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江南风

2024年摄于山东。 威海海滨。 威海旅游码头,由这里乘船去刘公岛20分钟。 乘船前往刘公岛,海鸥绕船追逐。 刘公岛,距威海市区2.1海里,面积3.15平方公里,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在岛上设电报局、水师学堂、北洋海军提督署,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刘公岛包括威海卫被日本强占,1930年收回。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刘公岛,直至1945年战败。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牌坊。博物馆历史建筑有:北洋水师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龙王庙、水师学堂、旗顶山炮台等。 海军公所(北洋海军提督署),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指挥机构。 日岛炮台地阱炮、炮架,口径20厘米,仿英国阿姆斯特朗式,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中,萨镇冰率水兵防守日岛炮台,击中日舰多艘,该炮也被日军火炮击伤。 礼仪厅,北洋海军恭迎上谕圣旨、举行会见活动重要场所。1891年、1894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两次来威海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厅内宣读上谕、接见北洋海军副将以上高级将领。 北洋海军总查公事房。琅威理,英国皇家海军军官,两次受聘为北洋海军总查(1882一1884年、1886一1890年),协助海军提督丁汝昌管理训练舰队,因纪律严明,深得丁汝昌的信任赞誉。 海军公所内庭。 议事厅,北洋海军举行军事会议场所。厅内复原1890年6月北洋海军军事会议,提督丁汝昌居首,右侧分别是总查琅威理、林泰曾、邓世昌、叶祖珪、邱宝仁、黄建勋;左侧分别是牛昶昞、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林履中。将领穿着1890式军服。 北洋海军提督公事房,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办公场所。室内陈设办公案具、王命旗牌、麒麟屏风、北洋海军青龙军旗、五色团龙提督旗等。麒麟是清朝一品武官补子图案。 提标督队官公事房。提标督队官是海军提督的参谋侍从副官,提督率舰出海时,由提标督队大副、二副管驾旗舰,发布提督行船号令。 总理全军营务处,负责随同提督监视舰队操练、核记官兵功过、稽查全军粮饷收发、总管全军资俸名册。该室是提标军参将严道洪的公事房。 稽察全军轮机事务处,总管北洋海军舰船轮机养护、舰船修理事宜,以及舰船管轮军官的考核、升降、调换等事项。 祭祀厅,北洋海军祭祀天后的场所。厅内居中供奉“天上圣母”神像,神像两侧陈设北洋海军舰船模型,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 北洋海军出水文物展。济远舰主锚、吊艇杆,1988年于旅顺口打捞出水。 “济远”舰主炮,属德国克虏伯1880年式210毫米口径后膛炮,1986年在旅顺口外海域打捞出水。<br> “济远”舰,德国近代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刘公岛保卫战。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日俄战争中,1904年11月30日在旅顺外海触水雷沉没。<br> 济远”舰主桅,钢制,原高度18米。历史上,主桅的上端设有桅盘,内部安装一盏照度为二万枝烛光的电力探照灯,并装备1门37毫米口径五管机关炮。1988年打捞出水。 打捞出水的4.7英寸口径速射炮。 英国皇家海军白头鱼雷,20世纪2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军舰所装备,是近代鱼雷向现代鱼雷发展的标志性型号,直径450毫米。 北洋海军时期的各类炮弹,均出土于威海各炮台遗址。 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生平图片展。丁汝昌(1836 -1895),安徽庐江人,北洋海军提督,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895年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每逢节令,北洋海军官兵与岛内居民至此祭祀祈祷。甲午战争后当地居民于此祭祀丁汝昌,故又称“丁公祠”。 威海水师学堂,1890年建成开学,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兼任学堂总办,第一届招收驾驶学生36名。 总办会客室。 委员公事房。 总教习公事房。总教习郑汝成,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1886一889年留学英国。 洋文教习马吉芬,1882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甲午战争期间,上“镇远”舰参加黄海海战,身负重伤,头部留有弹片。不久归国,因不堪伤痛折磨,开枪自杀。 课室。 水师学堂课程,内堂课目有:国文、英国语言文学、各国地理大要等16门;外场课目有:单人教练、步兵操法、舰炮操法等18门。 教习与学生宿舍。招收海军学生条件,须身家清白,身无废疾,耳目聪明,口齿清爽,文字清顺,年在十四岁以上十七岁以下,已读二三经,能作论文及小讲半篇者,准其父母觅具保人,送堂考验。如其合选,留堂习英文三个月,由堂中总办大员甄别,择其聪俊者留堂肄业,名为海军官学生。 水师学堂戏楼,建于1890年,水师学堂附属文化娱乐设施。 英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1898-193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与刘公岛期间,每年夏季,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皆来此避暑、训练,该建筑为其海军陆战队营房。 旗顶山炮台,位于刘公岛最高点旗顶山,始建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设口径24厘米平射炮4门,速射炮3门,行营炮2门。地下通道全长260多米,通往各炮位。 24厘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 炮台上眺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