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三线(续集9)我的后青春时代

陈志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前言:净水剂厂的接手,是昌恒国贸的一次重大失策。因为别人不可能把一个即将投产的经营成果,拱手让给别人。这中间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原因。我作为投资人的代表进驻厂子,就分明是和原厂领导班子成员有此格格不入。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我的后青春时代(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九回 先天不足屡遭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后天缺陷难弥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到净水剂厂上班,比往常多了三倍的路程。每天司机提前半小时到家门口接我,然后绕外环去北郊,要辛苦的多。中午在厂里的食堂就餐,厂里的领导层,包括我一共六个人,设有小灶,小包间里一張圆桌六把椅子,经常边吃边谈工作,倒也方便可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凡事儿不能只看外表。驴粪蛋子外边光,里边裹着烂草糠。你不深入进去,你根本发现不了问题。你要剥茧抽丝地去深入考察,就会让你惊出一身冷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仔细认真地查阅资料,发现这个净水剂产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处在试验室的研发阶段,根本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张厂长保险柜中珍藏的神密的粉末,只是南京化工研究院凌工和他的学生们用烧杯和试管做出来的试验品。根本还没有走出试验室,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生产的初试和中试阶段。就一下子要建成年产百万吨级的絮凝剂生产厂。咱不说它的工艺过程合不合理,就是这三条大转窑能不能联动转起来都很难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把我的推想和张厂长,吴工说了,他们说也有这个担心。只是没和南京化工院的凌工讲。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上!我们决定一步步来。所有设备都要先经过单体独立的冷试车。然后,独立窑体系统的联动试车,再后进行三组转窑空转联动试。进行三次联动冷运行试车后,组织全系统热运行联动试车。最后进行投料预生产试车。每个试车阶段予计一个月。我起草了工作规划,经厂部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呈报各方董事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单体设备试车的这一个月,在春末夏初,设备制造厂家也派人来指导试车,单体冷试,一般不会出大的问题,听听声音,调调间隙,注注润滑油,紧紧罗丝帽。刚好一个月,从头到尾试了一遍,开了个总结会,同时宣布下个月进入联动冷运行试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三座大转窑,联动试车。就象三条巨龙云中翻滚,震耳欲聋。对面喊话,只见张嘴不听人声。连续空转了七十二小时,就发现了窑体内部的耐火砖内衬发了松动。停车进入窑内观察,前后两个10米长的窑衬相对好些。中间那个18米长的大窑内衬松动厉害,砌筑耐火砖的填充材料,全部松动。耐火砖也大都移位或者脱落。不进行重新修筑就无法向后开展试验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查其原因,主要窑体太长,已达18米。只有中间一个动力齿轮启动。中间启动后,两端的窑头才受力转动,造成了中间和两端的趋动的不同步,形成了窑体的扭曲。这种力量造成了内衬砌筑的耐火材料和耐火砖的扭力松动。窑内的耐火材料内衬是高温烧结的工艺要求。没有内衬的保温效能,就不能完成或实现原料(绿矾)焙烧结晶的化学变化。实验还得往下进行,就必须先把大窑的耐火内衬做好。于是我立刻到洛阳找专业的筑炉公司,请师傅到厂来砌筑窑体的内衬。把损坏的内衬全部拆除清理,请了六位专业师傅轮班儿干。我们的工人也分三班作业,和泥搬砖运材料。苦干了半个多月,又凝固了半个多月。看看达到强度后,决定继续进行联动试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南京设计的这套生产工艺,一旦开车生产,就必须不停地倒班生产,一般情况下,三个月才能熄火停车检修一次。前段试车,一般都是在白天。现在的联动试车,必须按照生产的状态,进行整套设备的疲劳实验。所以,这一次的联动试车,整整开了一个星期。试车还没结束,附近农村的村民代表就找上门来了,说你们厂的机器动静太大,特别是到了夜里,轰隆轰隆的象过火车,让人睡不着觉。要求停止试车,要么厂子搬走。我们请乡里的干部做了许多安抚工作,才得以继续试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次联动试车,设备还没出大毛病。但这只是冷试。我们的生产是在超高温状态下进行的。下一步必须进行的就是点火热运行试车。我安排供应科,采购了百十吨的原料和几十吨精煤,为工人发放了新的工作服。预祝联动热运行试车能一举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这一套高温烧结生产工艺,并不先进。由于当年还没有天燃气。那么就必须供煤给煤气炉,经煤气发生炉燃烧来生产煤气,然后才能用煤气烧窑。两个窑是明火,一个窑用余热。即繁琐又复杂。为了进行热运行试车,又是检查设备,又是备足材料,又是排班编组,定人定岗。一切准备就绪了,单等董事长一声令下,点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想得有些过于简单了,事情根本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行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煤气发生煤点火是第一关。它能不能发生煤气,能发生多少煤气?煤气质量如何?能否满足三个大窑的供给?光这个炉子就摆弄了一个星期。炉子厂家的师傅,跟着班的参加调试。光调试炉子,买的二十吨精煤都用的差不多啦。我又通知煤厂抓紧送来两汽车。煤气生产正常了,就要点火烘窑。把窑头的煤气喷嘴儿打开,点着。一点儿一点儿的调大,升温。窑体升温,每小时只能上升度。要达到生产温度三百度,光升温就需要几天。这几天,拉来的两车煤又快没了。再拉两汽车。三个大窑点火空转,一天就得几千度电。好容易升到了三百度,从窑口和观察口往窑里看,通红通红的,离几米远都把脸皮烤得生疼。南京凌工决定,进行投料试生产。原料车间的铲车和皮带运输机,一下子都动了起来。提升料斗终于把第一罐原材料,投进了烈火熊熊的大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偷偷地看到,一丝喜悦从凌工的脸上掠过。可我的心一直仍在悬着,生怕哪个环节再节外生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原料陆陆续续地投进,经过一号焙烧窑的炼制,从窑尾淌出来通红透亮的半液态的物料,顺利地进入二号大窑。二号窑的窑温更高,可以达到四百五十度。物料要在窑体内运行两个半小时。,从窑尾出来时已经是晶莹的颗粒。随即进入三号窑,这座窑是余温窑,没有明火。用前两个窑的余温,促使原料颗粒裂变。等再从窑尾出来时,它已经变身成了银灰色的微颗粒晶体。和张厂长珍藏的实验室样品,一模一样。送到省化工产品质检站进行成份化验。完全达到样品的品质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人们都常说世事难料,好运气会这么幸运地降在我的头上吗?难说!且听下回分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