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藏宝 | “天亡”青铜簋

村夫草堂

<p class="ql-block">天亡簋,旧称大丰簋、朕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据传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器制作浑朴厚重文字优美,圆身,方座,四兽耳附珥。周身饰昂首张口相对回旋龙纹,器座也作相对回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铭文大意是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封典礼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因铸此殷,以记荣宠。天亡其人,有太公望,史佚和泰颖诸说,均待进一步考证。《天亡簋》是西周初期的铜器,是武王刚伐商时所造,其器形,纹饰、铭文,书法都有其特点,和一般商代铜器不同,它是传世较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其铭文“丕县王则省,丕王则赓。”对偶工整,用韵协调,为商代卜辞和金文所未见,它不仅开创千古词赋的先河,同时也看出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天亡簋》和西周初期的《宜侯矢簋》《井侯簋》《太保簋》(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我们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物。</p> <p class="ql-block">天亡簋造型肃朴庄重,四耳方座,内底铸78字铭文,记录了周武王在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亡簋见证了西周早期历史,也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亡簋可能是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还有说是道光十八年(1838)与毛公鼎一同出土,此后被清末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4年陈介祺去逝后,天亡簋长期不知去向,直到1956年北京琉璃厂振寰阁在上海周姓收藏家处发现并购买,后由故宫博物院收购,在太和殿展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天亡簋调入新成立的中国历史博物馆,2010年归为国家博物馆,在国博新馆三层中央大厅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一个小角落里展出。</p> <p class="ql-block">簋的自带铭文写作“皀殳”,北宋时命名为簋,现在除国家博物馆,一般仍多写作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簋最初是用于盛饭食的青铜器,商代簋造型比较简单,就像一口圆锅。西周后加了一个方型底座,使簋增高,方便席地而坐的人们进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亡簋就是一件典型的西周早期方座青铜簋,侈口外撇,腹部较直,圈足与方座连铸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亡簋纹饰也是西周早期独有的,在簋身和方座上两两相对装饰夔龙纹,圈足饰一周弯角鸟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夔龙纹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独有纹饰。龙身蜷曲如蜗牛,利爪置于头下,头顶有触角,长鼻上卷,口内獠牙交错,形象怪异。这种纹饰仅仅出现在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天亡簋最醒目的特点,就是腹壁外对称铸有四只内卷角兽首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周青铜簋中常见双耳,也有三耳,只有西周早期出现了少量四耳簋。</p> <p class="ql-block">兽首耳下有宽厚的长方形垂珥,显得稳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铭文:乙亥,王又(有)大丰(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傣)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又(有)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簋。</p> <p class="ql-block">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大意是:乙亥这一天,周王举行了重大的祭祀典礼,祭告其父周文王姬昌和天帝,在他们的庇佑下,殷商终于灭亡。一位名叫“天亡”的大臣得到了周王的论功赏赐,他为了感恩周王,特意制作此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天亡”二字都是通假字,“天”通“太”字,“亡”通“望”字,所以“天亡”指的就是太公望姜子牙。</p> <p class="ql-block">天亡簋,这件青铜重器,详细的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所以其价值无可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天亡簋铭文字数接近80字,远远大于其他发现的青铜器,而且铭文十分押韵,这在其他的文字中也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天亡簋的发现,堪称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鼻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朴厚,纹饰精美。它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中国早期礼仪文明的核心载体和见证历史现场的珍贵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