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赵太侔(1889年-1968年)是中国现代戏剧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早年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是中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赵太侔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范兼英语课。1932年9月,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铸就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晚年对汉字研究造诣很深,写出了《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学术论文。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p> <p class="ql-block"> 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调整院系。9月30日,正式任命他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他非常重视聘请教师,他有一本小册子,专记中国知名学者,或自聘,或托聘延聘,不遗余力。在他任校长期间,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统照等都在山大任职。</p> <p class="ql-block"> 1936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镇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他愤而辞去校长职务,离开山东,改任北平艺专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学校内迁湖南,辗转至重庆。 1939年1月起,他先后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处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参事等职。</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1月复校,国民党政府复令赵太侔为校长。成立文、理、工、农、医五学院,规模扩大。</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大学学生一再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南迁”运动,他对进步师生表示同情。1947年春和1948年秋,国民党在山大两次拘捕了许多爱国学生,他都设法交涉保释,并通过校务会议,决定对被拘捕的学生仍保留学籍,以免日后失学。</p> <p class="ql-block"> 赵太侔校长把学风看作是学校的精神支柱,而好的学风的形成,又必须是校长、教授的以身作则,带动全校员工自我严格、自我追求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他向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王哲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山东大学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学,他应聘为外文系教授。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他留在青岛海洋学院任教,兼任学院的学务委员。他还是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4月24日在青岛附近海面发现他的尸体,死因不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海洋学院于1980年5月22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他的一生给予正确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202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