”,三月桃花盛开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张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嘉靖三十七年《重修永宁寺碑记》记载:“县治□距城六十里,有张村者,乃古乡也。乡之东南有永宁禅寺,创始之时,邈乎远矣,考之残缺石碣,字迹尚显太和二年重修焉……”此碑文,由介休文化学者冀广大点校、收藏。历史上,以太和为年号的有:一、魏明帝曹叡太和年号(227一232);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年号(477-499);三、唐文宗年号,又称太和(827年─835)。由此可知:张村建村至少在唐太和二年(827)年以前,距今已有近1200余年村史了。 </p><p class="ql-block"> 张村村名来源记载:张村原名叫孔村。元代延祐年间(1314一1320)张氏始祖张怀,由浙江武林(杭州)行医来此地居住创业。在明代,张氏家族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壮大,因此改村名为张村。</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版《介休县志》记载:“东乡,张村”;清乾隆版《介休县志》记载:“东乡,张村”;清光绪版《介休县志》记载:东乡,张村(代管梁家庄、石场坊、张家庄)。</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介休县志》记载:介休地当孔道,五方杂处,亦一都会也。自十二都制兴而氏族微。清同治六年(1867),介休改12坊里为12都。按土地、户口、税赋制定相应《鱼鳞册》,分为潞公、槐板、邬城、东作、东原、岐阳、绵麓、绵上、西谷、汾阴、北滩、汾北十二都。张村属东乡岐阳都。在鱼鳞图册首冠以氏字,第七册可以查找到张村田地亩数、人口分布、税赋分配等情况。 </p><p class="ql-block"> 民国7年(1918)以后,介休改区村制。全县分为4个区。张村属第四区。区公所驻张兰镇;民国30年(1941),属介休一区。民国37年(1948)全县共五个区,张村属第一区,区公所驻张兰。1954年,全县共56个乡,张村属第一区明远乡。1956年,撤销区级建置,扩大乡的区划,全县为21个乡,一个镇。设张村乡。1958年,张村属跃进公社,驻地张兰;1981年属北贾公社;1984年属北贾乡;2000年至今属张兰镇。2016年12月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1月确定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成为“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村1878人,耕地6179亩;1978年,村2389人,耕地,5842亩;1991年,村3154人,耕地5842亩;2012年,1056户,3241人。耕地总面积5800亩。2016年,村域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村占地面积1200亩,在册人口3580,居住人口2000人左右,耕地6400亩。现村总面积9686亩,耕地6555亩,人口3500余人,共1300多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村有三个独立的古堡,即旧堡、新堡、张仁堡。 </p><p class="ql-block"> 旧堡是张村集古建、人文历史最集中、最深厚的明代古堡。旧堡原有五个堡门,现存东阳门、西阳门、南门、北门四个。原堡门都有门楼。现只有东阳门恢复修缮二层砖木门楼,其他均剩砖石门洞。 </p><p class="ql-block"> 东阳门为三层建筑。最底层为砖窑洞式,门洞内嵌有《重修堡门碑记》。落款:嘉靖岁次葵丑润三月。2019年,对东阳门进行了修缮,修建了门楼。修建记载:“东阳门,东西古街入口,与西阳门隔街相望,明朝嘉靖年间重新修缮,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防贼、防匪、防盗功能。第一层拱门洞高3.8米,深9.5米、宽2,8米。第二层供有送子观音,保佑张村子孙兴旺。第三层是张村建筑最高点,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 </p><p class="ql-block"> 西阳门牌简介:“东西古街出口,与东阳门隔街相望,明嘉靖年间重新修缮,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防贼、防匪、防盗功能。门洞高3.5米,深8.8米,宽2.8米。” </p><p class="ql-block"> 旧堡东西街直通东阳门、西阳门。这条街上不仅有一棵“千年古槐”还有张家祠堂、郡马府院落群。 </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槐,历经岁月沧桑。主干已成空洞。但经过村人“修整枝条,就地扶正,护基培土并用钢管搭支架支撑等一系列措施”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千年古树是有灵性、神性的。不仅村人喜爱坐在树下纳凉、下棋、聊天、聚会、遥想人生往事、畅想未来。就连我们这些匆匆而来,急急远去的游客,也都想目睹一下它枝冠云天的葱郁风采,享受一下它的阴凉、香意与抚慰。 </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槐宣牌简介:“千年古槐,人称‘成槐树’,位于东西古街中心部位。树高18米,树围5.7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遮风挡雨,虽饱经沧桑,主干已成空,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诉说着张村悠悠岁月。在1948年解放太原时,因战事紧急,担架奇缺,此千年古槐将被砍伐。张村十八户村民自发捐出自家门板,古槐才得以保全,巍然挺立至今,并于201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录。” </p><p class="ql-block"> 郡马府院,位于东西街南。临街门面北。郡马府门洞狭窄、幽深、从北向南为三进门洞多院格式,占地面积无考。特色:高墙、深门洞、森严壁垒。如能修复此明代古院,必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旅游名片,也会提升张村旅游知名度。 </p><p class="ql-block"> 郡马府宣牌简介:“郡马府,又名琉璃香台院,是皇室郡马、张氏第七代传人张士荣的府邸。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造型古朴、宏伟、砖雕、木雕、石雕令人惊叹不已,龙凤、麒麟、狮子等图案栩栩如生。据传、当时途经此地,必须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p class="ql-block"> 郡马府绣楼院宣牌:“此院旧时是郡马府的迎宾楼,此巷四宅皆是当时达官贵人拜访郡马住宿休息的庭院。迎宾楼院又叫忠义园。门庭砖木雕精巧相映,虽残破但昔日显赫富丽依稀可见。院内东北是两层楼,底层北面雕刻精美的十二生肖生动逼真,堪称明代罕见的砖雕精品,上层是木质结构的楼阁,雕刻精美,古色古香,高雅壮观,东面楼阁全是木质结构,雕刻更是一绝,可惜被日寇焚烧只见残垣断壁,虽满目苍凉但往昔豪门富丽隐约可见。”绣楼院木门额:承旭。 </p><p class="ql-block"> 郡马书院位于东西街北。坐北朝南,东有门。书院宣牌介绍:“郡马书院是当时闻名的私塾院,名门望族子弟大都慕名来此求学,传说,聘请的是三晋名人讲学。故张村的耕读之风,深厚的文化底蕴,英武刚勇的民风。淳朴厚道的家风无不与这所书院有关。它为张村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此院修缮后,介休书法协会驻扎此院,成为文人墨客,切磋书艺,挥毫泼墨之地。门木联:问道何求登圣殿,尊师许记拜兰亭。门匾:虚白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村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写道:张村现存有106座古院,古槐树3棵,古井13处,戏台1处,张家祠堂1处。清代民居8000余平方米。古地道贯通全村,通村外。传统建筑占村庄总面积40%。 </p><p class="ql-block"> 古街道有:旧堡有东西街、南门外街、北头起街。张仁堡有下源底、河槽底、堡子背后、有南巷、北巷、官井巷、西关巷。新堡有堡内街、堡外街和新东街。</p><p class="ql-block"> 张村主要古院:旧堡东西街张树人院、居家院、明朝郡马府院落群、张八斤院、张复全院、张家祠堂等院落;西关巷有:复铨院、石鼠院、卫国院、张鹤龄老宅位于西阳门旁,二进院格局,里门木门额:“积善德”;张仁堡有:张复昌院、张升遂院、张世银院、古代染坊院等;南门外有:古代学校院(存门额东塾)、师柱院等;堡子背后有:小兵院、许成院等;北大街有:先锋院、银锁院等。 </p><p class="ql-block"> 张村古地道宣传牌写道:张村地道总长3500米,且四通八达。1969年,为积极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张村人民不分昼夜地建设防空备战地道,并与张村古地道,抗日旧地道连成一体,打造了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p><p class="ql-block"> 张村民国学校始创于民国九年,即1920年。校址设在张家祠堂内。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版《介休县志 仓储》记载:厫储何谓设乎?谷贱则增其价而籴(di买粮食)以利农,谷贵则减其价而粜(tiao 卖出粮)以利民。自古所以称常平也。今国家惠养元元(抚养、仁爱百姓为本),常平之外,又社、义。务使凶年有备,民不流离,恩至渥(恩惠)也。社仓:设于雍正二年。各村富室捐输凡三十石以上至四百石者督抚暨牧令递给匾示奖。五百以上具题,视谷数给衔,以荣其身。所捐之谷即储于各村,择殷实端方者掌其出纳生意,视常平仓例。</p><p class="ql-block"> 东乡张村社仓储谷一百七十八石零。现存“粮储”(窑洞)处。 </p><p class="ql-block"> 张村文化研究员张升东提供,张村主要庙宇有:庞大的永宁寺,旧堡东门上的观音庙,旧堡北门上的财神庙,关帝庙坐北朝南,有戏台,庙址为现村委院占据。还有北门外的娘娘庙,村委大楼后面的观音庙,旧堡西南沟里沟沟庙。永宁寺最大。被录入古代县志。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大明嘉靖年重修永宁寺碑记记载有“太和二年重修”字样。 </p><p class="ql-block"> 永宁寺碑记:…乡之东南有永宁禅寺,创时之时,邈乎远矣。…考之残缺石碣,字迹尚显“太和二年重修”焉。时久而物难常新,世远而事必湮废。其殿也,其塔也,渐至于倾焉;其地也,其道也,渐至于晦焉。张村之纠首张公经、张公安等每觅其,人欲为之补葺,欲为其改作,深慨难其人矣。忽有僧祖慧者,本村之孔姓也。素有戒,将乃化善,鸠工敛财集众,不二载间,佛殿、佛塔为之辉煌,僧地古道为之恢□。…僧坟一座…碾磨二盘…周围八亩,室一厅,内塑圣像满堂。…大明嘉靖四十三年岁次甲子五月二十日吉旦立。(2020年5月,介休冀广大断句、标点)</p><p class="ql-block"> 永宁寺,现存南窑五间,东窑三间,西窑三间。其余建筑全无。 </p><p class="ql-block"> 张村每月三、七、十三、十七、二十三、二十七赶集。七月初一为古庙会。集、会地址为旧堡东西街。 </p><p class="ql-block"> 1996版《介休县志》记载:张村沟(南河沟),发源于平遥邢家庄,全长17公里,总流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在孙村水库以上有碱沟、南坡沟、柳树沟、东沟、贾庄沟、朝阳沟六条支流汇入,孙村水库到张村水库之间又有石场坊沟、新堡沟及不到一公里长的7条小沟,张村水库以下有大竹马沟、小竹马沟、桑草沟、木瓜沟、南桑沟、北桑沟、宋南沟、南庙沟、牛牛沟等支流汇入,而后经张村、史村、南贾、田堡、大甫入汾河。</p><p class="ql-block"> 又《介休县志》记载:张村水库,位于张村西南的南河沟。始建于1972年,1975年完工。坝高18米,库容7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村姓氏有张、王、李、赵、牛、马、杨、闫、冯、高等。张姓户数、人口最多,也是村名来源大姓。张村张氏22代传人张升东提供《张氏宗谱》开篇以诗记曰:粤稽古墓志,南省到兹方。创业存心厚,卜居得地祥。因而行道兑,遂尔高山荒。井臼诚无丧,箕裘讵可量。根深木叶茂,源远水流长。</p><p class="ql-block"> 今日千家萃,当年五世昌。支分别族谱,气接报蒸尝。启后凭先德,以斯记不忘。此诗四十年前旧作也。…朔厥肇基由武林而迁晋省,汾水绵山毓秀灵,攀桃折桂,考其继世,历延祐以待清朝,玉堂金马重声价,耀祖荣宗。 </p><p class="ql-block"> 联对一:敷荣竞秀凭多文得沾雨露,积功累仁赖祖武乃步天衢。 </p><p class="ql-block"> 联对二:含英吐秀凭文章得沾雨露,履中蹈和守辙迹自通性天。 </p><p class="ql-block"> 张氏家谱有乾隆癸卯年正月十五日,十五代孙,钦赐翰林院检讨诰授奉直大夫张钢序言。嘉庆丙子年正月初五日,十六代孙守业重序;光绪十四年新正月,十八代孙,议叙翰林院待诏履清重序;光绪庚寅秋七月十五日,十九代孙,乙酉科拔贡举人,吏部拣选知县泰纯谨序;光绪癸巳冬十一月十九代孙,汾州府学优廪生谦和谨序。</p><p class="ql-block"> 《张氏宗祠》:清朝嘉庆年间,张氏第十五代传人张钢出资并修缮,分为前后院,是张氏族人举行祭祖活动,从事家族议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正是:张家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佑启后人,于祠堂可见千秋功过。</p><p class="ql-block"> 《宗祠主殿》坐南朝北,长12米,宽5米,高10米。以砖木结构为主。 </p><p class="ql-block"> 始祖张怀,于元代延祐年间,由浙江武林流寓介休以医行世遂卜居焉。 </p><p class="ql-block"> 从家谱中可以看到:张氏家族从明朝中期开始起家兴盛。清乾隆、嘉庆、直到光绪年间。出现了知府张仁、文举张钢、张泰纯。武举,杭岩运千总张晋蘭;武举张晋华;武举,营千总张履顺。曾有“兄弟叔侄武魁”匾额,现佚失。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张氏族人有功名,被朝廷封赏的有几十人,是张村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版《介休县志 仕籍》记载:张仁 知府。民国版《介休县志 义行》记载里有张仁。民国版《介休县志》记载:张仁,知府。居乡多义举,两遇岁饥,均出金、粟以赈。卒之日,不期而来吊者数百人。子恒年,孙洪楷、洪模。曾孙缙书。俱能赈廪散财,使乡人忘凶年之困。缙书尤善事亲长,为乡里所称。张仁筑堡,传为美谈。 </p><p class="ql-block"> 《张村申报传统村落》材料写道:“张仁,人称五谷神张仁,不仅修筑了张仁堡工程庞大,耗资千万,还创办了纺织,和全省闻名的染坊,她官至清代嘉庆年间的知府,”张仁堡,现存有南门洞、北门洞,无东、西门。 </p><p class="ql-block"> 张钢,张村《张氏宗谱》记载:张钢,张氏十五世传人。字文坚,号鼎正,嘉庆戊午科副榜。辛酉科举人,壬戌科贡士乙丑授助教,戊辰钦此翰林院检讨。村曾有嘉庆十六年九月立的大清皇帝恩赐张钢:“只飞城均”石牌坊。民国版《介休县志》记载: 嘉庆(辛酉)六年,恩赐举人,钦赐翰林院检讨,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 </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闻:在清乾隆年间,平遥、介休分山矿时,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定下十指穿签爬行走,爬到那里,那里就属于那一方的。张钢第一个开始爬走,他一直爬到平遥邢家庄南坡上,最后在那里立了一块儿界碑。</p><p class="ql-block"> 《张村申报传统村落》材料写道:“乾隆年间的张钢,传说,当时十指穿签爬越至太岳山神岭,当时平遥,介休、沁源的官员,村民跪地请求别爬了!她为张村争得了许多地盘和资源,并争得了这些地方的许多优先权,她这种勇于献身、无畏、刚毅勇敢为大家的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张村人民朴实、淳厚的个性写照。至今成为远近人民的美谈”。 </p><p class="ql-block"> 《张氏宗谱》记载:张泰纯,字亦峰,号一斋,张氏19代传人。光绪乙酉科拔贡本科举人,戊戌大挑一等陕西知县。咸丰甲寅年二月二十三日吉时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终,春秋五十有二岁。民国版《介休县志》贡举谱:张泰纯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举人。陕西某县知县。 </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廷,强烈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张泰纯,积极响应,在“上书”上签名并盖章。 </p><p class="ql-block"> 这一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改革,逐步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因这一变法运动,仅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血腥镇压。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张泰纯,也未能幸免,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日,被一杯有毒的红糖水结束了年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仰天悲痛的同时,没有忘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带血的《狱中题壁》诗篇,也没有忘记拿起手中的武器,前仆后继去战斗。最终,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张泰纯举人被害六年后,即1911年彻底灭亡。张泰纯,这位介休张村,走出去的一位爱国举人、民国先觉者,永垂不朽! </p><p class="ql-block"> 《山西献征》记载有:明府张懿斋(张泰纯)先生事略。文章以轻快的笔调,介绍了张懿斋先生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赞美了张懿斋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中记载了张懿斋曾教授于榆次常家。举人常赞春曾送联:彼既仕学且勤扬名声显父母,古圣贤教子道首孝悌次见闻。 </p><p class="ql-block"> 张升东曾祖父为张泰纯。祖父张师詠,是张氏20代传人。为光绪年间秀才,成绩第二名,曾是阳泉保晋公司担任管账先生。当时榆次举人常旭春在公司当总理。</p><p class="ql-block"> 张升东说:他爷爷(张师用詠)在平遥“协同庆”当管账先生期间。平遥大户人家儿子结婚请他写了一副对联。县长去后问主人写对联的先生的名字,并完事后让我爷爷到县衙一趟。当时。县长要他在衙署做文案员。但他因与协同庆有约而未去。</p><p class="ql-block"> 张鹤龄老宅牌人物简介:张鹤龄生于1875年,卒于1937年。1890年15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外出经商,曾任“蔚泰厚”驻江西景德镇票号掌柜。1920年票号业日渐式微时回到家乡,在原“蔚丰厚”总号旧址(现平遥西大街26号)开设“保大长”茶莊,经营茶莊生意常年往返于福建、江西、湖南、陕西等地,业务最盛时在太原、介休、汾阳等地开设有分号。之后“保大长”茶莊交给其长子张昌生负责经营。本人经村民特邀返乡在村担任村首。当时村民流传的村首为:谦和鹤龄,鹤龄谦和。</p><p class="ql-block"> 张师周故居院牌人物简介:张师周生于1916年7月在平遥中学学习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介休平遥最早的我党活动者和组织者,1935年入党奉组织指示,在张村、平遥段村、卜宜等地建立了党组织,许多党员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1937年7月奉命加入“动委会”。1938年任决死纵队八纵队党总书记。1939年12月23日被阎锡山秘捕,酷刑利诱皆被严辞拒绝。25日英勇就义。被害于晋城南沟,时年24岁,其堂弟张师策在他的教育下,赴延安加入贺龙部队,参加了保卫延安、西北剿匪、抗美援朝。立功无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介休县志》烈士英名录未找到张师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村处于太岳山与太原盆地相接的丘陵地带。高昂的地形与充足的涧水,不仅造就了这里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肥沃的田园,也成为战争年代,重要的南进北攻的重要前沿基地。张村所在的区域与东南方的普洞关、西南方的关子岭,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张村远离县、镇,是太岳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沿地带,宣传、秘密支援抗日的好场所。誉称张村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小延安”。张村有着非同寻常的军事战略价值。这是一片抗日烽火染红的土地,镌刻着村人难以忘怀的悲情岁月与革命情怀。 </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介休县历史大事记述》记载:1938年5月1日,驻平遥日军龟田部队800余人向马壁村进犯,途经介休张村时,与国民党军八十四师侦察小分队遭遇,发生战斗。战斗中,日军被击毙7名。其中一名军官。日军挨打后,立即报复,对张村手无寸铁的群众展开残杀。日军冲入张村,挨门逐户搜寻群众,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历时三个多小时,残杀群众共计69人。杀伤19人,烧毁房屋150间,窑洞62孔。</p><p class="ql-block"> 日寇的疯狂屠杀,并没有吓倒英雄的张村人民。张村人全民加入抗日战争的革命中来。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保卫着这块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与家园。 </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介休在面对“如何度过春荒”的困难中,各区分委组织群众开展借粮活动。第四区区分委书记王耐群在张村首先发动群众成立了借粮小组,并将借粮队伍扩大到200余人,全村共计借小麦300石,同时又开荒地100余亩。通过借粮活动,把群众组织起来克服困难,坚持抗日,对周围的村庄影响很大。(中共介休历史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被载入《介休县志》烈士英名录有:张木佑、王金庠、张清山、张复楷、张光普、马水伟、韩保国、张师忠、张师善、张泰旗、李功、遽马日。 张村在古堡古建保护,修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张村悠久的历史在古堡绽放着独特的文化光芒。一段堡墙、一个堡门、一条街道、一棵古树、一座院落,一个个古代遗存,都在岁月深处越发让人感受到张村人文历史的厚重与珍贵。消失的永远是没落,遗存的才是佳品。 </p><p class="ql-block"> “山云随马走,水鸟避人回”如今的张村,虽然没有了涧河潺潺的流水。但不远处的水库,依然波光粼粼,浮岚拂霞,水鸟翔飞,景象万千。“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站在雄伟的堡门上,观景抒怀,畅想人生与未来,让自由的思绪,抛落一路的风尘与世事的冷漠,在广阔的天地间,凝聚成诗文,泼洒成画面,不散的美好期待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4一7-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附:在此特谢张村历史文化学者张升东先生,积极提供《张氏宗谱》以及有关村文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1、 参加活动人员:张村书记、主任张升晖全程参观讲解;介休冀广大、郑天明、冀锦富等七人;汾阳武登云、张立新、赵新科、侯荃、孔项泉、王希良、张月梅、冯恩启、王东海、马朝贤、任厚年、侯廷胜等13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作者,山西冯恩启,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本有版权,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推荐:</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冯恩启</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编:</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韩 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总审:</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立新,李世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审核:</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景耀,辛 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