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在衡阳市的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我家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它离衡阳市花鼓戏院并不远。那时,邻里关系十分紧密,我们有一个老街坊,他就是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的一名普通演员郭朝曦。郭朝曦老师在剧团里主攻丑角,但他也兼唱小生,他就像一颗温暖的星星,以自己的魅力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又十分谦和,邻里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拘谨,都直呼他的大名。</p> 那时的我还在中学的校园里求学,郭朝曦老师大概三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别看他已为人父,却有着一颗不老的童心。他对我们这些小孩子充满了耐心与喜爱,每次见面都会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那种亲和力就像是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在孩子们的眼中,他简直就是当之无愧的孩子王。 我们家后面便是郊区,那里宛如一幅田园画卷,有大片大片的鱼塘和菜地。每到这个时节,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有一次,郭朝曦老师突发奇想,要率领我们几个小男孩去体验钓鱼的乐趣。大家都兴奋极了,一路欢呼雀跃地出发了。可到了地方,我们却发现他并没有带钓竿。正当我们疑惑不解的时候,郭朝曦老师却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只见他先是带着我们在鱼塘边悠闲地晃悠着,像是在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猛地一下钻到塘边的水草角落里,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三两下就拽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黄鳝。我们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张大了嘴巴,眼神里满是崇拜。可这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他的操作更是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只见他的手在水塘里摸索了一会儿,竟然摸到一条大鱼,然后就像变戏法一样,把鱼塞进了裤裆。他那滑稽的样子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就这样,我们跟着郭朝曦老师满载而归。回到家后,他又开始展现他在花鼓戏方面的才华。他一边哼唱着花鼓戏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一边熟练地处理着鱼,给我们煮鱼。屋子里弥漫着鱼的鲜香和花鼓戏独特的韵味。不多时,一锅香喷喷的鱼就出锅了,我们在他家里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鱼大餐,那种幸福的感觉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在他的影响下,我对花鼓戏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喜爱。那时,我们特别渴望能看到郭朝曦老师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来说,买戏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我这个调皮的孩子动起了歪脑筋。我跑到剧院售票厅,小心翼翼地捡了一张别人丢弃的废票和检票联,回到家里后,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仔细地把它们粘连起来。为了让这张票看起来更像真的,我甚至用针在粘连处一个一个地戳洞眼,经过一番精心“改造”,猛的一看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到了晚上,我和隔壁的发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起去到剧院。到了检票口,我的心就像揣了一只小兔子,蹦蹦直跳。检票员接过票,撕掉了检票联,可按照规定只能让我进去一个。我急得脱口而出:“叔叔,我们是郭朝曦的好朋友,又是他的邻居,今天我们是一定要来看他的演出的,您就让我们进去吧。”检票员看着我俩那纯真又急切的眼神,犹豫了一下,竟然放我俩进去了。那晚,郭朝曦老师演出的剧目是《蔡坤山耕田》,他扮演蔡坤山,把蔡坤山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那一幕哭戏,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感染力,仿佛他就是蔡坤山本人,我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心里满是对他的敬佩。从那以后,因为他,我对花鼓戏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 时过境迁,几十年就像一阵风一样匆匆而过。如今,郭朝曦老师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现在想来,似乎想要看到一场花鼓戏变得愈发困难了。花鼓戏这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下被冷落了,被边缘化了。 花鼓戏的振兴迫在眉睫。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不仅仅是演员或者文艺团体的事情,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营造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大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广力度,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花鼓戏等这些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演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花鼓戏的传承发展中来。另外,在宣传推广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花鼓戏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让花鼓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