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常被弹劾

宁化张明亮

<p class="ql-block">“韩国总统常被打倒”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韩国政坛频繁出现总统被弹劾、调查甚至入狱等现象的一种形象化表达,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政治生态与制度设计</p><p class="ql-block">• 权力高度集中:韩国总统制度长期以来以权力高度集中著称,这种设计虽可高效治理,但也易成滥权温床。总统掌握巨大权力,容易引发权力斗争,从朴槿惠到文在寅,几乎每位总统都难逃被清算的命运,尹锡悦的遭遇也是这一“总统魔咒”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朝小野大”格局:韩国政治版图存在“朝小野大”的问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内斗严重。在野党力量强大且派系林立,对执政党及其总统的监督和制衡力度大,一旦发现总统有失职或不当行为,便会极力推动弹劾等行动,导致总统面临巨大政治压力。</p><p class="ql-block">政党斗争激烈</p><p class="ql-block">• 党派对立严重:韩国朝野党之间的对立由来已久,且在尹锡悦执政后达到新高度。在野党不断推进弹劾总统及其亲信的法案,试图用法律武器打击执政党;执政党则指责在野党阻碍国家发展,制造政治混乱。双方的政治斗争已从理性政策辩论,演变为不计后果的权力博弈,消耗了大量国家政治资源,严重影响政府执政效率。</p><p class="ql-block">• 弹劾成为工具:频繁的弹劾不仅无法修复政治裂痕,反而成为加剧社会对立的工具。例如尹锡悦上台后推行高调反腐和改革,但其执政风格极端分裂,导致支持者狂热追随,反对派则抓住机会对其进行致命打击,弹劾危机成为多年来积累的政治对立的总爆发。</p><p class="ql-block">政商关系复杂</p><p class="ql-block">• 政商不分家:韩国总统在竞选过程中需获大企业大财团支持,易导致政商不分、官商勾结,进而产生腐败问题。几乎所有不得善终的韩国总统,都与大企业大财阀有密切关系,这种复杂关系使得总统在任期间难以摆脱利益纠葛,最终因贪腐等问题被清算。</p><p class="ql-block">• 金钱政治盛行:金钱政治在韩国政治中较为常见,总统及其亲信、家族等在任期内可能因权力巨大而获得巨大利益,进而难以和贪污切割干净,这也为总统日后被调查、起诉等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社会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 国民性格影响:韩国在过去的上百年中,历经殖民统治、军政府专政,使得韩国国民的民族性格异常坚韧、嫉恶如仇,有顽强的斗争精神。民众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极高,一旦现任清算前任,利用韩国社会的这一特点,就很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倒戈批判,导致总统难以善终。</p><p class="ql-block">• 社会舆论压力:韩国民众对政治腐败等问题极为敏感,一旦总统或其身边人出现丑闻,社会舆论就会迅速发酵,形成强大的压力,推动对总统的调查和问责。如尹锡悦夫人金建希的受贿案成为引发政治风暴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总统个人因素</p><p class="ql-block">• 私欲与擅权:部分总统因自身私欲膨胀,或因亲属/亲信擅权牟利,一再碰触法律红线,成为“魔咒”的第一道链锁。如全斗焕、卢泰愚、朴槿惠与李明博等因自身贪腐渎职而倒台,金泳三、金大中与卢武铉则因子女亲属擅权贪腐而损誉。</p><p class="ql-block">• 执政风格问题:一些总统的执政风格引发争议,如尹锡悦以“强人形象”推行高调的反腐和改革,但其极端分裂的执政风格,导致社会撕裂,支持者与反对者对立严重,最终使自己陷入政治危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