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康辉国旅年会 活动精彩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天津康辉国旅年终答谢会在武清区某酒店召开,参加活动的康辉国旅老会员130多人。乘三辆大巴到达武清在进入酒店宴会厅时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份礼品,还给了一张抽奖券。人多但不乱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宴会厅里活泼欢快的音乐充斥会场彰显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宣布请康辉国旅领导讲话,青年的小领导挺能讲,他在康辉入职工作了12年,原来是退伍军人。他侃侃而谈,像拉家常一样发出肺腑之言,请康辉国旅的会员们趁身体还行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他还介绍讲解了康辉国旅今春旅游线路,大屏幕随即打出各线路景点画面,美丽的景色在流动,令人遐想,使人心动……并告知大家可现场报名,交定金就可以现场抽奖,以奖券抵扣旅游费用。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是中老年退休人员,他们都有出门旅游愿望,就看线路、价格及服务是否更合适,往往大家还是货比三家做出选择。这次活动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参加,现场非常隆重,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微笑服务,身体力行,语言到家。就是现场音乐有些太吵,这噪音听得人心跳加速。活动语言套路有点传销之嫌,给人一种虚无飘渺不太靠谱的感觉。也许是老年人受这种刺激太多心里时时设防。因为我和好友是康辉国旅的常客还比较信任他们,如第一次接触就会有看看再说的观望感。</p><p class="ql-block"> 下午安排参观武清博物馆,这是个很好的创意,中老年不仅需要出游也需要文化营养滋补,终身学习是现今社会的必要,文化养老也是我们每个老年人都心里需求。</p><p class="ql-block"> 武清,过去是武清县属河北省管辖,1972年划为天津市。现在已经由武清县改为武清区。在单位工作时曾经不止一次去过,在杨村接待过外地客户去游览“武清小世界”,在雍阳宾馆住宿、开会、接待单位的贵宾。那时候,宾馆设施、交通及服务都很一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武清博物馆,深刻感觉这里的文化事业也在像先进地区一样飞速发展着。武清的古老历史在此处得到充分的展示,从古代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唐宋元明清,一步步走向现代……发展脉络清晰,图解一目了然。因时间关系,参观之事各有爱好,历史文化印记是我好奇和有兴趣的寻祖问踪之事。不到两个小时是不能细细观赏品味的,只能浏览一二,看个大概其。拍了一些照片做个美篇,留下细细欣赏的空间,给更好的了解武清的前世今生做个铺垫。也为喜欢历史文化的美友一个互相交流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吧!那里可以游走几千年的历史空间,让你回到过去,又让你审视现在和未来。以史为鉴可以明心智,走过时空的长廊可以更好的审时度势洞察未来。</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 2025.1.18.</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云南普者黑</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打出景点画面</p> <p class="ql-block">婺源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饭, 十菜一粥,米饭馒头随意,还有饮料和红酒。</p> <p class="ql-block">下午,走进武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四楼的佛首还乡展</p> <p class="ql-block">捐赠仪式</p><p class="ql-block">叶景成先生捐赠佛首仪式</p><p class="ql-block">一佛首回归原乡促进两岸交流一</p><p class="ql-block">天津.武清</p><p class="ql-block"> 叶景成先生捐赠佛首仪式在武清档案局举行</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28日叶景成先生捐赠佛首仪式在天津市武清区档案局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国台办联络局副局长李勇,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华以及天津市有关部门领导、武清区领导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张荣恭、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李建荣应邀出席了此次捐赠活动。</p><p class="ql-block"> 仪式上,武清区委书记张勇、台湾知名人士叶景成分别就成功举办此次捐赠活动致辞,武清区副区长李伯怀代表武清区政府接受了佛首、佛像画册,并向叶景成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及纪念品。活动结束后,参会领导、各界代表及媒体记者参观了佛首陈列室。</p><p class="ql-block">无生捐赠佛首仪式</p><p class="ql-block">日原乡促进两岸交</p><p class="ql-block">天津 捐赠仪式结束后社会各界嘉宾共同参观佛首、佛身。</p> <p class="ql-block">石造佛头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高56公分</p><p class="ql-block"> 此为石造圆雕佛头像,肉髻突出,造型犹如锥状形宝冠,脸颊丰润,眉骨舒缓,双眼细长呈燕尾状,眼睛微张向下俯视,鼻高而挺,唇形平直紧闭,神情沉静而庄重。佛像雕工细致而成熟,五官雕刻比例夸大而集中,属于元明以后佛教艺术的庶民化特征之一,流露出民间真诚而亲切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武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造地藏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宋代﹣明代(公元960-1644年)石灰岩</p><p class="ql-block">高59公分</p><p class="ql-block"> 菩萨像五官轮廓清晰,颇具立体感,雕工细致,装饰华丽,通体仍然保留彩绘的痕迹。头戴高冠,冠后有绑带,冠上装饰华丽,富有层次性,可分为上、下两层,最下层也就是冠饰的最底层为卷云纹,整齐排列,让整个宝冠营造出云气流动之感;上层为连珠纹,以垂直的连珠纹为基础,其间又横挂三重的连珠,运用浮雕的形式,刻画出珠纹本身的造型层次感。菩萨像脸颊丰润,双眉间刻有凹状的白毫,眉势弯弧而下,眼形细长平视,嘴角略显上扬,展露出慈眉善目的样貌,神情泰然而优雅,将菩萨悲天悯人的性格表露无遗。</p><p class="ql-block">武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造佛坐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高108.5公分</p><p class="ql-block"> 此为大理石材质佛坐像,佛头顶上有两层肉髻,螺发为点状颗粒造型,没有任何发纹线的刻划,发髻处有一列连珠纹饰环绕。脸庞丰润饱满,双眼微开,向下俯视,唇形紧闭,展现出肃穆庄严的神态。佛像结跏趺坐姿,一手向下结降魔触地印,一手手掌向上于腹前结禅定印,身穿右袒式袈裟,右肩覆披肩,腹部束紧并结带。</p> <p class="ql-block"> 佛首寻根</p><p class="ql-block"> 捐赠仪式结束后,武清区政府随即成立了佛首寻根组委会,制定了详细的寻根计划书,积极邀请两岸资深佛造像研究专家对佛像进行鉴定,确定其年代、风格、地域等,以缩小佛首寻根的范围,争取早日实现身首合璧,再现法相之美。</p><p class="ql-block"> 经过武清区人民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这批佛造像中,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的明代古佛、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刘氏等造石佛塔,已陆续回到原乡。武清区政府也以佛首寻根工作为契机,致力于将武清建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本厅所展出的石雕佛首、佛像皆由台湾知名人士叶景成先生赠予。在台湾证券、期货金融界担任重要负责人的叶景成先生,二、三十年来陆续收藏了几十尊石雕佛首、佛像。叶先生捐赠的32件佛教艺术瑰宝,净重4235公斤,是在台文物第三次回归大陆,也是两岸文物交流史上捐赠数量最多、年代跨度最大的一次。这批佛首、佛像从北齐到清中期,年代跨度超过1300年。叶先生的捐赠义举不仅对挽救和保护历史文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更展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大爱。</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16日,经过在台文物捐赠大陆申请、审议,最终核准通过的32尊石雕佛首、佛像从台湾桃园空运至天津武清,1月28日,捐赠仪式在武清档案局举行。叶景成先生在佛首、佛像捐赠仪式上说道:"佛身在大陆,我们希望它能够回归,让这些佛像、佛首能够回到它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二楼~武清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1万一千年的)</p><p class="ql-block">刘炳鑫捐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耳蛙纹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p><p class="ql-block">刘炳森折赠</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陶器,分布干黄河上游及其交流疫水、跳河、庄痕河流域,西北至玉门一带,阴河上游的天山、武山及宁夏南部一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p><p class="ql-block">刘炳森捐赠</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大碱厂南辛庄出土</p><p class="ql-block">随葬品,战国早期墓仿铜礼器。</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系壶</p><p class="ql-block">夏商(约公元前21~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刘炳森捐赠</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甘肃河湟一带。</p> <p class="ql-block">双耳带盖灰陶罐</p><p class="ql-block">我团(公元475南221年)扬村房士</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刀币(左面)</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河北 战园时期燕及齐、中山等地傳币,有的为适应燕齐、燕中山贸易借文作"齐化","城白"等不一,当地多处路上此类刀币。</p><p class="ql-block">* 平首方足蔺布钱(右面)</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兰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韩、赵、魏、宋等国的铸币和燕国的某件城邑、楚国北部边境、秦国占领下的市钱地区,都先后协行不同形状标识的平首布钱,币上文字为"蔺"字、系赵国地名,可见当时贸易往来情况。</p> <p class="ql-block">—幽燕故地—</p><p class="ql-block">* 大宫城遗址</p><p class="ql-block">遗址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发现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灰陶豆、壶、绳纹罐、盆、网坠等残片。证明当时当地除有陆地的生产生活,还有水上渔业捕捞生产。</p><p class="ql-block">* 韩营墓葬</p><p class="ql-block">韩营村砖窑厂发现砖室墓数座,出土泥质灰陶罐2个,战国时期刀币残段200余枚。</p> <p class="ql-block">—幽燕故地—</p><p class="ql-block">* 兰城遗址 </p><p class="ql-block">兰城遗址主要分布在高村镇兰城村,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罐、豆残片、纺轮,以及筒瓦、板瓦和双兽纹、山形纹瓦当等。在一件陶罐和部分陶记。片上印有"七年"、"廿五年"等戳记。</p> <p class="ql-block">高领罐</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高村兰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蒜头壶</p><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p><p class="ql-block">馆藏</p><p class="ql-block">酒器,口部蒜头状,细长颈,圆鼓腹,圈足。肩腹部有8组纹饰,蟠纳纹盘旋交连,整体造型规整精美,纹饰细致繁密。</p> <p class="ql-block">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p> <p class="ql-block">秦汉之光</p><p class="ql-block">据典籍记载,武清先秦前为泉州地,属渔阳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改泉州为县、并设雍奴县,后之武清属此二县地。两汉时两县仍属渔阳郡。燕至秦、汉间,泉州县治为今城上村;东汉末因"两震三淤",县治南迁三角淀(今王庆坨一带);雍奴县治西汉时在今大空城(亦称大宫城),因遭海浸兵燹( xian ),东汉后移至今邱古庄南。</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白古屯东马房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仓</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东蒲洼大南宫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仓于战国墓葬中即有少数发现,到汉墓中则出现较普遍。</p> <p class="ql-block">陶豆一组</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高村兰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秦汉之光</p><p class="ql-block"> 东汉砖室夫妻合葬墓,墓葬西室墓壁与墓底均为青砖垒砌,东室则采用板瓦铺砌墓底,东室墓葬尸骨保存完好,西室墓葬尸骨有明显迁葬痕迹。东、西室墓底水平高度不一的现象可能与该墓葬经后期迁有关。另外,在东、西室之间有一个方形孔道,其目的在于希望夫妻死后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灵魂相通。</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崔黄口辛庄寺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俑代人殉葬自战国已盛行。</p> <p class="ql-block">陶屋</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高村兰城出土</p><p class="ql-block">东汉中期以后的墓葬,楼阁房屋等模型大量出土,体现出汉</p><p class="ql-block">代的厚葬之风。</p> <p class="ql-block">千秋万岁瓦当</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黄庄东洲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陶彩绘仕女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刘炳森捐赠</p><p class="ql-block">侍女陶俑身材高挑,袖手而立,宽袍长裙曳地。袍饰有深绛、粉白彩绘。侍女发型正面呈方形,背面梳起成束并有一宽卡束发,卡下又挽起束上,发束向右再向下垂,发型新颖别致。为研究汉代妇女发型、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出土于河北迁安。</p> <p class="ql-block">陶印猎兽纹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乌丸(亦称乌桓)。为运军粮辎重,在县境凿运河。因渠南起泉州县,故名泉州渠。渠水上承潞河,下入鲍邱,沟通众多河流,为后世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及漕运的兴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灰陶彩绘武士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刘炳森捐赠</p><p class="ql-block">此俑应为地下军阵中武士立俑。头戴军帽,着圆领袍服,外罩短袍,彩绘,卷袖,袍下露出靴上裤服。武士右手握空拳半举,左手握拳下垂作持物状。陶俑衣服、帽子上有朱红、粉白等色彩绘。</p> <p class="ql-block">* 内连弧乳钉纹铜镜</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连弧铭文铜镜</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p><p class="ql-block">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忠杨不泄。</p> <p class="ql-block">窖藏铜钱</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东马圈出上</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平郡并入渔阳郡,泉州县撤归雍奴县,郡治、县治均在今邱古庄。邱古庄作为雍奴县治自东汉年间至唐初500余年,其间兼为渔阳郡治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至北齐初迁郡治约百余年。战乱与水患的灾难,让权力中心和人口向相对人口密集、条件较好的雍奴流动,这就更加促进了这一时期武清地区不同族群的融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角淀:武清县志中载有"东汉末移泉州县治于三角淀"之语。三角淀,又县南八十里",约在今王庆坨一带。《燕山丛录》云:"三角淀云是旧城,阴晦堞,市里人物填集。"因为三角淀亦称雍奴水,所以后人也有把三角淀误称雍奴县浸等原因,三角淀在城上之后作为泉州县治从东汉末一直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间曾经历200余年。</p><p class="ql-block"> 邱古庄:大台子城址位于白古屯邱古庄村东南,该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清《畿辅通志》、《大清一统志》均证此地曾为雍奴故治。邱古庄建城后,北魏初始为雍奴县治和渔阳郡治,至太平真君七年泉州撤县并归于雍奴县,县治一并在此,成一时之盛。北齐初年(约550年左右)原设于邱古庄的渔阳郡治远迁到无终县(今蓟县),邱古庄仅为雍奴县城。至北齐末六州大水,邱古庄遂废。距邱古庄数里之南建雍奴县城,即为后称之旧县。</p> <p class="ql-block">铁马金戈</p><p class="ql-block"> 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囚犯禁嫔妃在会同六年(943年)于黄花店建"省抑官",之南建玉皇阁(俗称无梁阁)。阁分福、寿、康、宁四层,高16米,四重出檐,歇山瓦顶,檐脊坐兽昂然而立。大同元年(947年)夏,述律皇太后被终身囚禁于此。后来的元惠宗在至元六年(1340年)也将婶母太皇太后不答失里囚于此,时人称此地为"皇后店"。其后历经兵灾、水患、地震等,省抑宫已无存。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二日玉皇阁遭雷击倾圮,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日重修到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原址重建,但已面目皆非。</p> <p class="ql-block">酱釉四系瓶</p><p class="ql-block">金元(公元1115~1368年)</p><p class="ql-block">杨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武清的前世名为“泉州”这是我不曾想象的,如今找泉州这个地方,眼睛会在中国的南方福建寻找,怎么会是武清呢?</p><p class="ql-block"> 但历史就是不容你质疑,它的确就是历史上的武清!</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历史名人走过的足迹,有他们创造历史文化的业绩保留下来了。沿着这条路我们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泉州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1~泉州侯后燕世祖皇帝慕容垂(?-396年)初名霸,字道业,改名为垂,小字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贵族,慕容( huang )第五子。曾为大将军,征战十载,在枋( fang )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大败东晋桓温的军队。前燕时封吴王。后为太傅慕容评等排挤,投奔前秦。建元中被前秦封为泉州侯。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他乘机恢复燕国,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初称燕王,于384年称帝,386年改元建兴。晚年出兵攻打北魏,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病重,崩于军中。在位13年,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p><p class="ql-block">2~曹魏卫尉田豫</p><p class="ql-block">字国让,曹魏时渔阳雍奴人。年轻时曾附刘备,备视为奇才。后因母老,求归故里。备与泣别。后投公孙璜,不能见用。于是投魏,助渔阳太守鲜于辅,得曹操赏识,任戈阳太守,多立军功;调南阳太守,使一方百姓富足平安。魏文帝六年(225年)奉命征乌桓大胜,获封长乐亭侯。转任汝南太守,加封殄夷将军。太和六年(232年)奉讨公孙渊,击败两倍于他的敌军。朝廷加封他振威将军兼并州刺史,位列九卿之卫尉。他为官清廉,所得赏赐,多分下级官吏将士,礼品均登记入库。晚年请求辞官还乡,上奏皇帝"年过七十而尚居位,辟如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后称病不朝,正始初卒,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3~北魏光禄大夫﹣﹣高闾(?-502年)</p><p class="ql-block">字阎士,原名驴,渔阳雍奴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丧父,博览经史,下笔成章。曾造访大学者崔浩,浩惊讶其才,为改名闾,从此知名。后与高允入宫参与大政决策,赐予安乐子爵位。因徐州功升为侯爵,加封昭武将军。承明初任中书令给事中,将机密诏令交他管理,当时书檄、碑铭、颂文都出于他手。后迁尚书中书监,上奏内政、军事及迁都诸事,颇得皇帝重视。宣武帝即位后,他多次上表让位,皇帝下诏授给他光禄大夫、金章紫绶,让吏部尚书到他家举行仪式。告老东归,帝为之流泪,优抚赐他很多马车、几杖、绸缎、衣服,百官摆宴为他送行。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卒于家。翌年,朝廷加封他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文贞"。有文集40卷,和高允并称"二高"。</p> <p class="ql-block">里老墓志(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1123年)</p><p class="ql-block">高村里老出土</p><p class="ql-block">原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草花草纹四系瓶</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钩窑盘</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河西务孝力出土</p> <p class="ql-block">1~瑞兽葡萄镜 唐(公元618-907年)杨村出土</p><p class="ql-block">2~瑞兽铜镜 唐(公元618-907年)杨村北郑庄出土</p><p class="ql-block">3~许由巢父镜 宋(公元960-1279年)河西务羊坊村出土,铜镜上部为儿座峰峦,山脚下河也人有一人坐于地,右有一人牵牛,两人作对话姿态,从表现形式看是有关许由巢父的故事,镜中左坐者为许由,右牵牛者为巢父。</p> <p class="ql-block">唐风宋韵</p><p class="ql-block">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菱花形镜等以外,还有长方形、鸡心形、盾形(又称桃形)、钟形、鼎形镜和带柄镜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另有宋代的铭文镜。如区内下伍旗出土的"湖州石平郎真青铜照子"铭文镜即是宋代传统石家镜,十分珍贵。故事题材的铜镜有"许由巢父故事镜"等。</p><p class="ql-block">许由巢父故事</p><p class="ql-block">史载尧让天下给许由,由遁去,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听此语,洗耳于颍水旁。被由朋友巢父看见,问其原因,听后巢父指责许由为何不去高岸深谷而到处浮游,实际上还是想沽名钓誉,并认为许由的洗耳之水污了自家的牛口。</p> <p class="ql-block">盛唐天宝更名武清</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元年(742年),雍奴更名为武清。这是武清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关于武清县名的来历,说法一是《郡县释名》中记载:"武清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二是《今县释名》中认为:"清河自章武来,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得名。"据此,武清"名含章武清河,意寓武功廓清"可以从历史意义上概括与诠释武清县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左图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郭子章著《郡县释名》影印件。上载:"武清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为武清之名来源一说。</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彩花卉纹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河西务东西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馆藏</p> <p class="ql-block">—潞水帆樯—</p><p class="ql-block">武清设卫</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在河西务设卫仓:永乐三年(1405年)置北京武清卫经历一员,此前设武清卫;永乐四年二月,命兵部以有罪当谪成者充实新设武清卫;十三年(1415年)二月设武清卫仓;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武清卫储仓移通州,但武清卫仍存、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先后命由江西监察御史协管武清卫和由江西司带管武清各卫。武清设卫,证实了武清地位的重要与提升。</p> <p class="ql-block">雍泉为旧县 浪花淘尽</p><p class="ql-block"> 沧桑百朝兴亡事</p><p class="ql-block">武清建新区 机遇涌来</p><p class="ql-block"> 筑梦千里山海间</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