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鹏先生的散文《秦人说秦腔》被《散文世界》平台选用后,在秦腔爱好者间激起热烈共鸣。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即便历经波折,秦腔在西北五省区依旧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地位。然而,曾经全民热爱、本应面向大众的秦腔,如今却因商业化演出的高价门票,被“囚禁”于华丽剧院之中,致使平头百姓望而却步,对其心灰意冷,这无疑是秦腔发展的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腔,作为古老的汉族戏剧,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从西周起源,至秦成熟,以朴实、粗犷、豪放的表演技艺,融合关中方言与汉唐诗词曲语言,形成高亢激昂的独特风格。欢音腔明快欢乐,苦音腔深沉哀婉,丰富的板式变化将多样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秦腔在西北五省广泛流传,深受民众喜爱,于2006年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甘肃安万剧团在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的巡演,宛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巨浪。舞台上,演员们功底扎实、表演细腻,原汁原味的唱腔瞬间点燃无数老人心中对秦腔的炽热热爱,台上台下齐声吼秦腔的震撼画面,不只是一场艺术表演,更是一场文化情感的集中喷发。但与此同时,年轻人面对秦腔时的一脸茫然,也尖锐地暴露出秦腔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困境,亟待我们深入思考其传承与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顾往昔,作者儿时在农村庙会、古会上观看秦腔的经历,满是温情与欢乐。彼时,简陋的舞台搭建在空场之上,观众们为了看戏各显神通,或自带凳子,或攀爬至高处。尽管年幼的作者对曲牌腔调一知半解,却被朗朗上口的唱词和感人至深的剧情深深吸引。秦腔中那些蕴含着正能量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中,为作者的价值观塑造提供了重要启蒙,也充分彰显出秦腔在民间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方面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流行文化的冲击如狂风暴雨,秦腔院团的改革改制让基层院团陷入生存困境。演出的商业化使得门票价格居高不下,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秦腔逐渐与群众疏远,出现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传承断代。曾经滋养无数人的民间艺术,就这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着实令人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在,安万剧团此次巡演的火爆,为秦腔的复兴带来了曙光。它有力地证明,秦腔的艺术魅力依旧强大,只要找准发展方向,便能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与支持。秦腔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时代的浪潮中,尽管经历了诸多徘徊与困境,但也孕育着突破与发展的新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秦腔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秦腔艺术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社会各界需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助力秦腔传播;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表演形式,降低演出成本,让秦腔重新回到大众身边。同时,要大力推动秦腔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秦腔、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使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续写辉煌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奔腾不息。</p>