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渊源

清风敲竹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03516</p><p class="ql-block">文 字:清风敲竹</p><p class="ql-block">图 片:清风敲竹 两张网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因事回到我的第二故乡,翻到曾经做“家教”时,给学生写的歇后语,居然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故而称为“歇后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本人参加自考学习汉语言文学,接触到歇后语。也知晓了歇后语的起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唐代。有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类古代民间的歇后语,虽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不少。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标明这是宋时期的民间谚语。象这些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市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已经走过,新的一年来临。春节之际,有关春节的歇后语的也有许多。“一元复始——辞旧迎新。”、“迎春纳福——辞旧迎新。”、“除夕之夜放鞭炮——万紫千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里也有糟粕宣扬低级趣味、庸俗、不堪入目的丑恶形象的歇后语,我们应该坚决摒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