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天然—乡土才是铁饭碗</p><p class="ql-block">从国画《取经》谈起 文/王顺喜</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套耙》1956年 套色木刻</p> <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26日,在余拓宝斋与书画爱好者陈仲利先生聊天,话的主题自然是字画之类。漫聊间,陈仲利先生说,他前几天在一位卖旧书报的货主那里买了一些残字画,其中一幅无名款,听卖者说是从陈天然先生居住的家属院买的,画面表现的是农村生活,有可能是陈天然先生的作品。我一听,心里一动。</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 木刻《问路》1956年作</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收集陈天然先生散失的国画、版画和写生画。也许是缘份吧,相继收到了国画《送肥》《秋韵》、《陈家院水库》《陈家院水库远眺》等;版画《天高地厚》(1970年作,存世仅此一幅,版当时已毁)、《劲松》(1961年作,仅此二幅,其中一幅于六十年代用于某杂志封面,版早已毁)、《赶船》(1957年作)、《冬忙)(1980年作)等;1975年于巩义回郭镇的九幅写生《装氨水》、《砸砖》等。由于对陈天然先生的艺术情有独钟,故见之就想得之。这时,我对陈仲利先生说,愿意的话,可以转让给我。随即,我俩到了其家。看后,我确信是陈天然先生的画,用的是黄色宣纸,画面不大,但其内容涵盖丰富,主题突出,表现生动。画面上共十个人物,姿态各异、神视集中。你看,那手拿笔记本一丝不苟作记录的真诚,那手托粮斗往楼里倒种子的喜悦,那一男一女一蹲一立仰看金色种子的戏耍,那小树上挂的和人身上挎的只有七十年代以前才有的油漆雨伞,那农村当时只有个别户家才能买得起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飞鸽"牌自行车……。真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乡土本色民族魂"的画卷。此画与当今一些所谓画家,动不动"创作"出百米或几百米长卷的"世界之最"相比,小得可怜。但那些巨幅"画卷",看了空旷无"物",让人眼睛发困。这小小"天地",包容着时代的、社会的风土人情,使人百看不厌、浮想联翩。经商定,陈仲利先生忍痛割爱让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 《书店》 1962年 黑白木刻</p> 当日下午,我便与好友霍连法先生赶往陈天然先生处,让其观之。陈先生看后说:"这是我六一年画的,准备制成版画,名字叫《取经》,后来几次搬家,不知何时随废纸去了。画面表现的是湖北农民到咱河南农村来取经,学习怎样播种。因湖北人播种都是用手撒,叫"撒播",不用播种工具,咱们河南大部分地区播种历史上一贯都是用楼播,在当时应该是先进的。"随之,陈先生拿着此画走进画室,在画面上题了字,铃了印:"一九六一年画于湖北艺术学院,一九九八年冬题于中州商城 陈天然"。之后,我将此画精心装裱,做了镜框,挂于拓宝斋最显眼位置。来往客人无不赞口称绝。<br> <p class="ql-block">陈天然 《清溪》 1983年 黑白木刻</p> <p class="ql-block">余虽尤嗜收藏碑刻拓片,且喜爱书画,故常去陈天然先生家请教,曲指数来,已有十余载,先生对余诚心指点,使余受益匪浅。余也从中了解了一些陈天然先生的艺术特点。每当谈起陈天然先生的艺术,不少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书法家。实际上,他首先是一位画家。因为陈先生一开始是搞版画和国画的,他创作很严谨,可谓"废纸三千","独得天趣"。按他自己讲,他的画作从没卖过,也很少送人。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画家的画,是他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感情结合的产物,就像自己的孩子,怎舍得把自己的孩子当商品随便去卖呢!"这句话足以这概括了陈天然先生正确的艺术观。他一是生到现在为止,创作的国画不足200余幅。社会上偶尔见到的,也是不慎流失出绘去的。一次,与陈天然先生攀谈到兴奋老处,先生把他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所画的近百幅作品拿出来让我欣赏,使我大不饱眼福。我边看边说:"这都是你们家乡白的故事呀。"先生说:"是啊,别看我们这巴掌大的黄土窝,我画几辈子也画不完,画不够啊。"老人说这话时很动情。是呀这是多么执着于生活的艺术家呀!他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是为了艺术。中国绘画有两个基本要素很重要,一是线条,二是水墨。他不是笔墨的"浪费者"。细品他的画,一线一墨,都有语言,都有生命。他利用艺术在歌唱农民的生存状态、命运和内在品质。在歌唱黄土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他搞艺术的名言是"乡土才是铁饭碗"。</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 木刻《叶挺军长在狱中》</p> <p class="ql-block">陈天然 杜牧诗《山行》书法</p> <p class="ql-block">庚辰年三月二十六日于中州商城拓宝斋 王顺喜<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