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阳博物馆耀古烁今 精美绝伦·青花元境﹣﹣元青花与它的时代展令人大开眼界。本展览展出的元青花瓷器,涵盖辽宁、内蒙古、海南三地,北至草原,南抵琼洋。不仅对每一件珍品详细释读,更着力于还原元青花的历史原境,展现其依托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视觉文化和时代审美的土壤,以及与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参照,在整体"元"境中品味青花瓷的厚重底蕴。</p><p class="ql-block">青花瓷,蓝白相映,妙笔勾画,自元代成熟以来,一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为世人所喜爱。元青花尤为精美和稀少,凤毛麟角,每一件都弥足珍贵。其价值已超越了自身的工艺与美观,而成为跨越时空、浓缩一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青花之美,惊艳当代,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代天工 元青花的创烧</span></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器最早出现于唐代,经过宋代的沉寂后,在元代正式开启了辉煌的篇章。元代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疆域空前辽阔,交通畅达四方。政府对手工业和商品贸易的高度重视,为瓷器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景德镇凭借深厚的窑业积累,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加上元廷政策的推动,创烧了众多瓷器品种。蓝白相映、绚丽精致的元青花在其中尤为突出,受到官方的重视与市场的欢迎,生产繁荣,工艺精进,精品层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代以前的青花瓷</p><p class="ql-block">青花瓷以含氧化钻的矿物料为着色剂,在瓷坏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属于釉下彩瓷。报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最早的青花瓷产生于唐代,出自河南巩义窑,在国内外均有发现,虽然工艺尚不成熟,但已经其备了白色瓷胎和钴蓝釉下彩的基本特征。宋金时期,磁州窑,吉州窑的白地黑褐彩瓷器广泛流行,进一步发展了釉下彩瓷的工艺与美学,青花瓷则暂时沉寂。</p> <p class="ql-block">唐青花棕榈叶纹盘</p><p class="ql-block">1999年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出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唐青花塔式罐</p><p class="ql-block">2006年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兴于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在唐代已有大规模的制瓷业,宋代名声渐起,创烧的"影青瓷"莹润如玉,享誉中外。宋室南渡后,定窑工匠迁人,带来了北方的白瓷工艺。深厚的窑业积累,为元青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元代,景德镇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制瓷技术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工匠向瓷土中加入高岭土,创造了瓷胎的"二元配方",将产品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元廷在当地设置制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在其掌管下,青花、釉里红、卵白釉、钴蓝釉等瓷器品类成功创烧,青花瓷由此进入了它勃兴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浮梁磁局</p><p class="ql-block">"浮梁磁局"掌管烧造宫廷、官府用瓷器,具有官窑性质。公元1278年,即大元建国的第八年、南宋灭亡的前一年于景德镇设立,隶属"将作院"下"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与璀玉局、画局、金银器盒局等并列。《元史》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p> <p class="ql-block">史载元代官方曾多次下诏,明确规定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和平民百姓在服饰、器用、车舆等方面的使用标准,将双角五爪龙定为皇帝专用的服饰纹样。元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通过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在景德镇老城区和湖田窑址也陆续发现了一些绘有五爪龙纹的瓷片。这些五爪龙纹器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探寻元青花瓷器中御用产品的线索。</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双龙赶珠纹盖罐</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碗残片</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元青花云龙纹砚盒(盖面)</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赶珠龙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撇口,腹部弧形内收,高足微外撇,足端平切。胎质坚致,釉面白中泛青灰色。外壁绘赶珠龙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底心绘火珠纹。</p> <p class="ql-block">青花十字杵纹盘</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撇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施青白釉。外壁绘变体莲瓣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并模印双龙纹、底心绘十字杵纹。青花发色浓淡有别,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莲瓣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做口,腹部弧形内收,高足微外黴,足端平切,槍质细白驾致、施青白釉,外壁绘云龙纹和变体莲婚纹,固足绘卷草纹和蕉叶纹,内口沿饰卷草纹,腹壁模印双龙赶珠纹和变体莲需纹,底心绘变体莲面纹,青花发色纯正、笔路清晰,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青花折枝栀子花纹梨形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壶体垂腹似梨形,平底,长流小柄,荷叶形盖,造型小巧敦厚。青白釉,青花发色蓝中带灰褐。腹壁两面分绘折枝栀子花纹,颈部饰一周卷草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麻离青</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标志性的蓝色,来自含氧化钻的矿物色料。"苏麻离青"是元青花使用的典型钴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产自波斯(今伊朗)卡尚夸姆萨村。相传一个叫苏来曼的人发现它,故以其名字命名。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钻料,呈色浓艳,色泽仿若蓝宝石。其缺点是发色不稳定,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且容易流淌,并在纹饰表面遗有大小不等的斑点,较大的被称为"铁锈斑痕"。这种斑痕呈银黑色,是元代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花凤穿花卉纹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釉面失光。以龙牙蕙草纹为地,四合如意形开窗内绘风穿缠枝莲花,胎质细白,青花发色浓,聚釉处可见黑色沉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纹</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的龙纹,形态矫健,小头细颈,张口吐舌,湿目炯炯,长身蛇尾,肢爪强劲,翻飞腾跃于流云、火焰、海水之间,气势磅礴从三爪、四爪龙纹为多见,五爪龙纹规定为皇帝专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纹彩瑰华 元青花的审美</span></p><p class="ql-block">青花之美,惊艳当代,流传后世。景德镇本以生产素面瓷器为主,元代工匠吸取了磁州窑、吉州窑的黑彩技法,采用各种媒介的流行纹饰,并融合绘画艺术,造就了独属于元青花的风格特色。典型元青花纹饰,一般分较多层次,主要纹饰和辅助纹饰有序排布,形成饱满繁密的视觉效果。主题丰富,动物纹以龙、凤凰、鸾鸟、天马、麒麟、兔子等多见;植物纹以缠枝牡丹、莲花、菊花、灵芝等最为流行;人物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戏曲,与版画图样相似。绘画技法具有水墨神韵,娴熟洒脱,往往直接单线下笔成形。来自各种艺术形式的元素,不同民族、中西方的审美与文化,在元青花上交汇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青花的绘画技法</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瓷画,多以料笔在胎面上直接单线绘画图案,少见双钩填色。有的具象工细,有的抽象写意。工细者一丝不苟,雍容华贵;写意者逸笔草草,形神兼备。用笔老练,画工娴熟。绘画技法是元青花区别于其他时期青花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君子所爱</p><p class="ql-block">元代绘画常见的风格与流行的题材,亦可见于元青花瓷绘。元代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士大夫将个人的审美意趣与理想情操寄托于绘画中,象征高尚气节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成为人们喜爱的主题。对比瓷绘与绘画,可以发现其表现手法的相似之处,看到不同领域内共通的时代审美。</p> <p class="ql-block">青花竹纹花口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短颈,圆腹,五角形花口,釉色青灰,绘'写意竹纹。</p> <p class="ql-block">青花喜鹊登梅纹碗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存底足和部分碗心,釉面失光。碗心弦纹内绘喜鹊登梅,辅以竹叶。梅枝用笔遒劲,梅花角度正侧多变,形态各异,鹊鸟描绘细腻,体现出工匠扎实的绘画功底。</p> <p class="ql-block">青花梅花纹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军持残件,存肩部和虾形系。主体绘梅、竹、新月纹样,辅以卷草纹。</p> <p class="ql-block">青花虾藻纹碗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存部分碗心和底足,釉而失光,碗心双弦纹内绘两只虾,作游动状,四周环绕水藻,用笔干练飘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束莲纹</p><p class="ql-block">通常由莲花、莲蓬、莲叶,蒲草、茨菇组合面成,以绶带束系,自宋代出现以来,直到清代,束莲纹都是常见的瓷器纹样。宋元时期的图像中,写生莲花常与写生牡丹花组合出现。二者都是时人喜闻乐见的观赏花卉,又在文人的赞咏下发展出"高尚"和"富贵"的文化含义,成为瓷器纹饰最常表现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青花束莲纹碗</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撇口,腹部弧形内收,圈足,足端平切。胎体坚硬,胎色灰白,胎质中杂质、气孔明显,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釉而稀薄,泛青灰色。外壁绘缠枝灵芝纹和变体莲瓣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碗心为束连纹。</p> <p class="ql-block">青花荷叶盖</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罐盖,边缘波浪状翘起呈仿生荷叶形,绘荷叶脉络纹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莲池鸳鸯纹</p><p class="ql-block">又名"满池娇",从宋代起被广泛运用于瓷器、玉器、织锦装饰中,也有变体的莲池白鹭纹。"满池娇"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南宋(梦梁录)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儿"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元代柯九思(宫词十五首(其十二))写:"观莲太液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作者自注:"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常用满池娇图案。</p> <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白鹭纹碗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存底足和部分碗心,胎色洁白,釉色泛青灰。碗心弦纹内绘莲池白鹭,线条与染色浓淡有致,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喇叭形敞口、细颈,溜肩,垂腹,圈足。釉色泛青灰,青花发色偏灰、颈部绘焦叶纹、变体莲瓣纹,腹部绘还池驾鸯纹,腹底部绘变体莲瓣纹,中间以网纹、卷草纹、连钱纹间隔。口沿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海风行 元青花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元青花横空出世之后,迅速成为影响力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瓷器品类之一。从景德镇出发、经过昌江、赣江进入长江,元青花踏上了前往广阔世界的旅途。沿大运河北上,抵达元大都,深人北方草原与西域腹地;通过海上航线,向东南亚、西亚进发,远者到达地中海和非洲东岸,源源不断地输往域外。循着它的足迹,元代辐射四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徐徐展开。元青花将中国文化与审美风格送往世界,也积极回应着海外市场的需求,承载着文明交流往来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鸾凤纹</p><p class="ql-block">鸾与凤皇均为传说中的吉祥瑞鸟。《说文解字》载:"弯,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山海经》亦载:"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颂声作则至鸾鸟的现预示天下祥和安宁。晋人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传说中的鸾鸟露光彩而隐栖山崖,朝饮清露,日戏云间,晚宿兰池,高洁美好,因此也常用以比喻贤士。鸾鸟,是夫妻忠贞不渝、婚姻美满的象征,常成对出现;或与凤鸟组合,寓意鸾凤和鸣。</p> <p class="ql-block">灵芝纹青花双鸾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撇口,腹部弧形内收,竹节形高足,足端平切,胎质期白坚致,外壁施青白釉,绘双究纹,内口沿及内底施青白釉,分别绘卷草纹和写意菊花:腹壁施卵白釉,模印双龙赶珠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灵芝纹</p><p class="ql-block">灵芝被认为是一种显祥兆瑞的象征,和延年益寿的仙草,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灵芝位列上药中最高品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人们对灵芝的喜爱,寄托着吉祥如意,追求长生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元代灵芝图案被用于帝后服饰,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诏令,禁止民间穿戴灵芝与麒麟、鸾凤、双角五爪龙等图案。在元青花瓷器中灵芝纹较为常见,并且云纹也通常被绘成灵芝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灵芝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撇口,腹部弧形内收,竹节形高足,足端平切。胎质细白坚致,施青白釉。外壁绘缠枝灵芝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腹壁模印双龙赶珠纹,底心绘写意菊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的一种典型器型。</p><p class="ql-block">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有"玉壶买春,赏雨</p><p class="ql-block">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玉壶"比喻瓷壶</p><p class="ql-block">洁白如玉,"春"则为当时酒的名称。宋以来,作为盛酒器的玉壶春瓶广泛流行,后来也因其流畅优雅的形态而被用于插花和观赏。</p> <p class="ql-block">青花孔雀牡丹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通辽市博物馆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微外撇。口径处饰有一周卷草纹,颈腹之间绘缠枝花卉、花间有雌雄孔雀比翼双飞,腹底部饰以变体连瓣纹,胎质灰白坚密,釉色光润,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淡雅,</p><p class="ql-block">1977年通辽市库伦旗奈林穆白庙子大队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意云纹</p><p class="ql-block">如意云纹又名"云头纹",形状对称,似如意的头部,融合了云纹、灵芝纹的特征。倒置时又被称为"垂云纹"或"云肩纹"。云肩在元代是流行的衣物装饰部件,《元史·舆服一》记载:"衬甲,制如云肩……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布海内</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瓷,在国内至少半数的省级行政区已有出上,东北至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兰浩特市,南至南海西沙群岛海域的永乐群岛,西至伊犁河谷西北部的霍城县,以江西省及周边地区、元大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区最为集中。这些出土地点既反映了元青花瓷在当时的流布区域,又帮助我们勾勒出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外运轨迹﹣﹣由昌江经赣江人长江后,一方面通过海路销往广阔的海外地区,另一方面通过大运河运抵元大都一带,进而输往更深的草原腹地乃至西域地区。</p> <p class="ql-block">青花"寿"字纹杯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存底心与圈足,底心写"寿"字。</p> <p class="ql-block">青花菊纹"寿"字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撇口,腹部弧形内收,釉而泛青灰色。外壁绘菊花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底心写"寿"字。</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残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存颈部和部分腹部,附着有大量凝结物细颈,溜肩,垂腹施青白釉,青花发色偏灰、颈部绘蕉叶纹与变体莲瓣含莲花纹,以一圈回纹隔开,腹部绘云龙纹,腹部颈部之间有一圈卷草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原陶瓷之路 集宁路元窖藏</p><p class="ql-block">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来自全国不同窑口的金元时期瓷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质量之精,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前所未有,足见此地是草原陶瓷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中转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土元青花瓷最多的窖藏 高安元窖藏</p><p class="ql-block">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县城南一基建工地发现大型元代窖藏,清理出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四个窑口的总计约240件元代瓷器,其中青花瓷器19件,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出土元青花瓷数量最多的古代窖藏。不仅有盖内及器底墨书《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青花梅瓶、描画三爪云龙的大型青花盖罐,也有绘花写诗的青花高足杯、仿青铜礼器造型的青花觚等,为世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渡重洋</p><p class="ql-block">元朝依托其广阔的疆域,建立起辐射亚欧大陆的交通网络,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诚如元人所言:"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之利,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广州等重要港口设立市舶司,颁行全国统一的市舶条法,将海外贸易纳人国家管理的轨道。瓷器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外贸商品,源源不断输往域外,为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人。目前海外已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处遗址发现元青花,近者以东亚、东南亚地区分布最为密集,远者可达红海沿岸、地中海东岸和非洲东海岸。受国家交往需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出土青花瓷器风格不一,展现出重视消费市场实际需求的瓷器产销模式。元青花既是中外交流、贸易互市的载体,亦是其产物。</p> <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鸳鸯纹高足碗</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直口,圆腹,竹节形高足微外撇。胎釉白中泛灰,釉面失光。外壁绘缠枝莲纹和变体莲瓣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底心绘莲池鸳鸯纹。</p> <p class="ql-block">陕西横山罗屹台村元墓壁画夫妇并坐、奉茶进酒图,图中出现了盛放食物的高足碗</p> <p class="ql-block">嵌银铜高足碗,13世纪伊朗,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折枝菊纹双系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短颈,圆肩,鼓腹,撇口,肩部两侧置对称圆环系。腹部绘菊花纹,并有联珠条带装饰。</p> <p class="ql-block">青花贴塑螭龙云纹方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器身四方形,方口,肩部饰有贴塑螭龙,釉色青灰,外壁绘如意云纹,并有联珠堆塑装饰。</p> <p class="ql-block">青花贴塑螭龙菊纹方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器身四方形,方口,肩部饰有贴塑螭龙,釉色青灰,外壁绘折枝菊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外重要的元青花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托</span>普卡帕皇宫的元青花收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收藏着40件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为世界之最。其中包括大盘、大碗、大罐、梅瓶、葫芦瓶、四系扁壶、玉壶春瓶等,器形恢弘,工艺精良,清晰地展示了元代景德镇最优质青花瓷器的面貌。博物馆的前身即托普卡帕皇宫,是15世纪至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这里收藏的中国瓷器多达万余件,年代涵盖元、明、清三朝,以龙泉和景德镇瓷数量最多。六百多年来中国远销西亚的各类瓷器,几乎都可在其中找到代表作。这些瓷器被用于净身礼、仪典、宴饮或宫廷厨房烹饪,多为精工细作的大型器物,符合奥斯曼人的品味和使用习惯。</p> <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的陈列和中国瓷器展厅</p> <p class="ql-block">阿德比尔清真寺的元青花收藏,阿德比尔清真寺建筑群位于伊朗西北部的高原上,是伊朗萨非王朝(1501-1736年)为了纪念先祖谢赫萨菲.丁所修建。萨非王朝第五任沙阿(皇帝)阿巴斯一世在位期间,在这里重新设计、整修了著名的"瓷宫"。瓷宫内壁设置有数以千计不同形状的壁,用于陈放阿巴斯一世在1611年9月捐赠给神庙的一千多件宫廷珍藏中国瓷器。萨菲帝国崩溃后,这批瓷器经历了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多数仍幸运地留存至今,主要收藏在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32件元青花瓷,与托普卡帕宫藏元青花瓷风格基本一致,主要器形也大体相同。它们通过赏赉、贸易等途径来到这里,见证了14世纪元朝与西亚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阿德比尔寺瓷屋内教士与仆人们</p><p class="ql-block">和放在地上的瓷器合影(1896)!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伊朗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馆内藏有中国瓷器的展室</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竹石蕉叶纹大盘</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凤凰杂宝纹菱花口大盘</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耳罐</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麟凤花卉纹四系扁壶</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是陶瓷史上一座宏伟的高峰。历代传承的制瓷技术,经过工匠的创新突破,至此大放异彩。本地的瓷土与远道而来的青料,在窑火烧炼下成为一体。不同民族、众多国家的文化,被广泛地吸纳运用,融合为元青花独树一帜的美学。沿着辐射欧亚的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元青花的影响力不断向世界流播。</p><p class="ql-block">通过沈阳博物馆的元青花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有陶瓷的工艺与艺术,还有其背后时代的恢弘气象,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元青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谐交融的丰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