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15-2甪直古镇,放慢脚步:慢品人间烟火,闲观小桥流水

玮祎

<p class="ql-block">在甪直古镇,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里的生活节奏,看着清澈的水流潺潺流过,感受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甪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以河多、桥多、巷多而闻名,被费孝通先生赞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甪直古镇游客中心合影打卡。</p> <p class="ql-block">甪直位于苏州东南18公里处,与苏州古城同龄。古名甫里,其中古镇区面积约1.04平方公里,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走向酷似"角"字,又相传有神兽"甪端"落住于此,故清代改称甪直。</p><p class="ql-block">踏入甪直古镇,就仿佛走进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那纵横交错的河道,就像一条条银色的丝带,把整个古镇串联起来。沿着河边漫步,看着那乌篷船在河面上悠悠地划过,船桨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光芒,感觉心都跟着静下来了。河两岸的古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透着一种古朴的美。时不时还能看到有居民在河边洗衣洗菜,那欢声笑语,让这个古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甪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整座雕塑高6米,由花岗岩石围绕而成。</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仿佛穿越时光的轻纱,静谧中绽放着古老的韵味。</p><p class="ql-block">梦里水乡,是甪直古镇的诗与远方,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p> <p class="ql-block">甪直镇真的被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一点也不夸张!景区里的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王韬纪念馆等景点,每一个都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船娘着当地妇女的服饰,给人以穿越空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粉墙黛瓦老宅,步步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甪直古镇,那种“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浓厚水乡气息就扑面而来,真的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这里简直就是“中国古桥博物馆”,每一座桥都有着它独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兴隆桥,又名陈家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span>位于南市牛场弄南,现万盛米行景点北侧,跨南市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以青石做料,武康石做墩,花岗石做级。</span>该桥的名字寓意“生意兴隆”。因镇上的居民大多数是做生意的,当然希望生意兴隆、红利滚滚。带着美好的愿望跨上兴隆桥,多一些寄托,沾染些福气,是极好的。</p> <p class="ql-block">正源桥虽然不是古镇中最漂亮,最古老的桥,但目前可以说行车走人最多的桥,因为它是晓市路至育才路穿越古镇的主要道路。</p><p class="ql-block">进利桥位于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清道光年间建。该桥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各种船只在此交会穿行,非常热闹。进利桥是甪直古镇里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堪称一座有故事的桥。…</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古桥横亘在河道上,串联起河岸两边人们的生活。古镇原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这些桥不仅带给我们美好的风景,更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水多、桥多,又被人们称为“桥都”,桥是甪直古镇永恒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大部分古桥建于明清时期,也有部分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形态各异的古桥,是甪直的文化“名片”。流水低吟,桨橹浅唱,甪直的桥所承载的不止是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眼里的风景,它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时间的沧桑变化,以及小镇人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步调。</p> <p class="ql-block">多孔的大石桥、小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装饰性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姐妹桥等造型各异的古桥,展现了精巧的建筑工艺,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小道旁,东西跨于塘河上的三元桥以及万安桥是“三步二桥”的代表。三元桥的桥联曰:“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领斗鸭挹清风”,是双桥胜景的绝佳写照,站在桥上,两湾绿水交汇,手摇橹船从桥底缓缓驶过,一张一弛之间尽显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锦衣、青靛…许多美好,其实就藏在这样平凡的日子里。如同阳光穿过斑驳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登上一座座古桥,俯瞰古镇美景,看舟行水面,赏波光粼粼,这雅致的江南风韵,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群友抢拍的一张照片,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王韬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原为清道光年间沈再先老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纪念馆分为三个部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王韬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的传奇一生。他出生于甪直一个书香世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王韬曾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坚持批判现实,提倡西学,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设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以及康有为题赠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纪念馆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思想的碰撞地,详细记录了王韬的思想历程和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曲折蜿蜒的街巷,盛放着水乡的慢生活,漫游其中,边走边逛,与甪直的人文历史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青石街道,幽深小巷,甪直无处不透露着江南的温婉与精致。古镇内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辈出,是人杰地灵的江南宝地。</p> <p class="ql-block">万安桥,叶圣陶小道</p><p class="ql-block">魅力甪直,桥桥相望,古韵悠然。永宁桥、和丰桥、进利桥、兴隆桥、寿昌桥……名字里就散发着安康祥和的盛世风味。</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大大的铜钱模型,来,钻个铜钱眼,财迷一哈</p> <p class="ql-block">沈宅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现存五进,依次是门厅、轿厅、仪仗厅、主厅“乐善堂”、楼厅。沈柏寒年轻时曾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创办甫里小学,聘请地方上的开明人士为教师,开设语文、数学、史地、图画、修身等课程,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来。他还创建了培本幼稚园,为甪直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厅、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沈宅原建筑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约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沈氏原为富豪,房产广布,清末民初以来,俚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宅由于墙门、仪仗厅、大厅、乐善堂、书房、楼厅等组成,建筑典雅,装饰洗炼、雕刻细致,是典型的苏式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窄巷弯曲如画,青石板路上时光已然凝结,每一步都是沿途的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书院,门上大书一幅对联:“堂堂开明人,俯仰两不愧”是叶圣陶的亲笔~</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处,几处斑驳的老房子散发出古老的岁月味道。</p><p class="ql-block">甪直古镇的冬日暖阳,就像祖母的小脚炉,无声无息却能点燃心底最柔软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甪直镇水道驳岸及古桥,地上石头刻有“金银宝库”,啥意思?</p> <p class="ql-block">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岁月沉淀下的悠然,都成了一种让人安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磨太太的理想生活”,我在等风也等你…</p> <p class="ql-block">香花桥位于保圣寺前,香花弄南端,始建于清乾隆之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单孔石拱桥造型美观,弥漫着温馨与浪漫,常吸引游客驻足留影。居中的四根望柱上各雕着一头蹲坐着的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给桥增添了几许灵动之气。</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古朴的石桥橫跨在波光粼粼的小河上,映衬出甪直古镇的雅致氛围。</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寺内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代建筑天王殿、清初铸铁大钟,而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的罗汉塑像为镇寺之宝,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西院,有碑廊、唐代诗人陆龟蒙墓及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纪念馆。寺内的千年银杏、百年枸杞和紫藤,并称"古木三绝"。</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七椁。单檐歇山顶,简瓦覆盖。戗角起翘,轻巧若飞。微有"侧脚"的角柱和"四铺作插昂"斗拱,仍存宋代建筑遗风。而浮雕"神童牡丹"纹饰的</p><p class="ql-block">覆盘式柱础,系宋代原物。该殿是研究明代建筑的绝好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江南千年古刹甪直保圣寺有“三宝”和“三绝”,“三宝”是三百多年的大铁钟,唐朝的青石幢,宋代的幡杆夹石;“三绝”则是三棵1500年的银杏树,百年的枸杞树和百年的紫藤,当然更珍贵的是被日本人觊觎的罗汉塑壁,是塑圣杨惠之独创的,整座墙壁俨然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第一宝:唐朝的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保圣寺的经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细看起来,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第二宝:大铁钟。保圣寺的这座钟位于古物馆庭院东侧,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保钟顶是龙钰,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据考,此钟为明末清初重铸,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三宝:宋代的“幡杆夹石”,也称旗杆石,康武石质,为宋代遗物。夹石高2.81米,厚0.37米,宽0.64米。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传旧时夹石间竖10余米的幡杆,悬挂旌旗灯笼,迎风招展,彻夜通明。每逢庙会,乡民云集,寺内晨钟暮鼓,烛明香绕,寺外艺人献艺,商贩叫卖。</p> <p class="ql-block">一绝:三棵1500年的银杏树。保圣寺西院内矗立着三株高高的千年银杏树,两雄一雌。其中一株银杏树在斗鸭池东侧,高逾15米,腹中寄生枸杞树。西侧两株银杏,其一,树腹寄生榆树,犹似“怀中抱子”,奇景妙趣,实属罕见。春日草长莺飞的时节,可见折扇形的银杏叶与西昌的榆树叶迎风共舞,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p><p class="ql-block">二绝:百年的紫藤。保圣寺古物馆至西院过道,有百年古紫藤,主杆粗拙遒劲,枝繁叶茂,浓荫如云,“蒙茸一架自成林”。虬枝交缠攀援,藤蔓弯曲回绕,似灵蛇相戏,如蛟龙飞舞。暮春时节,串串淡紫色蝶形花朵,烂漫绰约,引人驻足。老藤新枝,年复百载。</p><p class="ql-block">由于目前是冬季,所以没注意看这两绝(从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第三绝:百年枸杞,红红的果实结满了树枝,很好奇在江南怎么枸杞也能生长呢?保圣寺内共有四株枸杞树,作为爬藤植物,皆百岁有余,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的稀之物。老本枸杞,穿云裂石,垂持于湖石峰顶。初春银枝隐翠,盛夏紫花争艳,深秋红果漫冠,寒冬苍藤抱石。一木四季成趣,韵致横生,耐人细细品味。在阴湿多雨的江南水乡,百年枸杞成活至今,并且枝繁叶茂,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另一大文物~罗汉塑像,据《吴郡甫里志》载,保圣寺由梁武帝萧衍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据保圣寺罗汉塑像风格判断,为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保圣寺大殿半边坠塌,塑壁散落于地,半数罗汉被毁,仅存九尊罗汉塑像。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929~1932年),在保圣寺大殿原址上新建罗马式古物馆,将残存的九尊罗汉塑像移置其中。它们形神兼备,衣饰细节栩栩如生,端坐在怪石嶙峋、云海翻涌的海山之间,艺术价值无双。</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罗汉塑像现存布列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四尊,居中为达摩像,结跚趺坐,闭目顿首作禅定状。其右侧二尊,近者伏虎罗汉,结跚趺坐,袒胸披袈,双目及两臂全毁。远者智真罗汉,身着袈裟,结跚趺坐,双手扶膝,神态安详。左边一尊为降龙罗汉,双腿盘曲,神态威武。中层一尊为袒腹罗汉,依岩而坐,袒胸露腹,神态坦然。下层四尊,左边一尊为沉思罗汉;中间两草为听经、讲经罗汉,成一组,相对而坐;最后一律为尴尬罗汉,身着袈裟,结跚跌坐,柄臂上弯,双眉倒挂,络腮胡须,口微张,似笑非笑作尴尬状。</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历史悠久。自殷墟出土的简单柱础,在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下,经唐宋成熟鼎盛期发展到清代的鼓墩形柱础,可以看到也有一个随朝代渐进,从粗硕到细腻、从简朴到华丽、从取材青石到取材花岗石演变过程。现今遗存的古建筑柱础,清代居多,明代次之,唐宋时期稀少。这里陈列的均为宋代柱础(是保圣寺原大殿建筑遗物),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尤显弥足珍贵,为华夏之瑰宝</p><p class="ql-block">柱础,位于古建筑落地柱的底端与台基面之间,其功能作用,上可传承屋面构架的荷载,下可阻挡地面反潮波及柱脚朽烂和人为碰损,同时具有提升柱子壮观形态与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柱础造形,多为下呈正方形,上呈隆起覆盆状,故名"覆盆式"柱础,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雕刻手法,采用"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级"、"素平"等宋代雕刻镌规制。纹样装饰为宋代覆盆柱础上通行的"铺地莲华"、"宝装莲华"、"牡丹华"、"写生华"、"连荷华"等。其线条流畅,浑厚大气,古风凝重,韵律深邃。</p> <p class="ql-block">今天返程有点迟了,大巴行驶在高速上已经日暮西下,天边橙红色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到达仙人山服务区已是晚上七点半了,今天去苏州本身路途比较远,加上又游玩了两个古镇,大家很有兴致,不亦悦乎,真是乐不思蜀,忘了回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也算我2024年最后一次出游,再出发将是明年的事了,但愿我身体依然棒棒,保持建康的状态,多多参加徒步活动,身心俱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