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出行第100天),阴转少云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这次出行已经第100天了;由于缅北战事,我们不得不从今天起调整行程路线,远离激战地区的边境线;今天还是我们红宝石婚纪念日。 <div><br></div><div>早餐后,退房,加满油。云南省的中国石油,加满20升,每升优惠0.2元,这个加油站还赠免费智能洗车。真实惠啊,点赞了!</div> 今天的目的地是勐糯镇,如果条件允许,再开80公里到永德县。全程约180公里,导航地图预计行车4个半小时。 <div><br></div><div>刚出芒市,驶入<b>象达线</b>,就开始盘山,很烂的路,坡陡弯急(上坡用2或1档,下坡用3档),路面狭窄(会车十分困难)。25公里的象达线,开了50多分钟。开车的人忙够呛,坐车的人吓够呛! 不到11点钟,进入<b>象达镇</b>(隶属龙陵县),遇到几个警察在查酒驾,看来这里早上喝酒的人不少啊。 出了象达镇,就驶上了“正道”<b>G219国道</b>(号称国道之王)。</div> 到段家坝水库,停车休息。不只是人需要休息,车也需要休息。翻山时,海拔超2000米,我的车就又有“高原反应”了哈。 <b>段家坝水库</b>,位于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属怒江水系,2013年6月19日开工奠基。水库总库容1340.2万平方米,控制灌溉面积3.59万亩,设计年供水量1468.3万立方米。水库建筑物有:拦河大坝、导流输水隧洞、溢洪道及输水干渠。 快到勐糯了,时间还不到1点,下公路,找块地方“野餐”,然后继续前行到永德县。 下午3点半,到达永德县,入住酒店。 <b>永德县</b>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是滇缅边境传统通道,境内山多坝少,山地占95%。是中国南药诃子主产地,云南芒果之乡,国家级糖料基地县,省级茶叶、畜牧、商品粮、玉米制种基地,云南省天然旅游风景区。<br><br>永德县世居汉、彝、佤、布朗、傣、僳僳、拉祜等22个民族。彝、傈僳、布朗、傣、拉祜、德昂、佤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br> 到<b>永德文化广场</b>(导航地图推荐必游景点排名第一)。 <b>永德博物馆</b>坐落于永德县城新区,与文化广场、体育馆一起,成为永德文化活动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展区设计面积4200平方米,陈列有各种古生物化石、新旧石器、青铜器、石雕、碑刻、民族服饰及民族工艺品等文物文献3000余件。2010年7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脉、诠释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憾了,已经下班了,不能入内参观了。 往回走的路上,走了1公里多,没找到像样的饭店(有几家快餐小吃店)。我进入一家药店,打听附近有没有可以点菜的饭店,工作人员热情的走到街上给我们指路,附近只有这一家可以点菜的饭店。<div><br></div><div>我们找到了这家店,到后厨点了酸木瓜炖土鸡+清炒碗豆尖。</div> 老板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地方,今天又是特殊纪念日,特意赠送我们一份生日面,谢谢啦! 晚饭后,又逛了两家大超市,主要是买酸奶和水果。今天买了香橼果,我们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据说有止咳理气功效。 这里比七芒市低5度,感觉凉了。 2023年12月5日(出行第101天),雨转多云 早上,离开酒店,去一家缝衣店,更换衣袖的松紧带(昨天傍晚从永德文化广场回来时,发现这家店的)。 然后,导航到耿马县。 <br><br>今天的路比昨天好的多的多了,路面是国道标准,高差也不太大,基本上没有急转弯加上陡坡的状况。 <div>但是,天公不作美,出门不久就下起了小雨,小雨+路面的尘土,形成了稀泥,路面转滑,所以开车还是要小心翼翼的!</div><div><br></div><div>开车的不忙了,但坐车的总指挥还是吓得够呛,无心观美景,无心拍照,因为路边的山体经常有点落石发生。路上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大概比微型面包车小点,估计要3~4吨重吧)躺在路边(不知何时落下的),怪吓人的!道路维护工人在沿着公路清理着落石和泥沙。这条路上车很多,是当地的主要公路吧。附近正在建高速公路,两年后的交通状况就会翻天覆地了! 最美的风景始终在路上,坐车的在恐惧之余,随手拍了几张“大片”!</div> 将近12点,我们到了<b>滇缅铁路遗址</b>。 <b>滇缅铁路</b>的修筑饱含着被压迫的屈辱。1824年到1885年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并妄图修建一条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的铁路,图谋控制西藏、四川,进而控制长江。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提出,由英国勘修滇缅铁路。鉴于中法滇越铁路丧失主权的教训,清政府与滇地士商极力阻止,多次交涉,至1904年,清政府与英国才形成“<b>勘则各出各费,修则各修各境</b>”的共识,至少保住了国门境内自己修筑滇缅铁路的主权。20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b>·</b>实业计划》中描绘了滇缅铁路蓝图,希望通过发展交通,实现实业兴国。 <b>永德县滇缅铁路南汀河忙蚌大桥旧址</b>,现存滇缅铁路保留相对完整的7个古桥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华中、华南大部分城市相继沦陷,广州、武汉等战略要地先后失守,主要沿海港口逐步被侵华日军封锁。当时,国民政府军需物资主要从海路运到缅甸仰光,再用火车转运到腊戍,然后用大量汽车沿滇缅公路运到我国。由于汽车运力小、耗时长、成本高,无法保证军需供应,因此,开辟一条连接缅甸和滇西南的便捷铁路迫在眉睫。<br><br>1938年11月,滇缅铁路工程处调集了中国一流铁路专家,滇缅铁路开始测设。设计路线走向:由昆明向西经祥云、弥渡、南涧,跨澜沧江后进入临沧的云县、永德、耿马,再由孟定清水河口出境,抵达缅甸滚弄,继续往南经登尼(新威),最终接缅甸腊戍,中国境内全长860公里。 滇缅铁路于1938年12月正式开工,历时4年。共征召民工30余万人;完成全线土石方工程量60%,部分路段已具备铺轨条件。其中:工程典型标志之一的永德段南汀河忙蚌大桥,桥墩已成,仅待铺设桥梁铁轨。<br> 正当铺轨在即时,国际局势突变,1942年4 月日军占领缅甸,随后又攻陷了滇西重镇腾冲、龙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胁到整个滇西。为防止日军利用滇缅铁路,当局只得忍痛将西段已修好的路基、涵洞等基础工程炸毁,以防日军摩托化部队沿铁路路基快速推进。滇缅铁路功亏一篑,滇西部分的线路在一片爆破声中化为烟尘。 如今,滇缅铁路已经不复存在了。昔日的路基除一部分为后来的公路利用外,只能在某些地方找到当年残破的隧道、桥墩和依稀可见的路基的遗迹。<br><br>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这一条最终未完成的铁路以及它背后所背负的历史。虽然滇缅铁路功亏一篑,但这段几分恢宏、几分悲壮的历史,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br> 按出行前做的攻略,今天应该去孟定。<div><br></div><div>话说傣族三姐妹:大姐是西双版纳;二姐是瑞丽;么妹是孟定,再是孟定的清水河口岸,口岸通道位于145号界碑旁。中缅边境的口岸界碑仅此一处在口岸外面,游人可以近距离接触拍照,其余的都在口岸内,游人止步。 今天,一路上比较纠结,前几天改了攻略,远离边境线。但今天所走的路,耿马和孟定是共同的线路,在到达滇缅铁路遗址前分岔了,最后还是放弃了孟定,去耿马吧,安全是第一位的。</div> 大约1点半左右,到达耿马县。 <b>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b>,隶属云南省临沧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位于东部与双江县交界的大雪山,海拔3323米;最低处是南汀河与清水河汇合地,海拔450米。县城平均海拔1125米。 入住酒店后,立马直奔耿马民族博物馆。大门紧闭,门前广场有三伙当地老人在打牌,问他们博物馆何时开放?开始,他们都不吭声,后来一老头说,是摆样子的。哦…… <b>耿马民族博物馆</b>是临沧市第一家县级民族博物馆。在原耿马宣抚司署议事厅建筑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建成。2012年4月15日开馆。展馆面积1400多平方米,分6个展厅展出新石器文化、土司制度与文化、记忆耿马老照片、民族生产与生活、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宗教与节庆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七个主题内容,展出实物1200多件,图片200多帧。 <b>耿马宣抚司</b>,云南土司名。明万历十三年(1585)置。治所为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br><br>宣抚司是官署名,是朝廷设置在某一地区的监司机构。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耿马土司府迎耿马大街是三联一面的飞檐大照壁,从左右门进为花砖踏步,设马亭,直通二照壁。二照壁中为正阳门,两侧有蹲狮,左右有侧门,按一定礼仪和等级进出。正面有过道,两侧置花台,楼内高悬世袭耿马宣抚司标牌。通过道往里走为土司大院,正面为石块高砌,红砖青瓦,飞檐抱柱,雕龙彩绘的大殿,为土司议事大厅。大厅两侧和后面有5院瓦房,为土司属官住所。建筑或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或绘制山水、流光溢彩。<br><br>厅内悬挂有文治武功炳焕一时德泽膏润思九勐,崇楼峻阁巍峨千载杰构光华耀六司等对联,反映了耿马这块宝地的富庶和曾经有过的恢弘。<br> <b>耿马土司府</b>既是原来的<b>耿马土司衙门</b>,属于摹仿宫廷式建筑,占地20多亩,由东到西,有照壁、门亭、四合院宫邸等对称排列。建筑或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或绘制山水、流光溢彩。 又去了几个地方转了转。 <b>耿马总佛寺</b>,傣语:洼细利专勐,位于耿马县城郊,属巴利语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间耿马宣抚司罕师.罕谢主持修建,由耿马最高禅师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马土司及其亲属拜佛的场所,又称<b>官缅寺</b>。在耿马南传佛教中属最高一级,称纳扎探。清咸丰一至四年(1851-1854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曾两次重建。<br><br>大殿基座高出庭院约一米,从庭院起步跨数级石阶即可登入厅堂。石阶两旁竖立石狮一对,昂首蹲伏,作守卫状。石础外侧刻有家畜、花卉、龙、凤、狮等浮雕。过去庭院中还建有石塔一座。鼓房内有铜钟一口,高五尺,直径三市尺,重2665斤,上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七年几次丁未仲夏十六旦世袭耿马宣抚司罕恩沛虔诚献”。1988年10月破土动工,对总佛寺进行修葺,1990年4月竣工。赵赴初先生题写寺名“耿马总佛寺”。<br> <b>甘东公园</b>位于震新路团结广场。这里原是一个傣族村寨,1988年“11·6”耿马大地震后,村民迁移,县城建部门就把此地修建成了公园。公园占地106亩,地势北高南低,坡度较缓。<br><br>公园正门雕龙画凤,门上悬挂有时任云南省副省长赵廷光题写的“甘东公园”横匾。公园分五个区域,即休闲游赏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游乐区、动物观赏区、水上游戏区。园内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凉亭、荷花池等20多个景点,<br> <b>泼水广场</b>。 <b>耿马抗震纪念碑</b>,高22米,上层为方形白塔,塔高13米,正面刻有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写的“耿马抗震救灾纪念碑”,整座碑仿傣家竹楼造型,端庄大方,既有傣族风格的古朴灵秀,又有现代艺术的耿马县庄严典雅,是震后重建的新耿马熠熠生辉的象征。<br><br>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4秒,澜沧-耿马发生7.6级地震。21时15分,又发生7.2级地震。澜沧、耿马和沧源三县的十几个乡镇受灾最重。<br><br>该次地震死亡748人,重伤3759人,轻伤3992人。死亡牲畜108头。毁坏房屋412000间,破坏704000间,损坏742800间。直接经济损失275000万元。<br> 晚餐:品尝佤族的羊扒呼+清炒佛手瓜尖。<div><br></div><div>店家不厚道,点菜时的价格,结账时就变了。<br></div> <b>佤族</b>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br><br>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br>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等。“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br> 2023年12月6日(出行第102天),阴转成了多云 早上起来,看天气预报,10点开始,全天下雨,不走了,这住的真不错,早餐也好,续住一天! 早餐后,到附近转转。走了300多米,这不是昨天被导航带着我们开车绕了半天才到达的泼水节广场吗?不靠谱的导航(估计这里外地人来的少,缺少大数据吧)! 道边的树上结了很多的红花,不认识它们(后来,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通过朋友圈告诉我是<b>火焰树</b>和<b>火烧花</b>)。 <b>火焰树</b>(拉丁学名: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别名火烧花、喷泉树、苞萼木、火焰木,是非洲加蓬共和国的国树。为紫葳科落叶大乔木,又名苞萼木,原产非洲,花期冬春之间,花朵杯形硕大,树高约10米,长约10-12厘米,冠幅较大,常作荫庇树或行道树,也适宜公园、社区、旅游区等地种植。细细观之,深红色的花瓣边缘有一圈金黄色的花纹,异常绚丽。中国广东、福建、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均有栽培。<br><br>火焰树的红艳艳的花朵,看起来就像是火焰一般,花期很长,并且株型比较美观,所以它十分适合做观赏树木。<br><br><div>火焰树的果实、根部和叶子都可以入药:果实具有消积止痢,活血止血的作用;根部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子叶则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外敷,能治疮疡肿毒。<br></div> 看看这天气预报,告诉我们10点以后全天都是雨,这么蓝的天,雨在哪儿呢? 今天续住一天还有一个原因:我的身体有点欠安。昨天到耿马后,下午开始低烧。今天状态未见好转,这里的山路弯又弯,带病冒雨走山路,不安全,打住吧!所以就再续住一天,休生养息。 <div><br></div><div>没啥事儿干,汽油刚降价,加油(优惠0.2元/升)+洗车(免费),给云南的<b>中国石油</b>点赞。</div> 下午,去超市补给酸奶水果,我不舒服,坐在门口等着,发现超市里有世界级美食,真牛! 2023年12月7日(出行第103天),阴、阵雨 昨晚,体温超38.5度了,吃药!晚上不到10点就睡下了,连朋友圈都没发! 凌晨,我的被褥全是湿的,坚持到了早上起床。 体温降到37度了(退烧药不吃了,已经吃两粒了)。但今天还是不能离开耿马,今天的天气预报很准,真的下起了阵雨。雨比牛毛粗,但没牛毛密。又续了一天酒店,真是人不留天留啊,只是这里的可看的东西太少,官话叫:旅游资源匮乏! 酒店挂牌是三星,我们给出的评价是:比某些地方的四星的还要强! <div><br></div><div>早餐后,跟服务员商量,给我睡的床换一下被罩和床单,我俩下楼在大堂等着。没一会儿,服务员找到我们,说被芯和床垫都湿了,找了个床垫换上了,但被芯没有备用的,只能等晾干了再套被罩了(下午4点多,服务员过来为我套上了干净的被套)。服务非常到位,建议酒店升为四星!</div> 上午无事,跟老哥儿们微信聊天。最近几个月,不是在景区就是在看风景的路上,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就已经半夜了,难得有闲聊上几句。 <div><br></div><div>这时,电视里播放《人世间》(54集),热播时,看到网上评价不错。已经有四、五年没看电视剧了,也不知道都忙什么去了? 看完第54集,又继续看第55集。看得眼睛湿润。</div> 中午出去找美食,找到一家佤族餐厅,规模挺大,大厅放了十张餐桌(是正常高度的,属于高档餐厅了)。这边大部分餐馆都是矮桌子,坐小板凳就餐。这家佤族风味餐厅不是用菜单点菜,是到食材柜前点菜,不认识柜中的蔬菜,也不知道佤族的烹饪方法,不懂就问呗!服务员说不明白了(讲不好普通话),就把我们推给老板娘了。老板娘没说两句,就不耐烦了,说,东西都在这里,你点什么,我就给你做什么!呵呵,来吧,教练给上课了哈!我跟她说,你去我的家乡旅游,也是不了解我们的食材和特色美食,你一定想问明白了再点菜吧。再说了,我们来你家餐厅不是为了把肚皮填满,而是要享受佤族的美食,要了解佤族的风俗文化,要拍照发朋友圈的,你不能只为了赚钱,你要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佤族有哪些好吃的,大家都来吃了,你不就发财了吗?<div><br></div><div>谁说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非常好使!刚才的霸气,没了!顺利的点完了菜。其中的一道菜是老板娘亲自端上来的,并介绍了制作方法,进步了。 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div><div><br></div><div>木浆子牛肉,小饭豆,杂菜汤。</div> 教育是大事,扶贫不只是给钱,主体的责任重大啊!不是喊口号挂标语。看看这家餐厅的标语多么的正能量,但是,实际上……!有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啊,任重道远啊! 这几天,在当地吃饭(佤族)的经历着实不是太爽。 饭后回酒店,从车里找到了新冠抗原试剂盒,测后的结果是:一道杠,小队长。排除了新冠和流感(前几天劳模测了流感,我是紧随她之后染上的),那就只是感冒了。 下午,体温又到38.6度,吃了第三粒退烧药就完全退烧了! <div><br></div><div>傍晚,出去找夜市,导航找不到,只有向当地人打听。这导航地图(驴友们戏称为:缺德地图)这几天在耿马这一带总是不给力,估计是外来的游客少,缺少大数据吧。</div> 夜市不大,纵深也就30米吧。 有吸眼球的,很有诱惑力。 中午,在那家佤族“大”餐厅,我们想吃“鸡肉烂饭”,老板娘嫌我俩人少,不给做。 <b>鸡肉烂饭</b>,佤族语称"布安纳亚",是佤族菜谱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也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因其比稀粥要稠一些,有经过加工的鸡肉混合,故俗称鸡肉烂饭。<br><br>制作程序为:将鸡在清水中煮熟,捞出鸡,将淘洗好的大米倒入鸡汤里煮,稍煮一阵放入一把酸笋,至大米煮烂,稠度在米饭与稀粥之间,端下盖好。将煮熟的鸡肉撕碎成丝,将备好的薄荷叶、茴香、香辣蓼等切细撤在鸡丝块上,再撤上花椒面、食盐、辣椒面,搅拌均匀倒入烂饭调匀即可食用。<br> 巡视一圈后,回到鸡肉烂饭摊床,点了一份(老板娘说,两人点一份够吃了,分装两碗,还有一大碗免费鸡汤), 去烤鱼摊床点了一条烤鱼。<br><br>又在隔壁摊位点了一份烧豆腐。<br> 一共40元,吃的开心快乐!<div><br></div><div>鸡肉烂饭,网上说是佤族美食。但这家鸡肉烂饭是傣族的,我们在她摊位旁的小桌子吃,老板娘抽空就跟我们聊上几句:你们吃的鱼是我亲妹妹做的;佤族的鸡肉烂饭是硬的……等。非常热情好客的傣族老板娘!吃完饭,我们清理鱼刺等垃圾时,隔壁卖烧豆腐的老板娘主动帮我们,太热情了! </div><div><br></div><div>吃饱饱了,漫步回酒店。</div>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也是操碎了心了,不易呀! <b>洗手</b>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把这件小事做好,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病毒和细菌通过双手进入体内,减少患病,还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我们在云南的很多地方都看到在公共场所、集贸市场、景区区域设置的洗手设施。<br><br>为了方便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大部分洗手点都设置一个成人洗手盆和一个高度相对较矮的儿童洗手盆,样式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br>只有把“小习惯”坚持做好,才能成就“大健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洗手台的安装使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各种传染病毒的传播,更有助于居民群众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习惯。<br> 2023年12月8日(出行第104天),中雨 昨晚半夜后(今凌晨),听到外面一群年轻人好像在集会游行喊口号(声音挺大,但听不懂),而且还在街上来回走动,挺吓人的!不过,我们这街角就是警察执勤岗(其他的县没见过),所以就不太担心了。 实际上,我们酒店旁边(不到100米)就是酒吧一条街。估计是年轻人酒精上头了,就谁都不服了。 早上醒来,听到外面雨声很大,看天气预报,今天一天都是中雨。总说天气预报不准,这次嘎嘎准!又得续住一天了,愁死了! 早餐后,站在酒店楼门口发呆,山区早晨的空气真新鲜啊! 下午,老同学打来电话问侯,谢谢啦。<div><br></div><div>近傍晚,雨停了。到周边走走,活动活动。</div> 一辆接送小学生放学的面包车,从我们住的酒店旁边的道路驶过(驶入后面的军营),车上有4、5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喊口号,非常响亮。前几句没听清,只听清楚了最后一句——走出大山!!!听后,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军营里的孩子还有机会的,父辈已经是军官了。百姓的孩子们呢,只能去践行我们没听清的那几句口号,最终实现最后那句“小目标”了。<div><br></div><div>边疆的孩子,不易啊!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得较晚,刚刚脱贫,孩子们受了教育后,视野开阔了,有了想法,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走出大山,出去闯世界!可喜的是,最近在边境地区,听到小娃娃们(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之间说话,绝大部分是讲普通话,而且很标准,很厉害的了,真的要感谢那些“支教”的老师们,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感谢内地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援。</div><div><br></div><div>真的要感恩啊!</div> 2023年12月9日(出行第105天),阴转晴 早上装车时,还滴着雨点,慢慢走吧。 出城驶入“耿沧段”公路,够不上等级,路面还可以,但路窄,双向两车道很紧巴,加之路面潮湿,雾大,所以,速度上不去。 <b>勐来大峡谷</b>入口,几位穿迷彩服的民兵在检查过往车辆及人员,所有的人都要下车登记,每个人持本人身份证照相,并传到当地边境派出所。<div><br></div><div>得知我们是来自黑龙江的,其中一位对我们说:不算远,还有北京来的呢!是的,他们一辈子在大山里,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他们感觉北京离这里最远!</div> 峡谷里的路,不敢恭维了,但风光还算不错。<br> 晴天了!<br><br><b>云南省民政厅的扶贫项目</b>。 途经<b>班鸽村</b>,位于沧源自治县糯良乡,地处勐来大峡谷腹地,是一个<b>典型的佤族村寨</b>,全村87户人家,272人口,上小学就住校,刚从大山里搬过来4、5年。 周围分布有侏罗纪时代的万年董棕林、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景观,以及沧源崖画谷等人文景观。 这里设成了“景区”,收门票,还有游览车(往返4公里,30元/人)。网上有些人吐槽这个“景区”,说压根不用进“景区”,在村外的公路上全能看到。 中午,在村里吃的午饭,店家不厚道。我们只点了两个菜,给我们上了三个菜,当时我们就提出了异议,店家说可能是听岔了,算了不跟他计较了,就算是精准扶贫了吧。但是,扶贫不“扶志”,不能彻底脱贫啊! 午饭后,出“景区”,继续前行。<div><br></div><div>公路上真的“统览”“景区”,而且效果更好(公路高于景区)。真的太不厚道了! </div><div><br></div><div>没多远,就到了翁丁部落。这时,天又阴下来了。<br></div> <b>翁丁村</b>,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br><br>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 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落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 翁丁村共有120项文物,其中105户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要素。<br> <b>翁丁古寨</b>,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群居原始部落,保存完好、被称为少数民族的活化石,翁丁古寨是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之一,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保留最为完整的佤族群居村落。<br><br>但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的一场大火,毁了这个原始部落。当天下午当全国人民在新年欢乐气氛中,一个8岁的熊孩子玩火,几乎把翁丁古寨烧了个精光(一共105间房子,火灾烧毁房屋101间,无人员伤亡)。 现在的翁丁古寨是复原的,经过两年重建,那个被毁的翁丁古寨焕然一新又回来了,村里绿化,古寨规划更科学、并且于2022年12月28日开放接待游客。<br> 进到景区,村民们热情洋溢地跳起了舞唱起了歌打起了鼓,欢迎游客的到来。 <b>寨门</b>。佤族有句俗话“无门不成寨”。传统型寨门高2米左右。竹结构或木结构。有的村寨门顶覆盖竹瓦,有的村寨门顶覆盖草片。佤寨可只有一道门,也可有前后门两道门。寨门是入寨的要塞,对整个寨子起守护作用。它与村寨一样古老。 <b>寨桩</b>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 <div><b>木鼓</b>是佤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使用的民间乐器,佤语称库洛、克拉。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1700多年前,已在我国今台湾省流行。</div><div><br></div><div>在佤族村寨,除逢年过节、宗教活动或盛大集会时演奏外,它的音响还常作为信号语言,用来传达战争来临或发生火灾等消息,以迅速集合群众。此外,当猎人们出猎获豹归寨时,人们也敲击木鼓欢迎表示敬意。</div><div><br></div><div>在每个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对木鼓,大的为母鼓居左,小者为公鼓居右,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木鼓房里。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div><div><br></div><div><b>木鼓</b><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span></div> <b>木鼓房</b>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br> 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b>拉木鼓</b>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开始进行。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线。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装,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举树枝,领唱“拉木鼓”歌,指挥众人协调动作。人们在木鼓经过的地面撒拨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边拉,一边歌舞,其他人或呐喊助威,或送酒送饭。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停放两三天。“魔巴”杀鸡祭祀,然后才把大对干拉到木鼓房边场地上,交给木匠制作。 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挤在一起,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时机。一边拉,一边歌舞、逗趣,要闹很久。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木鼓做好试敲满意,人们把它抬入木鼓房后,再次狂欢,人们合着鼓点,跳起粗犷的木鼓舞。 <b>佤王府</b>,是寨子的行政中心,是佤族部落首领们聚在一处共商部族大事的地方。 <b>佤王</b>是佤族部落内的最高酋长,掌管部落内各项事物的裁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解放后佤王家属就交出了大印,佤王已然不存在了。但当地政府为了旅游开发,指定了一个“佤王”。 寨子最大的建筑物莫过于是佤王府,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门前的牛头不计其数比门口的更为壮观,也象征着佤王的财富和权利的象征。 瓦王曾居住和议事的大厅,厅中有火塘,火塘上有吊板,吊板上铺有竹席,可以将需要烘烤的物品放置在吊板上,比如熏肉,茶叶等。最多吊板可以有三层, <b>佤王宝座</b>,为牛头造型的木椅。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45675297687784705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走进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王府</a> 佤王俯院内置三根女神桩,是佤民族对女神的祟拜。<div><br></div><div><b>女神桩</b>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木刻字的方式对司岗里史诗的传承和释然。图腾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由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线代表了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史诗中河流的形成;燕尾形图案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熄的火塘;最下面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div> 进村的青石板大路两旁挂满了牛头,这些牛头都是村民们曾经宰杀祭祀用的,牛头的数量越多个头越大,就表明这个村子越富足,势力也越大。 这里是人头桩,是古时佤族人民祭祀活人的地方。 <b>撒拉房</b>是佤族最具情意的房屋建筑。居于寨中的撒拉房也称公房。公房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中梁、压条构架。草片覆顶,不设围墙,四面畅通。4根柱子之间分别搭设木板条,作坐凳之用,四周木条距地面约0.4米左右。公房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它是全寨人白天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也是年轻人晚上梳头谈情的蜜房。<br><br>寨外路边的撒拉房是笃信佛礼的阿佤人行善去灾的善房。它的构造与公房相似,有竹木结构,也有纯竹结构,只是形体更小,供行人休息避雨之用。离寨较远的撒拉房,内置盛水竹筒、米、盐、辣子等,方便过往行人。 围绕着村中央的一图腾桩,在芦笙的伴奏下跳起<b>打歌舞</b>。 <b>江三木落</b>,佤族人传说中的英雄,传说他是人类第一个懂得盖房子住的人,现在在佤族中有“英雄”的意思。 相传人类刚从<b>司岗里</b>(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出来的时候,是不会盖房子的,有的住在石洞里,还有的直接露宿山林,经受风吹雨淋,还经常被野兽侵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苦。落(人名)是部落中的一个老人,十分聪明,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焦急,但他老了,眼睛又瞎了,已经无能为力。他的儿子们决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这种现状。但老大、老二在尝试失败后羞愧难当,离开部落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三木落(人名)是落的第三个儿子,哥哥们走后,他不得不一个人上山打猎、采野菜、摘野果养活老父亲。同时,他还为人们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继续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尝试。他用树枝搭的棚子不遮风也不挡雨,他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不牢固,一碰着就会倒塌,根本不能住,他建房的尝试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都失败了。<br><br><div>有一天,他上山找吃的回来,在勐梭龙潭边的一棵树下躺着休息。突然,他看见一个被人们叫做“落”的蜘蛛在结网,只见“落”先用几条粗丝做出一个架子,然后围着这个架子一圈一圈地绕,最后绕出一个密密的网。“落”就藏在网中间,风吹过来因为有粗丝连在树枝上,网不会掉,三木落觉得有意思,在网上洒了几滴水,水也淋不着“落”。三木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到家后,他用粗大的木头,竹子做柱子,砍柱子做墙,割茅草盖在屋顶上,房子就盖成了。他把这个发现交给其他人,从此人们就会盖房子了。三木落教会了人们盖房子,人们都很尊重他,有什么事情都找他解决。因为他为人非常公正,又聪明,什么事他都能解决得让大家满意,于是大家都称赞他是“江三木落”,就是“公正,聪明,伟大的三木落”的意思。;再后来,人们在夸一个人好的时候,也喜欢说“江三木落”。</div> 新寨新时尚! 傍晚,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在摸你黑狂欢广场附近找酒店住下,休息!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86778941425739418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沧源岗里溶洞国画长廊天坑勐来大峡谷南滚河万人摸你黑千人甩发舞</a> 2023年12月10日(出行第106天),雾,转晴 天气预报提示,10点转晴。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出了县城,没多远,就驶入了国道之王G219,我们就开始找<b>“7741”里程碑</b>。首先,发现的是这个。 马上调头,向着翁丁方向,在沿途15公里路程上,往返找了三遍。连一块G219过道的里程碑都没见到。估计这段路是重新铺装维修的,可能有些设施还没建全吧。<div><br></div><div>“7741”是我大学的班号,是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很想拍下这条中国最长的国道(号称国道之王)上的7741公里的里程碑,献给全班同学!遗憾太大了!等其他同学有机会自驾过来,拾缺补遗吧! <div><br></div><div>这块里程碑的重量,也不如“7741”啊!</div></div> 下午,告别了G219,驶上了国道G214。 在建的高速公路,不久即将通车。 下午3点半,到达了在澜沧拉祜族县。 <b>清北塔</b>,建成于2021年12月。清北,取清华、北大之意,旨在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莘莘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年华,勤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好人生道路,奋斗的姿态不断上下求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div><br></div><div>清北塔——当地政府及百姓对后代期望的标志。</div> 入住酒店(我们的会员酒店,但前几个县都没有这家全国连锁酒店)。放下行李,劳模立马冲进了洗衣房,这家酒店有烘干机,先把衣服洗了。 附近没什么好玩的,休整! <div><br></div><div>晚餐:拉祜族酸木瓜沙锅鸡(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清炒一种野菜(忘了叫啥了)。<br></div> 后进来一伙人,坐在了我们隔壁,抽烟、喝酒、大声说话,关键是一句都听不懂,有些恐怖。赶紧草草地填饱了肚子,撤离了。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