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我十几岁在初中时就能背诵,至今仍常常不经意间顺口背诵几句。</p><p class="ql-block">最近,我以《沁园春》为格式连续习作了《远航》、《傲立潮头》等几篇诗词。发表后,得到美篇编辑部的鼓励,都被列为“精选”。其实,我习作的兴趣,正是源自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这篇毛泽东《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沁园春》词牌是怎么来的?格律有些什么要求?毛主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沁园春·雪</span>》这首壮丽诗篇是如何公开发表的?发表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边习作边不断地刨根问底。在加深了解其底蕴之后,又反过来更增加了我学习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经考证,《沁园春》词牌最早当出现于晚唐。现在传世的最早《沁园春》词,应该是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但张先的词与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字词镶嵌尚欠精工,意境也有差异,所以后人填制《沁园春》,多以苏轼为正体。《钦定词谱》也是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p><p class="ql-block">《沁园春》平声韵,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堪为千古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词谱》载,《沁园春》为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p><p class="ql-block">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p><p class="ql-block">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前后片结尾并以一字领下四言二句,宜用去声字。</p> <p class="ql-block"><b>词牌格律,大致如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阕</span></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阕</span></p><p class="ql-block">平平(暗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p><p class="ql-block">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即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span></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历史上有许多名作,如北宋苏轼的《孤馆灯青》、《情若连环》、南宋陆游的《孤鹤归飞》、辛弃疾的《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文天祥的《题潮阳张许二公庙》等等,但都比不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沁园春·雪》,虽发表于</span>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但形成却是在1936年2月。</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西省的清涧县城,准备渡过黄河向东奔赴华北的抗日前线。怀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理想,毛主席登上了被大雪覆盖的袁家沟土塬,在勘探地形的同时,欣赏了北国的风光。望着雄起壮阔的雪景,毛主席以伟岸的胸襟和抱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重庆谈判,在此期间与柳亚子重逢。故友见面,分外激动,柳亚子多次向毛泽东呈诗,并索句留念。</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给柳亚子回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还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题写了《沁园春·雪》,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在其编辑的《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上以《毛词·沁园春》为标题第一次公开发表《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后,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中宣部一手策划了针对《沁园春·雪》的反革命围剿,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率先发难,随后一批反动报刊相继抛出一批文章,恣意曲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封建帝王思想,诬蔑人民武装是“草莽英雄”,解放区是“封建割据”。</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人士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见解,对反动文人对《沁园春·雪》的诋毁曲解进行了反驳。这首词引发的笔战,不但轰动重庆,轰动全国,还轰动了海外华人世界。菲律宾《华侨导报》在转载毛泽东这首词时,称赞道:“无论置诸任何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之中,也都是第一流的杰作中之杰作也!”</p> <p class="ql-block">在柳亚子的宣传下,重庆文化界纷纷得知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重庆军政界几乎不知道毛主席会写诗。思想固化的重庆军政界对毛主席的印象,依旧是“草莽”、“匪首”的印象,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直到《沁园春·雪》的问世,重庆军政界才改变了对毛主席的看法,也改变了对共产党的偏见,可以说《沁园春·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党在重庆军政界人士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在重庆引起了轩然大波,蒋介石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此时,毛主席已经离开了重庆,蒋介石的内心仍十分愤慨,面色凝重地对国民党<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御用笔杆陈布雷</span>说:“马上组织一批人批评毛泽东的思想!他这是想要称王称霸,要推翻国民政府!”陈布雷的内心十分清楚,蒋介石这是在嫉妒毛主席,同为领袖的他难以在诗词方面与毛主席相争,才会做出如此狭隘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许多忠于蒋介石的文艺工作者相继跳了出来,各大媒体批评毛主席的文章满天飞。一时间,重庆谈判似乎又在谈判桌外进行了第二轮。</p><p class="ql-block">为了能盖过毛主席的风头,蒋介石又命令陈布雷召集重庆的诗词大家,每人写一篇咏雪词,写出佳作的人还会重赏。</p><p class="ql-block">这一命令传下去后,重庆的各大报纸又开始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沁园春·雪》,但是,均不能与毛主席所著的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不伦不类的咏雪词,毛主席一笑置之。其实,蒋介石也并非一介武夫,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也曾有过雄伟的抱负,更创作过许多律诗。不久后,蒋介石自己也以“咏雪”为题作了一首词,不过这首词不仅辞藻平实,底蕴和气魄也与《沁园春·雪》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就在重庆各大媒体打起“雪仗”时,郭沫若先生站出来发声,他毫不吝啬地在报纸上称赞毛主席和《沁园春·雪》。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彻底心服,并对陈布雷说:“还是就此作罢吧!”蒋介石已然明白,在文化领域,他是比不上毛主席的。</p><p class="ql-block">这首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诗词迅速轰动山城,传遍全国各地,使世人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至今无人能及。</p> <p class="ql-block">“诗言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凝练豪迈、意蕴丰富,是“诗史合一”的革命诗篇。现存于世的毛泽东诗词约有120首,公开发表的约有70首。这座宝库,是任何时候都能予人以精神力量的文艺珍品和力量源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我们当终身学习之。在新的长征路上,学习毛主席诗词能激扬精神力量,使我们始终朝着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一往无前,奋勇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